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意象是中国古代中重要的意象。
春天意象。桃花是春天的使者,是春意的代名词。正因为桃花的盛开代表着春天的到来,所以人们为了歌咏春天,也常常歌咏桃花。桃花名正言顺地成为春天的形象代言。
仙隐意象。在民间,由于桃木是避邪的工具,因而桃花也随之沾化了仙气。东晋陶潜的不朽佳作《桃花源记》,赋予了桃花隐逸和超脱的气质。
美人意象。桃花的色彩艳丽,就像美丽的女子一样,娇媚可人。桃花的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周南·桃夭》篇。
情色意象。古人认为桃花盛开的季节是男女结合的婚恋季节。桃花在惊蛰时开放,此后万物便开始复苏,在古人看来,桃花的开放与男女情欲的爆发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桃花带有两性结合的色彩,从此桃花与艳遇、美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摘自《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桃花象征美人 解释: 桃花在诗中的意象
2.1 作为春天的意象
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可是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浓艳的桃花。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比如唐代周朴的“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桃花》);唐代吴融的“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桃花》);宋代白敏中的“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桃花》)都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所占的特殊地位。桃红柳绿,一直是明媚春光的典型写照,而春水也常常被形象地称为桃花水、桃花汛、桃花浪。与此同时,桃花的凋零也往往和春天的逝去联系在一起。因此,怜花惜春也是古代桃花诗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南朝沈约的“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咏桃诗》)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断肠的思绪。清代袁枚的“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题桃树》)将桃花凋零后满目的狼藉景象与初放第一朵时的鲜艳明丽作对比,表达出他怜花惜春的思想感情。
2.2 作为美人的意象
以桃花比拟美人,或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诗中屡见不鲜。《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首唱以桃喻人的先声。南朝徐悱的“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花,联想到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表达出对远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借绯红的桃花衬托少女的羞容。而唐代韦庄的“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庭前桃诗》)则用湘女之泪、息妫无言描摹桃花的姿态。清代曹雪芹的“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欢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桃花行》)以花拟人,以人比花。诗人以人泪长流比花自妩媚,泪易干比花易衰,憔悴人比憔悴花,回环反复、珠联璧合,将花与人交织在一起,刻画出一个孤独无援、多愁善感的柔弱少女形象,而桃花成了林黛玉纯洁美丽而红颜薄命的象征性写照。
2.3 作为桃源的意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桃源即桃花源,是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世外仙境,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那里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千百年来一直令骚人墨客心驰神往。因此,桃花往往和桃源联系在一起,成为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理想处所。如宋代的陆游曾经胸怀报国大志,然壮心未酬,两鬓先斑。到了晚年,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是向往。他的“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泛舟观桃花》)和“千载桃源信不通,镜湖西坞擅春风。舟行十里画屏上,身在西山红雨中。俗事挽人常故故,夕阳归棹莫匆匆。豪华无复当年乐,烂醉狂歌亦足雄。”(《连日至梅仙坞及花泾观桃花抵暮乃归》)都是诗人晚年归隐后生活和心情的生动写照。宋末元初的谢枋得在“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中,把自己隐居地庆全庵比作桃源,将自己比作桃花源中的“避秦”之人,像桃花源中一样不记时日,看到桃花开放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来到。诗人看到落英缤纷,花落流水,就担心会有“渔郎”问津,害怕暴露“桃源”所在,表现了作者隐居的坚定态度。
桥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桥是克服河流、峡谷阻碍的通道。无论在何国度,它到处可见,且形态各异,最常见的有拱桥、吊桥、跨江海的铁路桥等。桥最初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建筑师造桥也是为了改变阻碍人们交通的险恶地理环境。在人们的心目中,桥是非常实用的,并不具有那么浪漫感伤的情趣。然而当中外文人墨客把它作为书写和描绘对象时,桥又被赋予了太多的涵义和诗意。
桥在中国民间文学中由于既是通向神仙、神界,也是通向冥界、阴界的通道,所以桥的意象是具有神秘和恐怖双重的暧昧性。此外从民俗学和原型形象来看,桥意象又与隔河阻碍情结有关,所以它又与民间性爱崇拜的民俗文化有关。因此在民间文学中,桥暗含男女冲破障碍和禁忌得以自由结合,是渠道、通道的一种隐喻,所以桥意象中含有男女交欢的涵义。而桥作为纯粹景物来讴歌的是比较少的。在中国,与桥有关的景观大多带有凄美、伤感的情调,如杭州的西湖,被文人书写得最多的,是与西湖有关的断桥的传说,这是迄今为止我所了解到的最凄美的故事,传说中的许仙和白娘子的情缘就是在断桥处缔结的,然而他们的分离也发生在这个地方。
