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造句 > 三国一段文言文 求翻译!

三国一段文言文 求翻译!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1-07-10 12:37:19
阅读:

西晋·陈寿《三国志·赵云传》白话释义:

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人。他本来是公孙瓒的手下,当公孙瓒派遣刘备帮田楷抵抗袁绍的时候,赵云就跟随刘备,成为他手下的一员大将。刘备在当阳的长阪被曹操赶上时,就丢下妻小,往南方逃走。

当时赵云在乱军之中,身上所抱的小孩,就是后主刘禅;他奋身保护的甘夫人,就是后主的母亲。由于他,使他们母子脱离一场浩劫。于是,升他为牙门将军。刘备到四川的时候,赵云留守荆州。

刘备从葭萌回来攻打刘璋的时候,命诸葛亮前来助阵。诸葛亮就率领赵云和张飞等人,一同溯江西上,分别平定郡县,到了江州,分派赵云从外水到江阳,和诸葛亮在成都会师。平定了成都后,以赵云为翊军将军。

建兴元年,任命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调升镇东将军。建兴五年,追随诸葛亮驻守汉中。

次年,诸葛亮出师,故意扬言他要经过斜谷道,曹真信以为真就派大军前来抵挡。诸葛亮让赵云与邓芝两人去对抗,自己却带兵攻打祁山。

由于赵云、邓芝的兵力薄弱,而对方的兵力坚强,因此,在箕谷被打败了。但是他们聚合军队,坚守营地,所以还不至于有大败的局面。大军退回以后,他被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赵云死。后主时,追谥他为顺平侯。起初,在刘备时,只有法正一人死后受谥;后主时,因为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蒋琬、费祎担负国家重任的功劳,所以都被追谥;陈祗是后主所宠爱的,特别给他一份殊荣,夏侯霸从远方来归,因此都得到谥号。

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赵云等人也都一一给予追谥,当时的舆论莫不认为这是件非常光荣的事。赵云的儿子赵统继承爵位,官至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

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随着姜维到沓中的时候,临阵战死了。(陈寿)评论说:关羽、张飞两人,号称万夫莫敌、英勇盖世的人物。关羽杀颜良以报答曹操,张飞因义气而释放严颜,都表现了国士的风范。

但是,关羽性情刚烈而骄傲,张飞本性暴躁而少怜恤,性格上的缺点,惹来了祸害,这是命里注定的呀!马超勇猛,威震诸戎,却因此使他的家族几乎被诛灭,多可惜呀!

一个人能够挣脱穷困,臻于泰顺的境地,不是更好吗?黄忠、赵云两人,强壮勇猛,同为刘备的部将,他们大概就像汉高祖刘邦手下的灌婴、夏侯婴这类人吧!

原文: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

范寡嫂日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

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

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泝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竭军将军。

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先主即从之。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先主不听。建兴六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

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七年卒,追谥顺平候。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景耀六年(263年),蜀汉灭亡,陈寿因而多年不被荐举。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依照情理不应被贬废。

于是推举其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又出任阳平县令。陈寿撰写《诸葛亮集》,上报朝廷。后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巴西郡)中正。

益州自从东汉光武帝之后,蜀郡人郑伯邑、太尉赵彦信(赵谦)以及汉中人陈申伯、祝元灵,广汉人王文表(王商)都是博学多闻,撰写有巴、蜀的《耆旧传》。

陈寿认为这些书都不值得流传后世,于是合并巴郡、汉中地区,撰写成《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向朝廷呈献此书,得到武帝的嘉奖。

咸宁四年(278年),镇南将军杜预离京镇守荆州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治书侍御史。

因母亲去世离职,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恭行母亲遗志,但又此而遭到非议贬官。

当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要谨慎从事。”陈寿至此,再次招致贬废的羞辱,正应了谯周之言。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的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

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销毁自己的《魏书》。

张华对陈寿倍加赞赏,对他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受时人器重。

内容简介: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 、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 、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 ,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

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

但蜀汉不设有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收集,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

