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石匪席 不是石,不是席。意为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意志坚定,永不变心。
管宁割席 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居不重席 坐卧处不铺两层垫子。比喻节俭。
黔突暖席 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
寝不安席 睡觉也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
卧不安席 睡不安宁。形容心事、忧虑重重。
萧曹避席 萧曹:指汉高祖的丞相萧何、曹参;避席:起立离座,表示敬意。连萧何、曹参都要对他肃然起敬。比喻政治才能。。。
坐不安席 席:坐席。形容心中有事,坐立不安。
坐不重席 坐不用双层席子。比喻生活节俭。
座无虚席 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拔锅卷席 ①比喻带走全部家当。②犹言卷铺盖。比喻被解雇。
变躬迁席 移动身体,离开席位。表示谦恭。
连舆并席 形容亲密友爱。同“连舆接席”。
连舆接席 行并车,止同席。形容亲密友爱。
门阶户席 门里门外的地方。形容到处,随处。
扇枕温席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温枕扇席 指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胁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雪天萤席 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坐无虚席 座位没有空着的。多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参加的人很多。
1。略叙定:
禅宗与禅定
“禅”一名词,即为梵语“禅那”转音,通常谓之“禅定”。凡“禅观”、“止观”、“瑜伽”等学,皆摄于其中。由博地凡夫而至成佛,皆以禅定为阶。小乘之析有入空,断惑证真,非禅莫属。即大乘六度,亦必经禅定而入般若智海。故禅定之学,实佛法镃基也。但禅定为世间、出世间、凡夫、外道之共法,佛法虽不离于禅定,而亦不依于禅定。佛之不共法,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与“实相无相”之中道正知正见,非以禅定为极则也。外道为生天而修禅定,佛法则为依此而发无漏智以修之。若欲成就禅定,必须超脱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故外道与佛法,其始虽一,其终则大不相同。禅宗虽以禅为名,实非禅定之旨,此乃佛之心法,证取涅盘妙心之极致,非以禅定之果为其宗旨。故禅宗者,乃佛之心宗也。而以与禅定混为一谈,其谬误岂止毫厘千里之差。虽然,“即一切相,离一切法”,固亦未尝尽斥禅定为外也。
禅 定 之 学
“禅那”原为梵语,简译为禅,或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名。《大乘义章》十三日:“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禅,二名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类其迹相,大抵有三种禅(如世间禅、出世禅、出世间上上禅),四禅(色界四天之四禅定),五种禅(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九种大禅(即出世间上上禅、如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凡此种种,立名别相,同中有异,一可成万。异纳于同,止是一定。或以定之缘境,为分齐之差,或以定之程度,为等次之别。如修“止观”者之“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等,各应根机不同,以适为宜。“瑜伽”诸多观行,循其相应而任抉择。又若《菩提道次第广论》,依中观法行而立“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之宗。方便虽多,归于一致。既不散乱,又不昏沉,定心澄止,则诸异名别意,皆当如箭中的,不必寻弦矣。
若简其定序,则四禅九次第定之学,通而明之,普于世出世间,外凡大小乘者,无不相应。所谓四禅者:即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初禅),定生喜乐(二禅),离喜妙乐(三禅),舍念清净(四禅)。复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四禅为八定。及至灭尽处定,统之曰九次第定。然所谓次第者,虽有阶梯渐进之义,但亦非为定法。惟视修学行人,根性相应,或为历阶上进,或为一时之中,出此入彼,或止于一禅,终难进步,或立及于灭尽,而不复返。及夫得至灭尽定者,积久熟练,工力自在,如灰身灭智,入于空寂,则小乘极果于是具矣。但灭尽者,亦唯依住定时间而言其迹象,盖真如自性,本非断灭。真如可灭,即落断见,况自性本非断常之可及。故修定至于灭尽者,犹为中途化迹。出灭尽定,发菩提心,福智二圆,方成正觉。若初发菩提心,即修此定门,则九次第者,适为菩萨地地升进之基,自无大小之别矣。
