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
一、学士、硕士、博士,那么博士之上又是什么士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等。 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学历,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进入博士后科研站进行研究工作。博士后科研站管理不属于教育部管理,而是属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管理,博士后是工作,博士后科研站所在单位必须给博士后研究人员支付报酬,缴纳各种社会保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只是一种荣誉学术称号。 这个跟学位没有任何关系。希望采纳
二、“店小二”“茶博士”的称呼由何而来?
博士、硕士和学士的由来学士、硕土和博士的称呼在中国古已有之。但并非说我们古代就有学位制度。博士,在古代是从事编纂著作或教授学生的人的一种官衔,其官阶品位并不高。学士,最早只是指在学读书的弟子。魏晋以后,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之称,品位也不高。唐太宗时设文学馆,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自宋至清,学士的品位一直很高。清朝的大学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硕士,有时只是对博学多闻,德高望重之人的一种尊称。日本在明治年间(十九世纪下半叶)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回来。这样,博士、硕士、学土的称呼在中国才同现代学位制度挂上了钩。
三、硕士和博士的区别?
学术性博士学位的通称
Philosophiae Doctor,英文为Doctor of Philosophy,简称 Ph.D. 或 D.Phil.,就是与“专业学位”博士相对的学术型博士,高级学衔之一,是全世界公认的学历架构中最高级的学衔。所谓的“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博士毕业后在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的研究工作。由于博士后不属于所在大学的教师,故只称作博士后。拥有人一般在大学本科(学士)及/或研究院(硕士)毕业后,再进行相当年数的研修后,撰毕论文并通过答辩,方可获授予博士学位。
部分学科的博士毕业生通常有特别的学衔,例如医学博士毕业生常称为医学博士 (M. D.), 教育学的“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常称为教育博士 (Ed.D) 等。较特别的是法律博士 (Doctor of Jurisprudence/Juris Doctor, J.D.) 通常是已拥有其他学科学士学位的法学学生的基本学位而并非高级学衔。另外,文学博士(Doctor of Letters, D. Litt.)通常属于荣誉性质,拥有人通常是已拥有另一个博士学位的学者。 在大部分情况下,入读博士课程者须先获得硕士资历。然而,部分成绩突出的学士学位持有人亦可直接入读博士课程。学界近年兴起一种新的“硕博连读”课程,学士毕业生可直接入读这类课程,在课程初段合格后可先取硕士学位,并在此后直接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国内留学申请PHD 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同时可以获得高额的奖学金,甚至总统奖学金.
一般博士生在入读课程至获授博士衔期间,会经历以下阶段:
完成指定的修课式课程,通常是研究方法论或有关学术范畴的研究院程度课程。
撰写论文/研究计划书,并取得论文导师批准进行。
开始进行研究并撰写论文。此时,博士生可自称为博士候选人(Doctoral Candidate),或在个人学术资格清单上写上毕业学衔的简称加上 ABD( All But Dissertation,准博士)一词,如 Ph.D. (ABD),表示自己将获博士资历。
呈交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Viva-voce)。
获授博士。 一般欧美国家的博士生在入读课程至获授博士衔期间,会经历以下阶段:
完成指定的修课式课程,通常是研究方法论或有关学术范畴的研究院程度课程。
部份教育机构会要求新入学的博士生在设定的年限内通过“资格考核”(Qualification Exam),通常为入学后 2-3 年内必需通过。
撰写论文/研究计划书,并取得论文导师批准进行。
开始进行研究并撰写论文。此时,博士生可自称为博士候选人(Doctoral Candidate)。
呈交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Viva-voce),部份院校会要求先通过答辩再提交论文。已通过答辩但未提交论文的博士候选人可以在个人学术资格清单上写上毕业学衔的简称加上 ABD(All But Dissertation,尚欠论文)一字,如 Ph.D. (ABD),表示自己将获博士资历。
获授博士。
一般而言整个过程需要3至5年不等,视乎地区、学校及研究范畴。通常院校都会有提供生活费支援及宿舍,并会支助(全部或部份)研究所需费用,支援修读博士学位的学生。
在欧美,日常生活中只有拥有博士学位者会特别被称呼某博士,其它硕士、学士学历的人并不会被特别称呼为某硕士或某学士。
四、硕士怎么理解啊?
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最初始于欧洲中世纪,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了学位制。我国直到1935年,才由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我国实行学位制的开始,但并没有完全施行。1980年2月,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国际上一般通行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制授予学位。据此,许多人便以为学士、硕士、博士的名称是舶来品。其实非也!最早发明与使用这些名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贤达的祖先。 学士、硕士、博士的称呼,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有学位制度。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官衔,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始皇时代,博士作为朝廷顾问,掌管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作为一种职位,除授予学官外,还授予一些有特殊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诸如魏晋以后的医学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律博士等,要求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掌通古今”,有渊博的知识,以便充当皇帝的顾问、从事编纂著作或教授学生、培养人才的工作。不过,它的官阶品位并不高。 硕士这一名称始于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传》中云:“前后左右者益亲,则忠臣硕士益疏。”当时,不过是对德高望重、博学多闻之人的一种尊称,既非官衔,更非学位。 学士称谓,最早出现在周朝,是指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同时,也是对文人学者、饱学之士的一种泛称。《周礼·春官》中就有“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的记载,当时专指读书的文学之士。魏晋南北朝以后,学士逐渐变成了一种官职,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学、技艺而授予学士职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唐宋分别设置了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其职责是为皇帝侍讲、侍读。唐太宗时设置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并开始参与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为学士之首,均为皇帝信任的顾问和秘书官,负责为皇帝草拟诏诰,参与军国机密,故有“内相”之称。还有集贤殿学士,为文学著作之官。由于“伴君”的缘故,自宋朝开始,一经授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学士充任皇帝顾问,后来还把资望特高的学士冠以大学士。明成祖永乐年间,凡入阁参与机务的,皆由学士升为大学士。明朝中叶以后,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答奏章,实际执行宰相之职。清朝未设宰相,仍然沿袭明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殿、阁大学士即为宰相,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这些学位称呼。到清末民初,中国人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过来。这样,源自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才第一次在它的发源地中国,与现代学位制度挂上了钩。 由此可见,学位制始于西方,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名称则源于中国,只是我国古代的学士、硕士、博士,与现代的学位名称含义不同而已。来源:冷眼一丁(谢谢他)- 上一篇:无事叁不成什么意思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