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畏”出自孔子的《论语·季氏》里。原文是:“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要成为君子,必须敬畏天赋使命,政治领袖,以及圣人的言论。这三项分别指向人与超越界的联结,当下推行理想政治的关键,以及人文传承的智慧。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是相信天命的,认为天和地上的人君一样,能赏善罚恶,决定社会的治乱兴衰。
大人即周天子和各国诸侯,圣人之言指文王周公传下来的典籍询诰。
2、元代英宗时丞相拜住所畏惧的三件事。《元史·拜住传》:“臣有所畏者三:畏辱祖宗;畏天下事大,识见有所未尽;畏年少不克负荷,无以上报圣恩。”
“圣人不畏多难,畏无难”的意思是指圣人不害怕困难多,而怕没有困难。
这句话出自《新唐书?崔群传》:赞曰:圣人不畏多难,畏无难。何哉?多难之世,人人长虑而深谋,日惕于中,犹以为未也,曰:“吾覆亡不暇,又何以安?”故能举天下付之兴,畏之也。
圣人真的害怕没有困难吗?实则是他们面对顺境缺乏良好的应对措施,以至于掩盖了真正的困难,一旦这些困难即问题,像浮出水面的冰山一样忽然出现时,即无法招架,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这也像人们常说的圣人难过顺境关,创业容易守业难等,都是一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就要在顺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忘乎所以。有人形容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虽然有点过分,但保持这种心态而是必要的。
如何理解: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是孔老夫子的一句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天命”,指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大人”,指德高望重的君主。“狎”,轻慢。
孔子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敬畏德高的君主,敬畏圣人的遗训。小人不知道上天的意志,因而他不惧畏。他轻慢德高的君主,蔑视圣人的遗训。”
孟子与其思想相对,孟子基本上一无所畏。
天命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而已,个人对待天命的时候,基本上采取一种听其自然的态度。大人说的就是对于“大人”,孟子不但不畏,而且是藐视的。“说shuì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并且公然声称
“我何谓彼哉”。对于圣人之言,孟子也说不上有什么畏。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且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说shuì大人,则藐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孟子论说气势磅礴,气象恢宏,与孔子迂徐舒缓,从容不迫有所不同,本章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说大人,则藐之”意思是:向诸侯进言,就得藐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权位放在眼里。)
这是《孟子·尽心下》第三十四章的第一句话,本章全文如下(仅一段而已):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拜见过许多诸侯,在《孟子·尽心下》中,他记录了这样的一句话:
“说大人则藐之,忽视其巍巍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对方地位多多高,身世多显赫,在和他对话时,你也不要显出该意的谦卑,不卑不亢才是最好的对话态度。
我们不是“侮圣人之言”,是“挑战权威”!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自】: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chǔ]呢?”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但是事实上,孟子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他说的这句话是有背景的,他针对的是《武成》中关于牧野之战的记载之质疑,武成中把牧野之战描述为一场肝脑涂地的战役,但他却固执地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周武王以大仁,攻击纣[zhòu]王的大不仁,应当是不费一兵一卒的。可是事实是,根据出土的西周初年的青铜器,利簋上的铭文记载,武成的描述完全可靠,所以孟子的思想具有局限性。
- 上一篇:人丁兴旺是成语吗
- 下一篇:亡猿灾木,猜一生肖?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