何谓定学共于凡外?如世间凡夫,精勤一艺一事,或注想一机一境,皆须专精不易。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佛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人如无专精坚定之毅力,终不能成就世间人事,此即凡夫粗犷定也。复如科学家专心研究一事,思入玄微,虽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无稍顾盼。理学家之“思入风云变幻中”时, 更不知天地间复有何事何物。他如读书作画,寻诗觅句,皆须与定心相应,方得佳构。至若宗教家由统一意志,专精信仰,或为祈祷,或作存想,及其至也,靡不忘我忘身,自觉已超拔于性灵之中,发生无比欣悦,此皆为定境所生之现象也。故思想专极,倩女离魂。注想功深,水火可入。举凡画符念咒,种种技术,乃至如催眠、瑜伽之学,皆以专一境性而奏其功。故曰:定为一切共法,非独家之学。凡外诸道,虽不明定理,或不知定之深微差别理趣,而于定之功用,并不依赖于知与不知间也。
佛法之修定,初亦通诸定法,最后以得无漏根本智为归,则非常定所及。修定亦如作诸事业,必得依仗工具而成。人之生存于世间,造作种种善恶诸事业,均仗五官心身而为之,佛法统此心身内外诸法,归纳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触对外之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实质地、水、火、风,乃至空等。从此演绎,一一法中,产生若干差别不同之法。定其名目,次为分类,共称为八万四千法门。以此尘尘驰逐,如轮之旋转,无有已时。凡修定法,即从此根尘中任取一项,先使其宁静专一,不使散乱,不令昏沉。初则勉强令返,久则不加工力,得纯熟自然,而住于专一之境,此身渐得宁静安谧,此心渐至专精不散。如儒家之先由知止而得定静之境,终以虑(思维修)而后得致知,进于明德之域。佛法亦有同于此历阶上进达于究竟,唯较之更精微耳。
无论入定之门,取何依持,用何方法,而其程序,大体有一定通例。此之通例,若取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而言,亦可赅而无遗。初禅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凡修定行人,专精一念,百骸宁谧,制心一处,此外一切尘尘色色,均不足引散此一专精之念,即可得心一境性。住此境久,心身必另有一转变,例如心境不散,寂止清快,如云开日出,天朗气清,自然有无比欢喜发生。但须知欢喜之来,亦是此心觉受所生,不可随之,任其自然,自归消散。如循欢喜而转,则心已不能专一境性矣。如此专一定止,先发轻安。所谓轻安者,此心此身,轻清安适,无与伦比。发起轻安时,身宜调直,忽由顶上微生清凉感觉,贯及全身,暖软如春。当此之时,身体之累,忽然如忘。心一境性,不加工力,自然而至。修定初阶,于是乎立。轻安久久,由粗入细,不若初发时之感觉。但一念专精,色身业力习气,渐渐减薄,六根明利,逾于平时,气质之性,渐渐转变,轻安之力,忽焉增强,转入乐境。此之谓乐,尤胜轻安。如经所云“菩萨内触妙乐”,非世间心身安乐所可比拟。如醉如痴,犹不足形容其万一。言之恐落笙蹄,令人耽著,故佛有所戒也。所谓离者,于心身世间善恶、是非、人我、烦恼诸法,自然厌离,不恋世味,心身超脱,胜乐难言;久久功深,乐久明生,即进入二禅定生喜乐。专精一念,忽如弦断,犹截众流,空无边颇,与明显现,进入三禅。空明亦舍,唯此识,似想亦复非想,觉受尚在,心身触乐,入于极微细轻妙之境,安静宁谧,譬如高峰绝顶,万籁无声,晴空万里,片云不滓,由此进入四禅。舍此等等胜境,得清净住,心身两忘,万境顿闲,以往之扰扰胜境,到此皆寂,皆如昨日梦中之事。再舍于此,入于灭尽定境,寂然不动,长劫可超,坐脱立亡,已成剩法。凡此定之次第,若与菩萨明智相应,阶阶进取,即为菩萨地地上升之功德。如唯耽于定,未发智明,纵饶住灭尽定,经八万大劫,仍须转出无生,发菩提心,入正觉智,方得究境。又有以念住为初禅,气住为二禅,脉住为三禅,舍念清净为四禅者,殆为不经之论,乃以功用现得境象,据实验而言之,并可资为参考:未可泥之。
复:厂定中,易起境界。种种魔境,具如《楞严经》等所说,不及细述。须知魔境之来,皆为六根六尘磨荡,引发心气之抟击,如石击火,发此光影,若执为实,或自谓已得胜法,则忘失本心,执著成魔矣。既有外境实在魔障之来,但使此心坚定,不忘本念,不起爱怖诸心,自然自息。若逢此等事,著之成魔,搬弄光影,自以为已得神通,终堕魔道矣。修定行人,到此切记《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禅宗古德之言:“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简之,若能实验明了一切唯心所造,此心不著任何根尘色空诸法,自然当此魔境,即入清凉地,转魔成佛,则怨亲皆成平等善眷矣,于魔何有哉!