这虽使《三国志》拥有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关键人物记载史料不足的缺点。



就是刘备立了吴氏为皇后,刘禅为太子,其他儿子为其他王。当时张飞被亲随杀害。因为之前东吴趁乱夺取荆州的时候害死了关羽,刘备一怒之下就带病去讨伐东吴了。然后就是具体的将领和路线了。刘备带领的军队一开始战胜了东吴,后来被陆逊打败了。刘备败走白帝城。在白帝城患病,诏见了诸葛亮托孤了。其实这就是三国演义上的关羽大意失锦州到刘备病亡之间的事儿。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心术》曰: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嶮。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远虑》曰:
  圣人之道,有经、有权、有机,是以有民、有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曰经者,天下之民举知之可也;曰权者,民不可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曰机者,虽群臣亦不得而知之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夫使圣人无权,则无以成天下之务,无机,则无以济万世之功,然皆非天下之民所宜知;而机者又群臣所不得闻,群臣不得闻,则谁与议?不议不济,然则所谓腹心之臣者,不可一日无也。后世见三代取天下以仁义,而守之以礼乐也,则曰“圣人无机”。夫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顾三代圣人之机,不若后世之诈,故后世不得见。
  其有机也,是以有腹心之臣。禹有益,汤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禹与汤武倡其机于上,而三臣者和之于下,以成万世之功。下而至于桓、文,有管仲、狐偃为之谋主,阖庐有伍员,勾践有范蠡、大夫种。高祖之起也,大将任韩信、黥布、彭越,裨将任曹参、樊哙、滕公、灌婴,游说诸侯任郦生、陆贾、枞公,至于奇机密谋,君臣所不与者,唯留侯、酂侯二人。唐太宗之臣多奇才,而委之深、任之密者,亦不过曰房、杜。夫君子为善之心与小人为恶之心一也,君子有机以成其善,小人有机以成其恶。有机也,虽恶亦或济,无机也,虽善亦不克,是故腹心之臣不可以一日无也。司马氏,魏之贼也,有贾充之徒为之腹心之臣以济,陈胜、吴广,秦民之汤、武也,无腹心之臣以不克。何则?无腹心之臣,无机也,有机而泄也。夫无机与有机而泄者,譬如虎豹食人而不知设陷阱,设陷阱而不知以物覆其上者也。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传》曰:“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彼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举天下之事委之,三年不置疑于其间邪?又曰:“五载一巡狩。”彼无腹心之臣,五载一出,捐千里之畿,而谁与守邪?今夫一家之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必有密友,以开心胸,以济缓急,奈何天子而无腹心之臣乎?近世之君抗然于上,而使宰相眇然于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臣视君如天之辽然而不可亲,而君亦如天之视人,泊然无爱之之心也。是以社稷之忧,彼不以为忧,君忧不辱,君辱不死。一人誉之则用之,一人毁之则舍之。宰相避嫌畏讥且不暇,何暇尽心以忧社稷?数迁数易,视相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惸惸(qióng :同“茕”。没有兄弟,孤独)于上,一旦有卒然之忧,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殒越也。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执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禄,重其权,而后可与议天下之机,虑天下之变。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译文】
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22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因其文章太多,不可能一一抄录,现将其《心术》、《远虑》二篇文章摘抄于此。
《心术》说:
  做将帅之道,应当首先正心。即使泰山倾覆于眼前也不变脸色,麋鹿出现在身旁也不眨眼睛。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地对付敌人。对于士兵要使之有正义感,没有正义感的士兵,即使以利相诱惑恐怕也不好指挥。只有正义之气可以激励士兵,也只有士兵的正义之气被激发出来之后,才可以跟随将领打好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凡要进行一场战争,必须做到战争之前注意养财,搞好物质准备工作;即将开战的时候要注意养力;战争开始后要注意养气;战争胜利之后,要注意养心。具体说来,所谓养财,就是要谨慎地燃起报警的烽烟,注意派士兵侦察摸清敌人的底细,使老百姓无所害怕,无所惊慌,从而安心种田,发展生产,准备财力;所谓养力,就是要丰厚犒赏士兵,使之养精蓄锐,无精神负担;所谓养气,就是要使士兵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所谓养心,就是用人不尽其所为,以保其有一个正常的心理态势。总之,要让士兵蓄有怒气,怀有欲望,并且不让这种怒气发泄干净,不让这种欲望得到完全满足。因为有怒气就会有勇气,怒气不尽则勇气不尽。有欲望就会有贪念,欲望不尽则贪念不止。这样一来,即使天下统一了,士兵也不会厌恶战争,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发动70场战争而士兵始终毫不懈怠的原因所在。
