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有知足之心,心情才会时常保持舒畅 ,没有太多要的东西,也便不会被世事羁绊,所以品德必然高尚。
【注释】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然说没有轰轰烈烈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它的确是渴望而难及的境界。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很难。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这种淡泊的心态是无求中的平凡孕育着无尚的伟大,攘括着古往今来的忧思。人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这样的淡泊便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更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
出处:清·纪昀联
寓意:只有无私、无欲、无求,才能刚正、廉明、崇高。纵观人世凡尘,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任何人都不能超脱,即使是“出家人”也是如此,只是他们受到了严格的戒律限制而已。 现实生活中,对功名利禄的追逐, 对物质生活的享受,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颇有吸引力的,而且似乎永无止境。有多少人为此追逐争斗,“奋斗”终身;得势者、享乐者固然有,但也有不少人因此而费尽了心机,寻尽了烦恼;有的甚至不择手段,机关算尽,最终饮恨身亡,临死前才感到名利的可畏,物质的虚幻。人一旦私欲太盛,有权者就会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赃枉法,贪污受贿;无权者则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祸害人民,为害社会。古人说,“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事能知足”、“人到无求”,那么他(她)将是一个有骨气之人,“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白在乾坤”,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淸醒的头脑,心里没有贪求,就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与此同时,也不会因为“己不如人”而嫉妒别人,得“红眼病”。如果大家都能把这句话作为人生格言,并且付诸实践中,那么其家庭将会和睦,其社会也得以和谐。这里说的“知足”、“无求”,是指物质和私欲而言,并非指学业和事业上不求进取。有所不求才能有所求,“知足无求”才能“自强不息”。人生在世,不能全都抛开功名利禄,但对这些身外之物,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人要是做到了“无欲无求”,品格自然高尚,但这终究是难以达到的。所以这句话用了“事能知足”的“能”字和“人到无求”的“到”字,留有余地,作为人们学习、向往的目标。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 上一篇:“且出怨言,不食也食”翻译
- 下一篇:“俗”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