佛法教人,由博地凡夫而至成佛,以教理行果为其一定次第。教须由多闻而坚此信,理须由思而解,行果须由修慧而证得,仅事佛学解诠注疏于义理之间,终如数他人财宝,非自我家珍。故学佛行人,应取知行合一,努力修证,佛法非仅是一种学术思想,乃离于思议,重在证得,实超科学哲学之一大实验事也。学佛行人,动斥魔外之学为非,殊不知魔外之道,皆从定中而误入歧途。矫枉过正,嫉恶如仇,安知彼之视我,亦不犹我之视彼哉!况戒、定、慧三学,为佛遗教之准则。戒德非定难圆,定慧非戒不发。佛经赞叹定德者,亦至多矣。何哉?心如昏散,所持之戒,只乃相似。心一境性,戒德庄严,相用俱足。心空境寂,戒体现前,智慧自发。“净土”之持名念佛,“天台”之止观双运,“禅宗”之观心参究,“密乘”之观想持明,“华严”法界澄观,“唯识”现量趣入,凡此等等,理虽罄竹难书,而其入门方法,要皆以择善而固执,由一门而深入,莫非以定为拄杖,理入于事为梯航也。若不此之求,狂心未歇,自云为正知正见者,不知其可矣!欲修禅定,须广读大小乘及诸禅定经论,及天台、唯识、密乘等法要,兹不繁引。
禅宗与禅定之间
宗门之禅,并非修定之“禅那”。六祖曰:“吾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曹溪以下,破斥禅定谓非宗旨者,明且多矣。他如马祖道一禅师,未见南岳让禅师时,在山中习定,让师问曰:大德坐禅,图作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是以论者,谓禅宗法门,不须坐禅。往昔宗师,皆只须于一机一境上,骤然悟得,即便休去。孰知古人之顿悟去者,在彼未悟以前,都已修习禅定久矣。但观马祖、牛头融诸师公案,如四祖道信、南岳二师之所示者,皆于其久已薰习禅定深处,拨机一点,透出重围。既已悟去,故能得之而休去。休者,一切都息,非泛泛之辞也。后之学者,偶于光影门头,瞥尔一闪,如石火电光,稍纵即逝。或偶得片刻清净之念,便谓是无念之门。从此狂慧(经称乾慧,见《楞严》、《楞伽》等经)勃发,不得定力灌溉,郎当颠狂,丑状毕陈。正如古德所谓:孟八郎(狂妄之意)汉,又如此去也!须知古人言下顿悟者,皆积数十年修持之力,如永明寿禅师所言:“灵丹九转,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即或偶有上根利器,一日之禅定未修,言下顿悟者,亦其宿根深厚,多劫薰修,因缘时熟,立地顿超,安可以泛泛视之?当人于己,是否为上根利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德行未圆,切毋自误。古德宗师,如长庆二十年中,坐破七个蒲团,方得一悟。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此外数十年胁不至席者,如麻似粟。岂可谓禅宗不注重于修定耶!