  将帅要有智谋和威严,士兵就不要太聪明了,使之愚钝一些为好。因为将帅有智谋就可使士兵感到不可捉摸,深不可测;有威严就使士兵不敢违抗命令;士兵愚钝,就会老老实实地听命于将帅,就会效忠将帅而不怕死。大凡调兵遣将,必须做到知敌之主,知敌之将,然后可以冒险发奇兵。三国时,魏将邓艾越过悬崖峭壁突然攻击蜀军,如果不是蜀主刘禅的无能,则邓艾的百万之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击破。邓艾之所以敢这样出奇兵,就是因为他了解刘禅的无能。所以说,古之贤将不仅能以自己的士兵向敌人挑战,而且能通过对其将帅情况的分析试探而摸清敌军的底细,这样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断了。
  作为主帅,应该是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所谓知理即是知道战争的意义和目的,只有这样,主帅才能不屈不挠;所谓知势即是知道战争的形势,只有这样,主帅才能胸有成竹,不至于沮丧;所谓知节即是知道掌握战争的节奏及用兵的节度,只有这样,主帅才能伸缩进退自如。主帅应不为小利所动心,不为小患而不安,因为小利小患足以玷辱我军的技艺与本领。要把心思用在处理大利大患方面。只有深怀技艺与本领而又自爱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说,一忍可以应付百勇,一静可以制服百动。
  军队总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道理,试问:“我之所长,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当然不敢与我较量;而我之所短,我收起来不用,敌人也会硬与我争斗,怎么办呢?”答曰:“虽然我有所短,但我如果表现出顽强抗暴的精神,敌人就会怀疑而退却。而对于我之所长,应悄然加以掩蔽,敌人就会因轻视而陷入我之圈套中。这就是长与短的辩证道理。”
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而有所依恃。士兵无所顾忌才会不怕一死,有所依恃才会对战争充满信心。比如说,如果我们手中拿着短短的一截棒棰,遇到凶猛的老虎时,大家都会呼喊着一起围攻老虎,而如果我们空手无依恃时,即使遇上小小的壁虎也会畏而却步,此乃人之常情,知此者方可为将。即使穿内衣睡觉,但只要你以手按剑,取时刻警惕的态势,则强者也不敢逼近你;相反,即便你穿甲戴盔地靠在武器上入眠而不警惕,那么孩童也可举弓将你射杀。所以说善于用兵的人要始终保持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姿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显示出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
《远虑》说:
  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懂得经略之策,精通权术之道,深悟心机之要。拥有黎民,拥有群臣并拥有腹心之臣。经略之策,可让天下黎民人人知晓,权术之道,不可让黎民知道但可让群臣知道,而对于心中之机要,则只能让个别心腹之臣知道。如果圣人不懂运用权力,就不可能办好国家的事务;如果圣人没有心机,就不可能成就万世之功业。这些道理都是不便让天下之民知道的。心机既然不可外泄于群臣,那么皇帝与谁商议定夺呢?显然是心腹之臣,所以说,心腹之臣对于皇帝来说不可一日没有。后世认为夏、商、周三代以仁义夺取天下,以礼乐守护天下,不免盲目得出“圣人无机”的结论,但是我仍然认为,圣人如果无心机,是不能夺天下与守天下的,只不过三代圣人之心机不如后世圣人心机之诡诈,所以后世之人往往不易轻易发觉。
有心机,必须要有心腹之臣,禹有益,汤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这三个心腹之臣都能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所以说,禹、汤、武王之心机与三个心腹之臣相应和才成就了万世之功业。三代以下的齐桓公、晋文公分别有管仲和狐偃为之谋划;此外,吴王阖闾拥有伍子胥,越王勾践拥有范蠡、文种。刘邦在夺天下与守天下的过程中,先后任用过韩信、黥布、彭越、曹参、樊哙、滕公、灌婴、郦生、陆贾、枞公等,然而只让心腹之臣留侯与赞阝侯二人参与奇机密谋。唐太宗的臣子多奇才,然而委之深、任之重者也不过是房玄龄和杜建德二人。君子为善之心与小人为恶之心都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君子有心机可以成就善业,小人有心机可以造就恶业。如果有心机,即使是恶业也可达成;如果无心机,虽然是善业恐怕也难以完成。所以说心腹之臣不可一日没有。司马氏可以说是魏之叛臣贼子,然而他有贾充之徒作为自己的心腹之臣,竟也达成恶业。反观陈胜、吴广,他们可称得上是秦时的英雄,但最终为什么没有成就大业呢?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心腹之臣没有心机,即使有心机也外泄了。无心机与有心机而外泄,就好比虎豹想吃人而不知道设陷阱,或者是设了陷阱而不知道做好伪装一样。
  有人会说:“所谓心机,只有创业之君才借助于它,作为守成之世,君子有什么必要把事情搞得那么神秘,有什么必要信用心腹之臣呢?”这真是一种可悲可叹的论调,试问,我们现今的守成之世能与太古之世相比吗?不能,这就说明心机不可不用。况且天下之变常陷伏于所谓太平盛世,就像田文所说:“子少国危,大臣未附。”这种景况没有心腹之臣难道不叫人寒心吗?过去,汉高祖临终前天下本已安定,然而刘邦仍嘱咐周勃辅佐孝惠帝、孝文帝。汉武帝临终前,天下本已大治,但他也吩咐霍光做孝昭帝和孝宣帝的心腹之臣。纵然天下有泰山不倒之稳势,圣人也常有累卵之忧心。由此可看出,守成之世,圣人不可不要心腹之臣。
