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节选如下: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如下:
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
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
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无事可做,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作品赏析
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脊轩志
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
节选如下: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如下:
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作品赏析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脊轩志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下的白衣少女,恍若当年。
出自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选段: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
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无事可做,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
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四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归有光18岁,他通过所居项脊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主旨赏析: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最后这一段是若干年后的补记。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不常居”三字似可收束全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