既已见地廓彻,定与不定,已成剩语。而佛法威仪,非定莫属。况见地工用。尚有走作者,安能忽此。如仪宴禅师,乘多生修力,悟于现世,犹示常定之迹。《指月录》载云:
衢州乌巨山仪宴开明祥师,吴兴许氏子,于唐 乾符三年生,诞之夕异香满室,红光如昼。光启中 随父镇信安,强为娶。师不愿,遂游历诸方,机契镜清。归省父母,乃于郭南①别舍以遂师志。舍旁陈 (注:①左拜右力 )。司徒庙有凛禅师像,师往瞻礼,失师所之,后郡守展祀祠下,见师入定于庙后丛竹间。蚁蠹其衣,败叶没胫,或者云是许镇将之子也。自此三昧忽出忽入。子湖讷禅师未知师所造浅深,问曰:子所住定,盖小乘定耳?时方啜茶,师呈起橐曰:是大?是小? 讷骇然。寻谒括苍唐山德严禅师,严问:汝何姓?曰:姓许。严曰:谁许汝?曰:不别。严默识之,遂与剃染。尝令摘桃,浃旬不归。往寻,见师攀桃倚石泊然在定,严鸣指出之。开运中,游江郎岩,睹石龛,谓弟子慧兴曰:予入定此中,汝当垒石塞门,勿以吾为念。兴如所戒。明年兴意师长往,启龛视师,素发披肩,胸臆尚暖。徐自定起,了无异容。复回乌巨。侍郎慎公镇信安,馥师之道,命义学僧守荣诘其定相。师不与之辩,荣意轻之。时信安人竞图师像而尊事,皆获舍利,荣因愧服,礼像谢②,亦获(注: ②左人右上夫夫右下心)。舍利。叹曰:此后不敢以浅解浅度矣。钱忠懿王感师见梦,遣使图像至,适王患目疾,展像作礼,如梦所见,随雨舍利,目疾顿瘳,因锡号开明。宋太宗闻师定力,加礼延师,师不赴。特以肩舆迎至便殿咨对,太宗深契。寻即乞归。淳化元年示寂,寿一百十五,腊五十七。阇维白光烛天。舍利五色。
然则,禅宗即禅定下事耶?曰:唯唯,否否,不然!不然!若禅定即禅宗,则禅宗仅为定学中事,何得云为佛之心宗耶!故宗师之破斥禅定,盖为执著禅定者,解粘去缚耳。若知见透脱,凡此两头话,皆非中道言也。故沩山禅师曰:“但贵子见正,不贵子行履。”定与不定,皆行履(工夫日用也,亦简称工用)中事耳;如若未然,能于弹指间坐脱立亡,或驻世不老,皆为外学矣。例如《指月录》载:
瑞州九峰道虔禅师,为石霜侍者。洎霜归寂,众请首座继住持。师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座日:先师有甚么意?师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 师曰:原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耶?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师抚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云居膺禅师,曾令侍者,送挎与一住庵道者。道者曰:自有娘生挎。竟不受。师再令侍者问:娘未生时,著个甚么?道者无语。后迁化,有舍利,持似于师。师曰:直饶得八斛四斗,不如当时下得一转语好!
