意思是倘若就残害生命、损伤本性而言,那么盗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们中间区分君子和小人!
出自《庄子·外篇·骈拇》,骈拇指并合的脚趾,跟旁出的歧指和附着的赘瘤一样,都是人体上多余的东西。什么才是事物所固有的呢?那就是合乎自然,顺应人情的东西。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情的思想,就是本篇的中心。
全文(节选)如下: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译文如下:
伯夷为了贤名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私利死在东陵山上,这两个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们在残害生命、损伤本性方面却是同样的。为什么一定要赞誉伯夷而指责盗跖呢!
天下的人们都在为某种目的而献身:那些为仁义而牺牲的,世俗称他为君子;那些为财货而牺牲的,世俗称他为小人。他们为了某一目的而牺牲是同样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倘若就残害生命、损伤本性而言,那么盗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们中间区分君子和小人!
扩展资料:
《庄子·外篇·骈拇》全篇大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非天下之至正也”,说明智慧、仁义和辩言犹如人体上的“骈拇”、“枝指”和“附赘县疣”,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东西。
第二部分至“使天下惑也”,着力批评仁义和礼乐,指出天下的至理正道,莫如“不失其性命之情”,即保持本然之真情,而“仁义”和“礼乐”却使“天下惑”。
第三部分至“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进一步指出标榜仁义是乱天下的祸根,从为外物而殉身这一角度看,君子和小人都“残生损性”,因而是没有区别的。
余下为第四部分,指出一切有为都不如不为,从而阐明了不为仁义也不为淫僻的社会观。
本篇和下篇《马蹄》可说是姊妹篇,也可把本篇看作《马蹄》的前奏,反映了庄子无为而治,返归自然的社会观和政治观,对儒家的仁义和礼乐作了直接的批判,但对某些社会的进步也作了否定。文辞直陈,观点跃于言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外篇·骈拇
一、风流成性的赵姬。赵姬是秦始皇的生母,因其丈夫秦庄襄王异人姓赵氏,故史称赵姬。二、放荡擅权的南子。南子原是宋国公主,后嫁卫灵公为夫人。南子生性淫乱,常与宋国公子朝私通。
三、 妒忌干政的郑袖,战国楚怀王宠妃。郑袖美貌而嫉妒,性聪慧。楚王宠爱魏美人,郑袖设计让怀王割了魏姬的鼻子。
四、人尽可夫的夏姬,夏姬是春秋时期郑国公主,郑穆公的女儿 。
五、偷兄坑夫的齐文姜。鲁桓公三年,桓公派公子挥到齐国迎娶文姜为妻,并立文姜为夫人。文姜出嫁前,便与其兄齐襄公私通。
六、阴险狡诈的骊姬。骊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阴险狡诈,献媚取怜。
七、偏心害子的武姜。武姜,申国国君之女,郑武公的夫人,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
令人不齿lìng rén bù chǐ :
不齿,不屑与之为伍。令人不齿比喻行为让人轻视、瞧不起。
例句:
欺善怕恶的行为,最令人不齿。
不齿,指没有资格与他人序齿,表示没有资格与正常人并列。语出《周礼·秋官·大司寇》:“其能改过,反于中国,不齿三年。”
引证解释
1、不与同列;不收录。表示鄙视。
《周礼·秋官·大司寇》:“其能改过,反于中国,不齿三年。” 郑玄 注:“不齿者,不得以年次列於平民。”
鲁迅《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艺苑朝华》四本虽然选择印造,并不精工,且为艺术名家所不齿,却颇引起了青年学徒的注意。”
2、谓不依年龄排座次、分上下。
《周礼·地官·党正》:“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3、指不从教化、不事劳作的游惰之民。
《礼记·玉藻》:“玄冠缟武,不齿之服也。”郑玄注:“所放不帅教者。”孙希旦集解:“不齿者,圜土之罢民。”
扩展资料:
近义词:
羞与哙伍 [ xiū yǔ kuài wǔ ]:哙:樊哙。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出处: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嗤之以鼻 [ chī zhī yǐ bí ]:是指用鼻子轻蔑地吭气,表示轻蔑。
出处:
《后汉书·樊宏传》:“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不屑一顾 [ bù xiè yī gù ]:意思是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出处:
明·方孝儒《送龚彦佐序》:“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
视如敝屣 [ shì rú bì xǐ ]:意思是像破烂鞋子一样看待。比喻非常轻视。
出处:
《孟子——尽心上》:“瞬时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 上一篇:“争奇斗艳”的意思是什么?_1
- 下一篇:“万夫莫开”的前半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