  《左传》上说:“百官总己以听于宰相。”宰相如果不是腹心之臣,天子怎能把天下大事委托给他管理,而且三年不对他产生怀疑呢?《左传》上还说:“五载一巡狩。”如果天子无心腹之臣,在他五年一度的例行出巡时,怎能放心抛开千里之外的京城。又要谁来为他守护京城呢?现在一家中必有宗老,一介寒士必有密友,借以开启心胸,接济缓急。为什么作为天子就不该有腹心之臣呢?近世的一些君王威然高高在上,而使宰相渺然听命于下。君臣之间界线分明,上下之间没有沟通。臣视君仿佛有天上的星星那么遥远而不得亲近,君主也像在天上俯视臣子,泊然无抚爱之心。这就容易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国家有忧,臣子不以为忧;君主有忧,臣子不感到屈辱;君主受到污辱,臣子不去为君主而死。另外,近世君主用人没有自己的尺度,有一个人说某人好就马上任用他,而有一个人说某人不好就马上割舍他。在这种氛围下,作为宰相,他避嫌畏讥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专心以国事为忧呢?外降无常,信疑不定,使宰相视宰相之府如传舍。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高高在上,一旦有紧急之忧,君臣莫不颠沛流离甚至遭杀身之祸。所以我认为,圣人之任用心腹之臣,要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相互之间无猜疑和禁忌,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夸奖他我是这样,百人诋毁他我也是这样,仍使他有高贵的爵位,有优厚的俸禄,有十足的权力,然后与他共同商议国家机密大事,共同考虑应付天下之事变。
  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章后十分赞赏,并将此文章奏报到朝廷,苏洵因此被召试舍人院,但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到任。于是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正赶上太常修撰建隆以来的礼书,故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一起修礼书,并撰成《太常因革礼》100卷,可惜书成之后,刚刚上奏而没有得到回音,苏洵就去世了。皇帝特意赐绸、银二百给他家里,但其子苏轼辞退了所赐之钱,只求赠官,因此皇帝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并敕令有关部门用船将苏洵的遗体运回四川。苏洵有文集20卷、《谥法》3卷。
【注释】
1、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汉桓宽《盐铁论·本议》:“修塞障,饬烽燧,屯戍以备之。”《后汉书·光武帝下》:“修烽燧。”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清昭连《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
2、斥堠:也作“斥候”。侦察;候望。《史记·李将军列传》:“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司马贞索隐:“许慎注《淮南子》云:‘斥,度也。候,视也,望也。’”《北史·莫多娄贷文传》:“以轻骑一千,军前斥堠,死于周军。”唐元稹《加乌重胤检校司徒制》:“又明于斥候,善揣敌情。”《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谨斥堠,严巡逻,守御遂固。”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而果也斥候于不及防之地,齎不及防之警报至。”又指侦察、候望的人。《左传·襄公十一年》:“纳斥候,禁侵掠。”《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复远遣斥候,观相径要,欲图寿春,权以为不可。”明朱鼎《玉镜台记·渡江击楫》:“江阳空阔,谨防斥堠。”清魏源《圣武记》卷三:“斥堠言贼十余万,后追甚迫。”又指用以瞭望敌情的土堡。明尹耕《紫荆关》诗:“斥堠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阮龙光》:“食顷,隐隐闻斥堠下有人絮语。”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这两个土堆,本是古代战争烽火中斥堠的遗址。”
3、尺箠:短鞭。宋苏轼《两桥·西新桥》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会稽……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明沈德符《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
4、袒裼:亦作“襢裼”。脱去上衣左袖,露出内衣;脱去上衣,裸露肢体。《诗·郑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毛传:“襢裼,肉袒也。”元陆德明释文:“襢,本又作袒。”《礼记·内则》:“不有敬事,不敢袒裼。”陈澔集说:“袒与裼皆礼之敬,故非敬事不袒裼也。”《汉书·晁错传》:“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唐刘禹锡《武夫词》:“酣歌高楼上,袒裼大道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有陈生,读书神祠,夏夜袒裼睡庑下。”