欧阳文忠公,昔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仆吏,放意而往。至一山寺,入门,修竹满轩,霜清鸟啼,风物鲜明。文忠休于殿陛,旁有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尽顾答。文忠异之,问曰:道人住山久如?对曰:甚久。又问诵何经?对曰:《法华经》。文忠曰:古之高僧,临生死之际,类皆谈笑脱去,何道致之耶?对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寥寥无有,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
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文忠大喜,不自知膝之屈也。(谢希深有文记其事)如斯等等,禅宗之定门,又复如何?曰:不离禅定,亦不取于禅定也。《大智度论》云:“不依心,不依身,不依亦不依。”永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若此之定,已非定相可迹。又古德云:“有佛处莫留恋,无佛处急走过。”如船子诚示夹山曰:“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参此自可通悟,故如古来大德,六祖以次,诸多宗师,平时行仪,咸不以执著禅定为尚也。
又复所谓禅定者,非独指跏趺禅坐而言,如执跏趺禅坐而言定,则四威仪中,独以坐相为法矣。无论宗门或修止观禅定者,要当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处处薰习。宗门则有诸祖语录,教下则有经藏诸修定经典(大小乘中,无不具载),毋待赘言。
近人言及禅宗,动辄以坐禅坐得多少时间,为定其造诣之深浅。则所谓宗门者,乃禅定耳,于宗旨何关耶!此风自元代以来,至今犹未少戢。天下丛席,聚得数十百众,群居禅堂,长年打坐,或垂头丧气,或勾背驼腰,或借此为安闲休息之区,或借以作逃避现实之薮,调身无法,百病丛生,观心无门,永抱话头以终老,方沾沾以此为禅之极则。不知达摩一脉,慧命坐杀为可叹矣!
2。。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见佛与观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金刚经的重点中心来了,这里佛又提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佛已经提出来好几次了。须菩提被佛这么一搞,又昏起头来了,我们如果把佛经当作佛的教育法研究,你看这一位大老师大教授,当时的教育法真够厉害,须菩提明明答对,佛又东教西教,须菩提失去自信,答案也错了。他本来答错的,佛东教西教,他的答案又变对了,此所谓佛的弟子都叫声闻众,跟著佛的声音受佛的教化。禅宗骂人的话,鼻子被人牵著走,骂人骂的很巧妙,禅宗祖师都有骂人的艺术,他并没有骂你笨,他只是骂你鼻子牵在人家手里,只有牛才被人牵著鼻子,其笨如牛的意思。
你看金刚经佛的教授法多有意思啊!前面佛也问过须菩提,如来可以实相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不是的啊,不可以拿形象来见啊。须菩提不是讲过吗?正讲到好的时候,佛又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能不能用三十二相来观佛啊?注意这个「观」字!「须菩提言。如是如是。」是这样,是这样。佛本来成了佛,有三十二种相好,所以三十二相来看如来是对的呀!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大概在鼻孔里「哼」了一下,佛经不好意思记录出来,你真是糊涂,假使用三十二相来看佛的话,这些转轮王,这些帝王们,就是佛了。你看须菩提,好可怜啊!被佛搞昏了头,马上转弯立刻就说,佛啊,我讲错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那我懂了,我刚才讲错了,如果照我理解你的意思,不应该以三十二相来看佛。你看,这个须菩提好惨,把这个金刚经,读通了很有意思,越看越有意思,而且这个文章的写法,越写越妙,所以我们把很好的文学,拿木鱼一敲,把自己敲昏了头。