而在西方,桥本身的意象可能并不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那么丰富,它要更简单和单纯一些,桥更多的时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作为建筑物而存在着,虽然它含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但是通常都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而被人观照。不过,20世纪30年代美国拍过一个爱情片《魂断蓝桥》(Watealoo Bridge),我发现在这部电影中,桥似乎被赋予了悲伤的内涵。该影片讲述的也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即男女主人公是一对恋人,后来一战爆发,男主人公就上了前线,而女主人公则留在国内,出于生活所迫,这位巴蕾舞演员有过一段卖笑的生活。战争结束后,这一对恋人又重逢了,但是重逢除了给女主人公带来意外的惊喜和幸福之外,也给她带来了痛苦和矛盾。在两人举行婚礼的前夜,女主人公却因担心结合会玷污他们之间美好的爱情,也为了不损害自己在恋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出于道德上的内疚在桥上选择了自杀。在中外文学中,桥的意象更多都和悲情、失恋、伤感、死亡联系在一起。桥被描绘成了落寂者精神的不归路了。
当然在对桥的意象描绘中,现代诗人对桥的意象有了新的诠释。他们对桥的思索已经跳出了民间文学的悲情范畴,而是融入了哲理的思考。如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浮桥》,他将桥视为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分水岭和界碑,从桥的两端去对观察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原因,反思了现代中国的出路问题。奥地利的诗人里尔克在写桥时也是通过桥上的盲人去思考现代都市中弱者的命运问题。人们关注桥,可能已经不是桥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与人生、与社会问题诸多有关的东西。现代诗人写桥,往往是把桥作为观察的视角,更多地还是为了要找到一条表达隐藏在内心世界深处里情感的渠道。桥的意象更多地被隐喻化,被哲理化了。如抒情诗人徐志摩写《再别康桥》。诗人在描绘桥时,已经不再把它视为一个纯粹的客观景物,而是将它视为精神上的知己和朋友。康桥是诗人真情的见证者。诗人旧地重游,见到了康桥,亲切感、熟悉感油然而生。昔日的佳人已经离去,留下的只是彩虹般的梦幻,眼前的景色又让诗人回想起往日与友人徜徉康桥河畔的情景。然而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只有康桥依然如故。诗人再次来到康桥边,虽然佳人难觅,但是又见到了一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于是诗人便向“康桥” 倾诉内心的情愫。在诗人看来,只有康桥才真正懂得诗人内心世界。所以诗人在诗的开头和结尾中,重复地用了两句: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人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其实是表达自己对桥的真情。正因为桥见证了昔日他与友人美好的感情,所以出于睹物思情的情感,他对“康桥”更是充满敬慕之情。透过这种敬慕之情,诗人让人们了解到了自己对康桥一往情深的含义。桥的形象在诗中又有了转变,成为了诗人心目中那个令人仰慕的意中人。整首诗虽然以桥为题,但是诗人没有直接写桥,而是采用间接方法暗示桥的美丽,诗人只写桥附近的景物,如桥边的杨柳、河水的波纹、水潭深处的青苔等等。诗人用这种间接方法写桥,表面上好像在描绘景物,其实是借景抒情。《再别康桥》中的桥意象里没有太多的悲情的成分,只有淡淡的忧伤。
法国20世纪初超现实主义诗人阿波里奈尔的名诗《米拉波的桥》,虽然也是以桥为题,但是诗人的用意不是写桥,而是借桥抒发自己失恋的情绪。米拉波的桥是巴黎塞纳河上的一座桥,也是诗人往日与恋人频频幽会的地方。诗人写自己站在桥上望着桥下流淌的河水,追忆往日逝去的那一段情感。他把流水的无情与恋人的无情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桥上一边凝视着湍急而逝的河水,一边顾影自怜,将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和冷漠的河水作对照。《米拉波的桥》与《再别康桥》一样都是借景抒情,但是在对桥的意象描绘上,徐志摩要比阿波里奈尔更甚一筹。徐志摩写桥,是采用写意的手法,他不直接写桥的外观\形状\构造等,而是将桥虚幻化,理想化,拟人化,把桥视为精神的知己和对话者;而阿波里奈尔则采用写实的方法,他把桥视为一个单纯的建筑物,一个对他情感生活产生影响、具有转折意义的地点,桥是诗人心目中一个现实的存在物。
桥本该成为情感沟通的通道,然而在中外文学中它似乎成为了阻隔情感的存在物,只是记忆封存的地点而已。桥本是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景”,但却被很多文人描绘成“境”了,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此景中了,这样一来,情与景的融合就形成了“情境”。桥的意象已经不再简单指涉空间上的特定的地标含义,而是承载了诗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正因为此,我们读以桥为题的诗,要关注的不是桥本身,而是诗人借桥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1、喻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桃花作为一个审美意象,初次出现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方润玉认为:“《桃夭》不过取其色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比。”桃花即象征着健康,青春,美丽女子。最初,桃花便于女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在后来的诗词中一直延续着,桃花色彩鲜艳,常被诗人们用来赞美女性的美丽,并且常常与爱情联系在一起,人们赞美女性的美丽常常用“桃花脸”“桃花色”。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个凄美感伤的故事,美丽的邂逅,女子灿烂的容颜如桃花般灿烂,在诗人心中久久未能散去,然而现实逃不过时间,注定是个擦肩而过的结局,次年,当诗人重新回到那个地方,已经物是人非,只剩下灿烂的桃花依旧。自此之后“人面桃花”
就成为了古代诗歌中一个永恒的经典。也正是这首诗将桃花意象做为女子和爱情的隐喻家喻户晓。
2、寄托惜春伤春之情怀
阳春时节,桃花烂漫,争相斗艳,短暂的花期之后,辉煌不再,飘零于风雨之中,容易引起文人雅士们惜春伤春的情感。“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高瑾《晦日宴高氏林亭》),桃花是春天的象征。
3、抒发故园之思
恋乡情结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古代诗歌之中,唐诗之中的此类是个更是不胜枚举,而就在描述故乡山水,抒发思乡之情时,桃蹊柳陌李白桃红成为重要的意象,刘长卿“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时平后春日思归》)薛能云“十年抛掷故园花,最忆红桃竹外斜”(《重游通泼亭》)桃花在他们背井离乡之后,深觉人世飘零之时,桃花成为感情寄托,温馨的桃李在那种漂泊之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更使得诗人们遥望故乡,深深地思念。
- 上一篇:什么什么情意的成语
- 下一篇:什么什么地 (AAB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