5、乌获: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后为力士的泛称。《孟子·告子下》:“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杨伯峻注:“《史记·秦本纪》言秦武王时有力士乌获,但此时孟子年已逾七十,而乌获远在西方之秦,未必能举肯举以为例证。此乌获或者是古之有力人,秦之力士又袭用其名耳。”汉司马相如《谏猎书》:“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晋葛洪《抱朴子·博喻》:“量才而授者,不求功于器外……故灭荧烛者不烦沧海,扛斤两者不事乌获。”
6、酂侯:即萧何。“酂侯”是汉萧何的爵号。何在楚汉相争中,佐高祖,守关中,转漕给军,兵不乏食,因以致胜。高祖即位,论功行赏,评为第一,封酂侯。唐皎然《诗式·三不同语意势》:“酂侯务在匡佐,不暇采诗。”宋苏辙《因旧》诗:“酂侯念子孙,不处高閈闳。”清宋琬《行路难》诗:“家家少牢祀酂侯,有儿莫读天人策。”清赵翼《漂母祠》诗:“淮阴生平一知己,相国酂侯而已矣。”
7、熙然:光明、显耀的样子。
8、累卵:堆迭的蛋。比喻极其危险。《韩非子·十过》:“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三国魏锺会《檄蜀文》:“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计,岂不美与!”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将军倾社稷危如累卵,蔺相如辅皇图稳若磐石。”郁达夫《离乱杂诗》之一:“又见名城作战场,势危累卵溃南疆。”明徐复祚《投梭记·渡江》:“况今日手握重兵,江左危于纍卵。”清李渔《慎鸾交·穷追》:“论军行迟缓,关系着得失悲欢,有多少转泰山成纍卵,都只因夸未了,作皆完,差一着,覆全盘。”
9、冢宰:周代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孔传:“天官卿称太宰,主国政治,统理百官,均平四海之内。”《诗·大雅·云汉》:“鞫哉庶正,疚哉冢宰。”朱熹集传:“冢宰,又众长之长也。”后世称吏部尚书为冢宰。《明史·职官志一》:“(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清侯方域《太常公家传》:“攀龙后为都御史,言之冢宰赵南星,即家起公为太仆卿。”
10、巡狩:也作“巡守”。谓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孔传:“诸侯为天子守土,故称守。巡,行之。”《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汉书·宣帝纪》:“武帝巡狩所幸之郡国,皆立庙。”唐贾岛《送蔡京》诗:“登封多泰岳,巡狩徧沧溟。”清沈初《西清笔记·纪典故》:“上每日临幸之地,或诣神庙拈香、祭祀、筵宴诸典礼及巡守驻跸之所,逐日恭纪于册。”
11、眇(miǎo)然:高远貌;遥远貌。《汉书·王褒传》:“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呴嘘呼吸如侨松,眇然绝俗离世哉!”颜师古注:“眇然,高远之意也。”《后汉书·冯衍传下》:“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郭璞<游仙>》:“眇然万里游,矫掌望烟客。”宋王安石《次青阳》诗:“十载九华边,归期尚眇然。”清陈恭尹《南岳道中从石浪庵上至高台寺》诗:“中峰方眇然,将登且当歇。”
12、辽然:遥远的样子。
13、泊然:恬淡无欲貌。三国魏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旧唐书·忠义传下·李源》:“山林以寄其迹,爵禄不入于心,泊然无营,五十余载。”《宋史·文苑传六·黄庭坚》:“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宁氏年五十余,一日告众坐化曰:‘三年后启龛,吾复活矣。’遂泊然而逝。”
14、惸(qióng)惸:孤单无依貌。三国魏曹丕《燕歌行》:“贱妾惸惸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宋王禹偁《感流亡》诗:“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合肥龚芝麓尚书……殁于客邸,两孙惸惸孤露,无过存者。”
15、卒然:(1)终于,最后。《楚辞·天问》:“齐桓九会,卒然身杀。”朱熹集注:“卒,终也。”(2)突然;忽然。《庄子·列御寇》:“卒然问焉而观其知。”《史记·滑稽列传》:“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唐王昌龄《赠宇文中丞》诗:“车服卒然来,涔阳作游子。”《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船过了宿迁,入了黄河,卒然大风刮将出来,船家把捉不住,顷刻间把那船帮做了船底。”
16、殒越:坠落;毁败。《国语·周语中》:“昔先王之教,懋帅其德也,犹恐殒越。”韦昭注:“犹恐落坠也。”宋苏洵《远虑》:“一旦有卒然之忧,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殒越也。”
17、召试:皇帝召来面试。为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晋书·职官志》:“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宋王安石《建安章君墓志铭》:“皇祐中,近臣言君文章善篆,有旨召试,君辞焉。”《宋史·选举志二》:“真宗景德二年,抚州晏殊、大名府姜盖始以童子召试诗赋,赐殊进士出身,盖同学究出身。”《清会典·礼部七·仪制清吏司》:“凡制科曰博学鸿词,奉诏乃举。皇帝巡幸则召试。”
18、建隆:宋太祖赵匡胤年号,860-963年。
19、未报:未得到回复。
20、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哀怜阵殁,廪给孤寡,赠官封墓,周帀宏溥。”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一·尚书赠官》:“故事,赠官加故衔一级,如侍郎之赠尚书及左右都御史是也。”

