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使用的字体的是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唐代各类书体趋于成熟。楷书工整严正,强调法度,有盛世之景。其时佛教盛行,佛教经典抄本中亦多可见时人精湛的书法艺术。雕版印刷术则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扩展资料: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1、甲骨文(商)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商)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秦)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秦)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6、草书(汉)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可以看见的“中国文字演变”
百度百科—唐朝文化
有唐一代,书家辈出,书学大兴。唐代书法前承魏晋,后启两宋,它淋 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和独特神韵,把中华美学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纵观唐代书况,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相异的书法风貌与书法美学思想。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在唐代书法美学思想发展的历时进程中,书法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也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的移置变迁的过程。 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发展到唐朝达到第二个极盛时代,出现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并开创了有唐一代新风。有记载有姓名的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就达一百八十多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记载能书之人有二百四十五人之多,而大量民间无名书法家尚不在其列。这两个数字虽不完全一致,但却说明了唐朝书法艺术的繁荣昌盛。 为什么唐朝在书法艺术上比历史上第一极盛的晋朝更发展、更繁荣、更昌盛呢?我觉得有下列原因是比较明显的。 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到顶峰 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统一宇内,建都长安,至公元907年被灭亡止。唐朝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宋元明清。书法艺术发展到同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达到顶峰状态。 隋末农民战争严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贞观之治”,迅速恢复了封建秩序,并使唐王朝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巨大成就。 总之,唐朝这时“武功文治”,政治开明,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昌盛的顶点。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正是由于唐朝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越了前代的水平。现加上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的提倡、重视, 使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推向新的水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继晋朝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第一个发展高峰之后,唐朝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又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大约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由唐朝开国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树立了“二王”的书法正统地位,著名大书法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王知敬、孙过庭等人。后期由开元之后到唐朝灭亡。唐玄宗善“八分”喜丰肥,书风逐变,出现了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徐浩、柳公权、李阳冰、张旭、怀素等人。 清末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评论说:“唐代书法之盛,不减于晋。”“以书为教仿于周,以书取士仿于汉,置书博士仿于晋。至专立书学,实自唐始。宜乎终唐之世,书家辈出矣。” 二、书法教育定为制度并作为政府铨选官员“四才”标准之一 中央政府铨选官员,以“四才”为标准,“四才”分别指“书师”,“书学”,“明书”,“侍书学士”。“书师”即教师,到唐朝书法教育作为制度定下来。在隶属国子监的六所高等学府中,有一所便是“书学”。唐朝科举的六个科目中,书法为其一科,名叫“明书”。唐朝政府还为书法家设立专门的官职。在皇帝身边的有“侍书学士”,唐朝的书法大师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都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之治”的二十三年中,不仅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赞》,确立五羲之在书法上的崇高地位,出内府金帛,广徵博求王羲之的墨迹,精工模搨使广为流传之外,还准予设立弘文馆,传习书法。太宗贞观元年,诏令现职之京官,不论文职武职,凡列五品以上,喜学书法,且笔法稍佳,具有发展潜能者,皆准到弘文馆聆听书法之讲授,敕由欧阳询、虞世南负责教授楷法,故使士庶,学书风气,大为丕振。由此,可以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对书法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唐初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在融会南北书风上也起到积极作用,使唐朝在书法上出现一种新的风貌。 三、帝王后妃爱好书法和文臣武将中有不少人在书法艺术上造诣很高 唐朝传二十二主,其中有十一主是书法名手,后妃中主要有窦后、武后。王和公主中,主要有汉王李元昌、韩王李元嘉等等。 陈思《书小史》内说唐高祖李渊“其性宽仁,善书,尤善行草,工而且疾,结字不拘常体,而笔迹韵媚可爱”。此书称唐太宗李世民聪明英异,有大志,兼资文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说李世民“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法,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贞观初,锐意临玩右军真迹,人间购募殆尽”。李世民让臣下“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洁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 唐朝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皇帝爱好和提倡书法,建立书法教育机构,并将书法作为铨选官员的标准之一,因此在文臣武将中有不少人书法艺术造诣很高。像有名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李邕、李阳冰等人。唐朝二百九十年中,不以书法知名的文臣武将,也有一百多人在书法艺术上造诣是很高的。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留予我们去探索,研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这是我们后辈人的使命,不容刻缓。
唐代楷书是正式字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行书比较多。
正一品: 职官:天策上将、太尉、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 爵:亲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诸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 上一篇:临街门面房拆迁按什么性质补偿
- 下一篇:为什么会淡黄色的纸张比白色的纸张保护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