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欧洲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美学思想,是西方美学史的开端。
古希腊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艺术处于极盛时期,除产生于原始公社时期的神话的广泛传播外,戏剧、雕塑、建筑、绘画、音乐等都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古希腊美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肥沃土壤。与此同时,研究哲学之风盛行,哲学家对艺术问题的思辩性探索和研究产生了最早的美学思想。古希腊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都包含在一个总的还没有分门别类的科学之中。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才开始出现专论美学和艺术问题的论著。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集中论述了美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集中讨论了艺术问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分别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继承了早期希腊美学思想,在论及美学问题时,或是立足于哲学,或是立足于艺术学,哲学的探讨为美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艺术学的探讨使美学开始显现出独立的性质。二者都强化了古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特色,有较强的系统性,但是还未从理论上提出美学研究的明确的对象和范围。
欧洲材料美学代表人物为巴赫金,达芬奇等。
历史上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观点大体上可分为3类:1。认为建筑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所体现的伦理价值。2。形式追随的功能,也就是建筑物修饰是否必要。3。建筑文化的多样化表达。
建筑的形式越完美地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精神内容,审美价值就越高。建筑形式的美,来源于内容的善。这种观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有了,中世纪的神学美学家更把体现上帝的光辉称之为美,风靡达400年之久的哥特风格,把基督教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彩图)。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影响下的建筑审美观特别强调建筑美的理性因素。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则怀恋中世纪田园牧歌的情调和宗教气氛,给建筑审美观以很大影响。当时的评论家和建筑师认为,建筑美必须体现出对上帝的景仰,所以基督教国家的建筑必须采用哥特风格,使早已走下历史舞台的哥特教堂形式复兴起来。
“主观派”认为:美只是人的主观意识,并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你不认为它美,它就不美)。
“主观派”反驳说:人类对美的判断是变化的,这就说明美不是客观的(例如古代有些部落以穿鼻为美,唐代以丰腴为美,现在就不同了)。
“客观派”再反驳:存在决定意识,说美纯属主观概念,等于说“我思故我在”,属于唯心主义。哦!这有点扣帽子了!
还有人说“美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话绕开了美是否为客观存在的要点,是个文字游戏,等于没说。
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事物是美的,那只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有相同的心理结构,于是我们就会有相同的主观判断,所以我们就有了相同的美感。
如果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我们的心理结构会有所不同,因此对美的感觉和判断也可能有所不同;而在同一个时代、属同一个民族、同样的文化背景下,心理结构的相同因素就会多一些,对美的感觉和判断就会相同或相近。
主观判断并不是任意判断,我们的审美判断受到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支配,是否感觉美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学告诉我们:潜意识主要来源于遗传和个体早期(婴幼儿时期)的感觉体验,所以潜意识在不同的人中间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而相同的因素更多些。
我觉得可以把“美”看成是与“好吃”相类似的判断,食品是否好吃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当然是主观的,首先,食品是否好吃,这与是否为身体所需要、是否新鲜密切相关,我们对食物口味的判断应该起源于无数代以前生命体的自然反应,通过很多世代的心理遗传,逐渐形成了我们的味觉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