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唐的服饰最华贵,而且很飘逸,其它方面个人除了清朝的无法接受以外别的感觉都行,汉服之中,明代的衣服款式最多、做工最复杂,刺绣手工艺最成熟,可谓集古代中国四千年之大成。本人观点如下:男看秦,女看明,个人最爱汉。
628战队队长为您回答:男人:上古黄帝时期(公元前二十多世纪)---明朝(1644年):着汉族传统服饰:汉服清发布剃发令(1644年)---辛亥革命(1911年):着满族服饰:马褂辛亥革命(1911年)--文化革命(1964年):此时期较为复杂,有着马褂者,有着西装者,也有推行汉服者文化革命(1974年)--改革开放(1979年):一般穿着军装和中山装改革开放(1979年)--2000年前后:西装 马褂(所谓的唐装) 现代时尚服饰2000年前后--现在:洋装 旗袍 中山装重出江湖 出现小规模的汉服复兴 现代时尚服饰女人:上古黄帝时期(公元前二十多世纪)---辛亥革命(1911年):穿着传统汉族服饰:汉服辛亥革命(1911年)--文化革命(1964年):旗袍 洋装文化革命(1964年)--改革开放(1979年)军装 较为保守的洋装改革开放(1979年)-2000年前后:洋装 旗袍 现代时尚服饰2000年前后--现在:洋装 旗袍 出现小规模的汉服复兴 现代时尚服饰
从成语看中国服饰的演变发展
研究中国服饰演变发展的历史,无非从二个方面着手:一是借助文字记载,如历代的《舆服志》以及各种典籍、野史、笔记、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等;二是通过文物考古,如历代绘画、石窟艺术、人物雕塑、俑像、古墓壁画、画像石(砖)以及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服饰实物等。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的古代服饰知识除了听书看戏以外,不少却是从大量成语中获得的,由此也足见中国服饰文化历史的悠久和深入普及的程度。只是这种兼有历史和文物双重价值的服饰成语浩如烟海,从何说起?这里只能试举数例,略作诠释,藉此领略一番古代中人衣着服饰的风貌,并探寻其变化发展的轨迹。
被发文身、雕题交趾
美国著名服装心理学家弗龙格博士认为,人的装饰形式可以划分为二大类,即肉体装饰和外表装饰。远古时代,人们虽然还未发明可以用来蔽体御寒的衣物,但爱美之心古已有之,他们除将美丽的羽毛、闪光的贝壳之类作为外表装饰外,还常用涂色、纹身(刺青)、疤痕、切除、变形等方法来作各种肉体装饰。《礼记·王制》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这“文身”“雕题”(在额上刺字或纹图案)之类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装束之一。
冠冕堂皇
据史籍记载,周代已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礼服。当时的礼服系由冕冠、玄衣及熏裳等组成。其中冠是贵族男子的首服,与现代帽子不同的是,冠只是加盖在发髻上的一个小罩子,并不覆盖整个头顶。戴冠的目的并非为了保暖,而是出于礼仪的需要。《礼记·冠义》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就是说,戴上礼冠之后,才能做到容貌体态端正,颜容和悦,言辞顺达。所以,后来人们常用“冠冕堂皇”来形容人的仪容。
充耳不闻以规为真
帝王戴的冕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冕旒的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音jí,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便与发髻栓结。又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丝带,从颌下绕过,再系于笄的另一端,以固定冕冠。在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黄+主)纩”,又叫做“(王+真)”,俗称“充耳”。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以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释名·释首饰》、“(王+真),镇也。县(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变所以止听也。”“充耳不闻”、“以规为(王+真)”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广袖高髻、峨冠博带
古代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俗称“琵琶袖”。腰间用宽阔的丝绸织带系束。古时称袖身为“袂”,称袖口为“去”,成语“张袂成阴”、“ 接袂成帷”等即是对这种宽衣大袖的形容。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束发梳髻。男人为了固发,不得不戴较高的冠帽,因此“广袖高髻”和“峨冠博带”正是当时男子装束的真实写照。
履舄交错
古代鞋履,名目繁多,有履、舄、屦、鞋、靴等形制。履是一种平底的鞋子,也常用作鞋子的总称,凡是用作礼服的鞋子都称其为“履”。诸履之中,又以舄最为高级名贵。舄是在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类似现在鞋底上加一层鞋掌,走在泥地里可以不被泥湿。春秋时诸侯行会盟之礼,都要穿米黄色的舄。据《周礼·天官》记载:“舄止于朝觐、祭祀时服之,而屦则无时不用也。”按古代习俗,须脱鞋入室,席地而坐(日本人至今仍保持着这种来自中国的生活习俗)。“履舄交错 ”即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宾客满座而室外石界上鞋履凌乱地放在一起的情景。
紫绶金章
汉代官员腰间常佩有一装官印的(般+革)囊,而用以系印的绦带叫“绶”(或称“印绶”)。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绶以紫色最贵。《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之句。后用“紫绶金章”泛喻高官显爵。
羽扇纶巾
与帝王将相不同,古代的普通百姓是无权享用礼冠的,只能用丝或麻织成的幅巾包头,东汉末年? quot;黄巾起义“即为一例。幅巾既可束发,劳动时又可以用来擦汗,远比冠帽实用得多。后来因汉元帝额上头发很长,不愿被人看见,便也用幅巾来束发,于是,一时间群臣相效,蔚然成风。从此以后,幅巾的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一直沿用至明代。苏轼在《念奴桥·赤壁怀古》词中就有”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木+虏)灰飞烟灭“之句,这”纶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种,系用丝带织成,因相传诸葛亮常服此巾,故又名”诸葛巾“。
紫袍玉带
朱、紫在中国古代曾长期被视为显贵的服色。据考证,中国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后唐、宋、元、明各代虽有变易,但大体与隋制”紫袍玉带“便常被用来形容官阶身分的显赫。
黄袍加身
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黄色正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丛书》中写道: ”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所以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曾。这种以禽曾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后又被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衣冠禽兽“的成语其源盖出于此,原无詈人之贬义,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后人引申发挥所致。 接着,清代以后是”顶戴花翎“;而民国以后便是”西装革履"的时代。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的话,那么五彩纷呈的服饰成语不正是引导我们去认识中国服饰演变发展历史的无声老师吗?
原始服饰 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代的发式 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秦汉服饰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 …… ……
- 上一篇:两个字一个击后面一个字的成语
- 下一篇:两个棋字是什么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