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合一
王重阳的全真道,公开打出三教合一的旗帜,建了一批以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教团,如:“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这些教团都公开以三教合一为内容,这是千百年来儒、释、道文化大融合的教派形式的体现。王重阳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以三教合一为宗旨的全真道,这不能不说是王重阳的胆识和远见。
全真道把三教经典共同传习和诵念,把三教的修持方法融会贯通而应用。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对后世的道教影响极大,好多著名的道教人士,大多继承了王重阳三教合一的主张,并都极力论证儒、释、道三教的同源一致性。
元初江南全真道的代表人物李道纯,继承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认为“儒释道三教,名殊理不殊”。他论证三教,虽名词各异,意旨同一。达到穷理尽性之境界,完善和发展了王重阳三教合一的内丹修炼理论。
李道纯三教合一的“守中”思想,在明朝尹真人高弟著的《性命圭旨》中得到继承,“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
明代的张三丰也吸收了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亦倡导三教同一之说,明时官方把张三丰也归入全真一派。张三丰对三教合一的理论认识更为深刻,他认为只有正邪之分,没有三教之异,所谓儒、释、道三教只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创始人的表达各异,其所指相同,“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劝善渡化,其功一致,“修己利人,其趋一也”。
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从创全真道到现在,影响一直存在,数百年间,传承不断,著名人物还有,伍守阳、柳华阳、沈常敬、刘一明、黄守中等,他们的理论都师承全真道的三教融合之说,或以儒阐道、或佛道互用,总之都源自王重阳的三教合一的开放思想。另一方面,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在明、清两代,渗透到民间宗教中去,什么黄天教、红阳教、圆顿教、三一教、真空教等,其思想根源和理论主张不能不说受到王重阳三教合一的影响回顾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全真道,从创立到官方认可,再到思想文化影响的深入,经历艰难曲折的历程,其中最重要最艰难的是人们认识的心理障碍。?
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的全真道问世,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应当把它作为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一部分来看待,不能只局限于道教的改革范围。从传统文化的融合来看,它是一次文化思想融合开放的转折。王重阳的三教合一思想,打破了千百年来儒释道狭隘的门户之见,把遮羞布下的文化认同心理,经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理论、实践的公开而廓清,这不能不说是文化融合史上的一个壮举。
在四川西昌的泸山上,密林深处高低错落地露出梵宇、佛宫十余座,古刹殿宇因地就势,各据幽境,巍峨壮观,雕梁画栋,令人神往。素有“观音阁曲折迂回,瑶池宫高敞向阳,玉皇殿势险雄伟,五祖庵僻静幽深”之谓。佛教、道教、儒教共建庙宇于山中一条道上,山上有寺庙五座,道观四座,共九座古刹,体现了唐代武后“三教合一”的宗教懿旨。峨眉皆佛,青城纯道,惟西昌泸山别开生面,佛、道、儒三教并存,构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齐集的旅游胜地 ,这是三教文化和谐共融的典范,也是三教合一的具体表现。
三教互补
佛教最初在印度产生,但由于印度教的制约,使佛教在印度没有发展的空间,最终传到了中国。在中国,与儒家、道家、礼教、道教联系在一起,又必须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这就是中国儒、释、道的融合过程。中国儒、释、道的融合基本上是自然转化的状态,是宗教对话的一个很好的典范。佛教面对人的环境而变化,能够适应文化的需求、适应人的需求。佛教有内在发展的活力,就是因为面对人的整体性,面对不同的文化,能够产生不同的融合。
宗教对话是很重要的。宗教对话既包括宗教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宗教自身的对话。中国宗教则从不传教,中国可以接受外来宗教,只注重这种外来宗教是否是“善的宗教”,这是儒道所形成的中国宗教特质。
中国传统可能提供化解西方宗教差异的最好模式——从儒释道的融合中寻找方法,超越历史恩怨,消除宗教对立的可能性。正如儒释道可以看作同源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也可以看作是同源的,它们之间也应当并且可能进行对话。
中国儒释道的发展为西方宗教提供了宗教认同的模式。西方宗教与中国宗教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相互对话、相互学习。在中国历史上,以儒教为国教、以佛教、道教为两翼,三教互补,各得其所,大道并行不悖。此是中国宗教界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在香港,有六宗教联席会议,表现出宗教界团结合作之精神。
- 上一篇:中秋节传说中的砍树人是谁?
- 下一篇:中国文学有哪些流派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