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和景德镇彩绘瓷器的最大区别,体现在材质上。潮州的瓷胎比较白,比较现代化。景德镇的主要是青绿色,比较有古典味。景德镇的创新水平也落后于潮州。比如潮州人懂得加入骨炭,烧制出更薄更剔透仿骨瓷(我国还没有真正的骨瓷,因为技术水平还不够)。而景德镇依然只有千年不变的青白瓷,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景德镇是老牌瓷都,不过由于景德镇的高岭土就快用完了,所以当地的瓷器产业衰落得很快。潮州是新兴的瓷都,其实潮州在唐宋时期已经开始做陶瓷了,但始终没有景德镇那么出名。近年来,潮州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民间工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全国唯一一个“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特色区域称号。另外还获得《中国陶瓷出口基地》称号,是全国陶瓷企业最多、最集中,陶瓷门类最齐全的产区。
LZ是想要写调查论文什么的么。。。这个问题太大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讲完的,说个大致吧,
首先当然是江西景德镇了,代表瓷器有青花、粉彩、色釉和玲珑,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叫China,也有瓷器的意思,却不知China发音由何而来---答案就是景德镇的旧称---昌南,而“景德”一词又体现了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宋,“景德”正是宋真宗的年号,需要注意的是青花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近年来连创天价、家喻户晓的瓷器,但只是瓷器家族中的一朵奇葩,而整个中国陶瓷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各种瓷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其次就是五大名窑了,上面提到的中国陶瓷发展史的一个巅峰阶段---宋朝,就是这五大名窑的产生时期,这五大名窑分别是:汝、官、哥、钧、定。下面只能给出这五大名窑的窑址,若要展开来的话那就是每个窑址都有一段故事了,这里就省略几十万字吧。。。
汝窑: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官窑:这个比较特殊,官窑是“官府经营的窑瓷”的统称,由于篇幅问题我这里提到的只是宋代官窑(景德镇瓷器在明清时期也即官窑),宋代官窑也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窑由于尚未有东西出土因此说法存疑,这里只取大众说法,窑址据称在今河南开封,即北宋都城汴京,故又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有两个--“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窑址都在南宋都城--今天的杭州,具体一点话就在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附近。
哥窑:哥窑的说法是和“弟弟窑”相对的,由哥俩在龙泉所开,所以这俩兄弟的瓷器统一可归类在龙泉窑瓷器下,哥窑窑址至今存疑,但可以肯定是在龙泉市。
钧窑:窑址在今天河南省禹州市的八卦洞。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和东西燕村。
除了上述六个以外,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瓷器占据了近四千年(这里说的是瓷器而非标准瓷,标准词则是出现在东汉时期),神州大地上出现过太多太多的著名窑瓷,官窑民窑相继争辉,同样由于篇幅问题,以下就让笔者以朝代为界限,捡取着沧海中的几粟来稍微的说一下吧:
唐:
邢窑--邢窑可以说是中国白瓷的发源地,窑址在今天邢台市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
邛窑--该窑虽始开于隋,但却是在唐朝被发扬光大,之后的宋也有烧造,主要有青釉、褐釉和绿釉等,窑址在今天的四川省邛崃县代方堂 。
五代十国:
柴窑--为周世祖柴荣所定官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窑址相传在郑州,至今无标准器出土(或是在某个地方早已出土却不被人所识)柴窑到底是如何烧制的,这一秘法早已遗失在历史的洪流中,经过无数代的尝试失败,至今仍令人魂牵梦绕。
宋元:
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代表瓷是黑釉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国宝级文物--曜变天目盏即属建窑,笔者看过此盏之后在感叹瓷器烧制之登峰造极的同时,不禁为此类珍品流失于海外的境遇而略感失落。。。tnnd。。
宋元之后的明清又是瓷器发展得一个巅峰时期,但此时的瓷器精品大多出现于官窑,正如上文所说,明清时期的官窑都在景德镇,所以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至于瓷器的烧制方法,这同样是门大学问,术业有专攻,每种瓷器的烧制方法都不尽相同,根据烧制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瓷器分为各种类型,譬如:根据烧制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釉,高温釉;根据釉彩相互间的位置可分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等等,烧制的方法千奇百怪,各代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手法无法一概而论。
以上全部手打,望LZ采纳,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笔者做出的一个最简单的片段描述,无法概括整个瓷器家族,如果LZ真的对瓷器有兴趣,推荐你先从百家讲坛马未都的视频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学习瓷器发展史,最后希望LZ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乐趣!
