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记载:日本列岛与中国交往始于东汉,《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公元前100年左右,在日本岛建立了100个左右的小国,其中一个岛国向汉朝派遣使臣。因为当时使者又矮又瘦又小,东汉光武帝刘秀就册封其国为倭国,为中国的附属国,因此也称为倭奴,册封其皇帝为倭王。从此我们称日本国为“倭的奴国”,日本人为“倭人”,一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此时的日本列岛忙于内部争端,不少势力急于从中国得到帮助,只得“年年纳贡、岁岁称臣”,极尽巴结之能事,使中华文明源源不断输入日本,对日本的统一起到重要作用。期间中国对日本之称呼为“倭奴”,虽有蔑视之意,但无恶意。历史记载,倭国其他一切也被加上“倭”字,如:倭傀(古代的丑女);倭奴(中国旧称日本为倭奴);倭刀(古时日本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倭股(日本产的缎子);倭夷(日本海盗)。有的史书干脆把日本人和我们东方周围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东夷”也就是“东面的野蛮人”。
唐建立之后,日本开始大规模接受汉文化,因此对“倭人”称呼越来越反感。再加上崇拜太阳 的传统,开始渐渐喜欢起“日本”这个国号了,于是,向中国皇帝提出改名的请求,中国皇帝答应了。日本国名,始于中国皇帝册封,是历史铁案。从此,日本人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与此关联的是东瀛、扶桑等称为也广见史典。
公元663年中国第一次对日本进行惩罚性打击,即白江村战役。白江村战争的残败,使日本比较清醒了,认识到与中国的差距,老实了千余载。但到了明朝,日本浪人勾结中国的海盗,对我沿海地域进行侵略和掠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将这些浪人称之为“倭寇”。从此“倭寇”之称谓一直到近代。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向外扩张之野心也空前扩张,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对中国蚕食和侵略。特别的是,日本全面侵略我国,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激发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对日进行了浴血奋战。此时,中国人对日本称呼,几乎趋于一致:日本鬼子、东洋鬼子!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两者都没有歧视的成分。
日本国名原来并不叫“日本”,而是称为“倭国”或“倭奴国”,这是中国人根据音译起的名称。《汉书·地理志》所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日本文献中,起初也沿用此名称以自称,如圣德太子撰《法华经义疏》,署名即为“大倭国上宫太子”。直到盛唐之世,日本国内汉学发达,日人始觉“倭”字有“顺从”之意,用于国名有伤体面,于是厌弃旧称,改称“日本”。
“支那”这个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翻译中的创造)的。“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以后,要把佛经译为汉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译把chini就翻译成“支那”。同为印欧语系的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后来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来自这个语源。在很长时期内,“支那”是对中国汉人的尊敬。清朝,中国汉人处于满族的统治之下,当时的日本,还是一个亚洲革命的圣地,许多反清的仁人志士都在日本得到支持,在“中国”这个词还没有被民众公认之前,所以很多革命家直接借用日本称呼称自己是“支那人”。如,宋教仁在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梁启超用“支那少年” 为笔名,还有许多人,自称“支那人”,拒绝承认自己是“清国人”。
所以二者本质上并没有歧视的涵义,只是到后来被人曲解了而已。
我们也是那么说的
“倭”在日文中同“大和”一样都发音为“yamato”和“大和”一样都代表日本民族的意思,“倭”字并没有贬义,此名起源于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为亲魏倭王,“魏”字去右边的“鬼”字舍去“魂魄”之意,加上左边“亻”加上往来的“友人”的意思,于是亲魏倭王的所在国家也叫做“倭国”,倭国之名得此由来并延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
- 上一篇:“五”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 下一篇:“佼佼者”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