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道家思想应该起源于上古,到老子只是将前人所有整理、补充、完善,形成比较系统的道家思想;至于道教那更是东汉末期的事;在此要强调一点,道家与道教是不同的,道家是指一个文化思想流派,道教是一个宗教,它们之间有太多必然的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
《圣经》的《约翰福音》第一章中写道:1: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1: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1:3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1:4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1:5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道德经》第十四章写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夷”、“希”、“微”这三个字合起来念似乎与“耶和华”有点关联。。。。。。 《约翰福音》第十四章第6节写道: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太初有道,道的起源无人知晓,但道一直并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