声色与邪道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须菩提话刚说完,佛就岔进来说很重要的话: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这比那一颗广岛的原子弹还厉害,崩咚就炸下来,所以这个里头要加那个「尔时」,把握时机,晓得须菩提快要悟道了,就把他东搞一下西搞一下。等于拿个香板晃,这里晃一下,那里晃一下,把他晃头昏了,站住!就是这个!须菩提悟道了。不过他没有讲须菩提悟道了,讲出来就不叫金刚经了。
现在我们来研究这四句话,一般人学佛都以色见佛,就是「以色见我」。佛代表自己的我,也代表我们的我,两重意义。一般人学佛都想见到佛在前面,用观想法门的,拜佛的,都有人抱怨没有见到佛。佛不现前呀!如果真有的话,第一你神经已经有问题了,第二血压已经很高了,心脏也出问题,那是幻相,佛那里可以以色相见呢?心经大家都会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有色相出现,那就是魔,不是佛了。佛在很多经典上都告诉你,不能著这个相,所以以色见佛是错了。
还有些人是「以音声求我」,打起坐来念咒子,五千块钱传你一个咒子。但据我统计起来,大概有一千四百多个咒子,如果一个咒子卖五千块钱的话,我相当有钱了。咒子念一念说,喔唷,得定了,然后有些人念久了以后说:唉唷,我另外听到一个声音了。劝你赶快去看医生吧!佛经告诉你,不能以音声求我,因为音声是耳根的幻化,属于意识境界,是下意识的幻化,是最糟糕的事,人体里头本来就有音声。
你要听人体的音声很简单,用手把你的耳朵蒙起来就听见了嘛!两边都蒙起来,心脏里头的血液咚咚的流行,再配合下意识作用,里头也听到念咒子嗡啊嗡啊,□啊□啊,啊啊啊啊,就念出来了嘛!这都是幻觉,一般人不懂,以为音声是有道,是另外一个音声在念佛,都著相了,不得了。所以佛说,有人到了声色这种境界,认为是学佛有进步得道了,佛说那「是人行邪道」,这个人走的邪路,著魔了,「不能见如来」,永远不能见真正的佛境界。何况一天到晚去研究灵魂啊,还说为了研究才去看鬼,念念咒子就跳起来。好好一个人不去做,为什么要去发抖,人真是奇怪。佛现在明白的告诉你,声色两样都不是。
但是要注意啊!这是拿佛境界来讲,如拿「我」境界来讲,很多人都是以色见「我」,打坐坐的好的,忽然自己看到自己,坐在那里头歪歪的,都看得见。另外,好像「我」出来了,看到自己身体坐在这里,许多人就认为自己可以出阴神了,千万注意啊!若以色见我,这个身体本来已经是个假我,那个出来的是第二个假我,那个就是楞严经里所谓精神飞越。因为你打坐坐久了,身体上的血液循环,呼吸往来,生理作用并没有停止,也就是说这个动力没有停止。心念在静,生理上的活动没有停止,两个一磨擦产生幻相,就成为另外一个投影,是凡夫之人贪著有「我」的这个意识的投影。所以,另外一个自己看到自己睡,看到自己在打呼,蛮好玩的,自己睡的姿势不好,不过一动念就回去了,两个又变成一个。
如果认为这样是道的话,就是「以色见我」,错了。
还有些人念佛念咒子,念著念著,虚空中也有个声音在念,声音大得很,甚至于很多声音念。有人以为自己有功夫了,这个是道,这是以音声求我,佛说的,注意!你们「是人行邪道」,走入魔道了,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一般人受这个迷惑蛮厉害的。
平常我们不在研究佛法的时候,有人问到我,我也只好一笑,为什么不讲呢?我有一个观念,世界上的人都要吃饭,我为什么说话妨碍人家吃饭呢?所以你问我对不对?我说不知道就好了嘛!因为我也要吃饭,人家也要吃饭,人家正把饭拿上来吃,我说那是不对的,这多缺德啊!那岂但没有福德,还是缺德!所以不能讲。
现在讲到佛法的正念,要把重点告诉大家,这一篇问题多得很,我们先回过来看,从这一品的开始再来研究。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我刚才首先向大家报告,这一篇重点在「观」字。「观」是什么?佛法的修法叫做止观,修止观,尤其修密宗,更须要修观想,修观修想。真能够观得起来,止得住,就可以得定了。要修佛法,先要能够观得起来,想得起来,止得住,定得住,入佛之门就快了。
大家学佛,几个人能够观得起来?能够把念头止得住啊?大家打坐,不管你用那一种法门,能够止吗?更不要说定,定更谈不上。此一心念能够止于一样东西上,或者止在空上,或者止在清净上,谁能做得到?没有人做得到!形式上好像在用功,根本都没有上路;要止而后能观,止观双运是正三昧,真正的定境界,所以叫做止观双运。佛告诉我们止观的方法,如果拿止观来讲,八万四千个方法都是止观。譬如念佛,心里念,嘴里也念,你能不能杂念不起,只有一句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做到了,就是念佛法门的止。
