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
【拼音】bā yīn
【详细解释】
1、我国古代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史记·五帝本纪》:“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周礼·春官·大师》云:“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古代称铜为金,指钲、钟、镈一类打击乐器。湖北出土的楚国曾侯乙墓编钟,由大小65个青铜钟组成,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连钟架在内重一万余斤。所谓编就是一组之意。钟体上刻有2800多字的篆体铭文,记载了中国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
石,指石磬一类乐器。《正字通·石部》:“石,乐器名,八音之一。”一般用石、玉制成,因大小厚薄不同,而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湖北出土的楚国乐器编磬,大小共25个。
土,是指缶、埙一类乐器。用陶土制成,既可当饮器,又可做乐器。歌唱时击缶为节奏。《史记》中有蔺相如迫秦王击缶的记载。
革,是指鼓类乐器。皮革可制鼓。鼓和钟大都用于祭祀、舞蹈、庆贺、战争等方面,所以钟鼓往往合称,《诗经》中就有“钟鼓乐之”的诗句。
丝,是指弦乐器。如琴、瑟、筝、琵琶等。因其弦多以丝为之,故称。
木,是指木制了乐器,如拀、敔等。拀,亦名椌,形如方斗,上广下狭,敲击声音极响,多用于奏乐时指挥起止。敔,亦名楬,状如伏虎,用于雅乐结束时。
匏,是指笙、簧一类乐器。匏是葫芦科植物的果实,晒干后作为笙、簧的垫子,可发出共鸣。
竹,是指箫、笛、竽、筑、籥、笳类乐器。
周礼·春官 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
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
石音包括编磬、特磬
土音包括埙
革音包括鼓
丝音包括古琴、古瑟
木音包括柷、敔
匏音包括笙、竽
竹音包括箫、笛、管、篪
现在所说的丝竹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 到汉朝和唐朝以后,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教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唐时中国强大,心胸宽广,善于吸收其他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将中国原来的乐器排挤出乐坛。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始终作为独自欣赏的乐器流传了下来,正式在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近年来,音乐工作者致力于发掘、改良古代乐器,埙、筝、排箫等乐器重新发挥光彩,但尚没有被纳入民族乐队的合奏曲目。 但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画家,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在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但乐手只能是供人驱使的“伶人”,唐朝时著名音乐家李龟年也没有什麽政治地位。只有被士大夫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的,音量较小的古琴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因此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而在民间的民歌则充满多彩的旋律。
这些造型特色各异的乐器,以它们美妙丰富的音律,合奏出悦耳动人的声音,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