贵和祥最早只是景德镇一个并不知名的小手工作坊,据说传承于清朝嘉庆年间“贵和堂”。主要生产青花、青花玲珑、粉彩、各类颜色釉茶具。后来被专做景瓷茶具生意的“京德”公司包窑。这期间,贵和祥为“京德”制作了不少高档的手工茶具。由于主要是代工,这一时期贵和祥几乎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有“京德”款,偶尔也做些明清古瓷的仿品。这也是老堂主主事的时期。通过对早期产品的赏析,我们能发现老堂主重视传统的风格:胎质细腻、釉面匀净、画工精细、器型古朴。底款笔划工整、字迹深沉、发色也较纯正。当然,由于代工和仿制,款识多是别人的嫁衣。在仿款中略有一种拘谨的感觉。这是较早时期的“官当向荣堂”底款。
二、初创时期:随着“京德”在茶具领域里成功的市场运作,“贵和祥”手工茶具在市场上的接受度日益提高,贵和祥的自主品牌意识也觉醒了。他们开始在所制作的手工茶具器底上,打上了贵和祥的款识。但由于与“京德”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张显自我的表现欲显然是不合调的。于是,又不得不在前面打上“京德”的烙印。所以这一时期作品的款识多为“京德贵和祥”。这也是少堂主邹俊开始崛起的时期,而少堂主的崛起对后来“贵和祥”品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时的底款,字体多采用行楷。无论是带双圈的五字款,还是不带圈的六字款,“贵和祥”三字都非常舒畅洒脱,只是“京德”两字略显局促。而产品依旧保持着第一时期的传统风格。
三、发展时期:,“贵和祥”的手工茶具尤为热销。这时,“贵和祥”终于破茧而出,走出了“京德”的暖房,开始在市场的风雨中自己拚搏。除了继续为“京德”生产一部分高档手工茶具外,将其余的精力用来自主制作茶具。并在2005年,名正言顺地为所制作的茶具打上了“乙酉年贵和祥”的六字纪年与堂口款。这是老堂主与少堂主共同主事的时期。这时的底款,无论是带双圈的,还是不带双圈的,字体字形、笔法风格都较为统一,只是“酉”字略嫌生硬。由于打上了纪年款,这样一来,每年就需要更新款识,这会使“贵和祥”的底款变得种类繁杂,不利于其品牌的推广和识别。所以,纪年款也只用了一年就停掉了。
四、成熟时期:2006年,随着“贵和祥”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自主品牌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为了更好地推行其品牌战略,统一款识就成为必需。由此,“贵和祥”不再使用以前的纪年款,而改用“景德窑贵和祥”六字堂口款和“贵和祥制”的四字堂口款。同时,还启用了“景德窑贵和祥珍藏”的八字款。这时,少堂主的领导地位已经逐渐确立。此后的产品,在种类和器形上已经大为丰富,质量更有所提高,同时“贵和祥”的品牌也最终被市场接受。这时的“景德窑贵和祥”六字款和“贵和祥制”的四字款,无论有无双圈,多以两纵行排列。而三纵行排列的“景德窑贵和祥”和“景德窑贵和祥珍藏”,在视觉上差些。其实,特意打上的珍藏款并无十分必要。胎骨好、釉质匀、画工细、发色正、器形美的茶具,自然就是精品,就有收藏价值。如果打上珍藏款反觉得俗了。高档的产品或可以用附上作者证书的方式来取代珍藏款。再就是,四字款中最好不用印章形式的底款,应把全手工的旗帜扛到底。
日本有“广山堂”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