止以后,并不是死亡,也并不是万事不知道,而是清净到了极点,智慧大开,所有佛法的道理都懂,也都知道,这叫做观,就是净土的一种。还有一种观,譬如佛经上叫我们观一个月亮,太阳,就是想,观想。大家都看过月亮太阳,我们用意识起一个形象,观在心窝里也好,胃这里也好,是观想的,假的啊!一个月亮,太阳,开著眼睛也好,闭著眼睛也好,前面假想一个月亮,设法把这个假想止住它。或者假想一个佛像停在这里不动,止得住,人就傻掉了一样,不是疯掉了,疯掉了就有问题了,是傻里傻气的那么想。等于人想钞票啊,男同学们想女朋友啊,或者女孩子们想男朋友啊,好久不来信了,想得傻了!也就是西厢记上讲的,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就是那么想著,止住,这就是观。
密宗有很多的方法修止观,但是告诉你,那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方法是方便,叫我们把非常混乱的思想,先拿一个东西把它钉住,这就叫止观的初步。如果说不用佛像好不好呢?当然可以!我们一念清净,前一个念头过去,后一个念头不起来,当念即空,你永远止在这儿,旁边一切境界都知道,一切声音都知道,一切动静都知道,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清清净净,这也是止观,并且是正止观。
做到做不到?做不到!当然,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那当然是做不到,当然叫凡夫嘛!做到了,凡夫那个「凡」字,中间一点可以拿掉,叫做「几夫」,就是「几乎」了,进入佛法就差不多了。佛进一步告诉我们,连最后观起来的观像都要舍掉,所以说不要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他这个问题,不是须菩提被他搞迷糊了,金刚经的前面,佛问须菩提,「可以具足色身见不」是讲见,明心见性,见地的「见」。这里是讲做工夫的「观」字的观。所以读书、读经、做学问都要留意,不然,刚才我给大家也耍了一点花样,把你带领迷糊一下,过去这个问题讲过的呀,须菩提答的对呀,现在怎么又答错了?须菩提没有错,由于同样一个问题,上一次是问一个物理学家,下一次问一个化学家,回答当然不同,因为观点不同。如果碰到一个数学家就又不同了;所以佛法的问题,我们读经要非常小心,一字不能错,错了一字,你错的问题就太大太大了,可能就完全搞错了。
现在他问须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观佛。这个佛有三十二相,眉毛中间鼓出来一点亮光放光,这是有成就的人。印度没有成就的凡夫怎么办?女孩子们从小在两眉之间挖个洞,拿个亮玻璃嵌进去,因为东方人认为,那里有颗明珠,是智慧的成就,是福报的成就,相法上那是不得了的。可是佛的特殊相,不但眉间有一点珠子样的亮光,同时还有根白毛,拉起来很长,收拢来刚刚贴在那里,是一种特殊的相好相貌;这一根白
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意大利语:Serie A),简称“意甲”,是意大利最高等级的职业足球联赛,由意大利足球协会(Federazione Italiana Giuoco Calcio,FIGC)管理。意甲参赛球队数量从2004/2005赛季开始由18队增加至20队,以双循环方式比赛,积分榜排名后3名的球队将会降级到意大利足球乙级联赛(Serie B)。其位置由意乙头两名取代,余下的席位则由意乙第3名至第6名进行附加赛争夺。
意甲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职业足球联赛之一,其特点为注重防守。20世纪八、九十年代,意甲球星云集,实力强劲的球队众多,一度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足球联赛,意甲被誉为“小世界杯”。
尤文图斯是获得意甲冠军次数最多的球队。
在德比赛中,较知名的意大利国家德比是国际米兰与尤文图斯,意大利米兰德比是国际米兰与AC米兰。
胁: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
这个意思是不睡觉、不休息,一般形容读书什么的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