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原因:
1、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无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2、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习得性无助”是一渐变过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强化了这一趋势。
3、不正确的归因,“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他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
扩展资料
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分析原因发现关键是学生是否认为失败与能力或努力相关。习得性无助学生认为失败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以及个人化的。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被动的消极行为。
Martin Seligman经过动物实验:一直在笼子里被反复电击的狗,多次试验后,只要电击的信号音一响,即便笼子已经打开也不会逃走。
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动物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动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尝试。
那么如何改变?
从一点一滴做起,当你能够成功完成简单的工作,那你也有胜任困难工作的可能。尽管每天都有那么多影响你命运的力量是你不能掌控的——各种际遇、老板的脾气,但你可以阶段性小反抗一下下,比如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手机铃声,粉刷自己的屋子,收集喜爱的邮票,总之你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选择,即使是很小的选择,都可以抵挡无助感的压顶之势,但是你不能止步于此,你必须用你的行动反击,学会虽败犹荣,你没有那么聪明,但是你也没有那么脆弱,所以,不要轻易屈服。
习得性无助行为,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M。E。P)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扩展资料:
习得性无助行为具体的心理特征
1、低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很低。“习得性无助”成就动机低,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2、低自我概念: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低于常人。
3、低自我效能感: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低。
4、消极的定势:个体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很消极,它受个体先前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需要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习得性无助行为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产生原因
1、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心灵偏差现象,正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学生在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
2、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绝大多数儿童入学时是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的,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只是有些儿童发现自己或同伴在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
3、不正确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他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的心灵偏差。
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扩展资料:
人的症状
习得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消极地面对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而且相当依赖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成因不单是生活情况的改变,或是特殊的生活体验,服用药物有时也会造成这种心理困境。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
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习得性无助
- 上一篇:什么是“人性本恶论”?是否可以成为犯罪的理由?
- 下一篇:什么是fhlb舞刀跃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