后主前期任用贤相时,就是循理的君王,后期听从于阉竖,就成了昏庸的统治者。古话说:“白丝色彩没有确定,只取决于它所沾染的颜料。”真是说的太对了。按礼制,国君继位,第二年才改元。但后主在章武三年就改元称建兴了。考查古代的规矩,这和体制道理相违背。而且国家不设置史官,日常事宜无专官记录,因此国家大事多有没记录的,发生灾异也没有记载。诸葛亮虽然在政事上很练达,但在这些工作上,还是做得不到位。不过,后主(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经历了十二年,没有改过年号;屡兴战事,但不曾妄下赦令,还做得不够出色么!但自诸葛亮死后,这些体制渐渐缺损,前后政绩优劣对比就很明显了!

    相关推荐

    聚合标签
    曹操生性多疑,和袁绍的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有什么区别吗? ‘昌’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矫首昂视”分别是两种什么... 带铁的成语有哪些 古人所说的“五劳七伤”指的是什么 流水的流还可以组什么词 成语什么死什么渣 明月清风怀旧貌 残山剩水读遗诗 三径寒松含露泣 半窗残竹带风... 老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余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 为什么女人拜金!会招来那么多人仇视?? 低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中国文学史的阶段划分 颇的拼音是什么 儒为表 歪偏旁部首是什么 用葳蕤 莲动,叶生波后面一句是什么? 自去自来梁上燕 谋士谁认为袁绍外宽内忌,不念忠诚 什么学什么练成语 被老板扣工资了,心情不好,用成语形容一下? 锂离子电池跟蓄电池有什么区别? 成语里有死和生的成语 坍怎么读音是什么 谁能提供些好听的,有激情的歌曲啊?要积极向上 花甲张嘴肉出来是不是死了? 死蚬子没吐沙怎么办 带有乌字的成语 古代的崤山和现在的太行山是一样的吗?? 新()()() 花甲用开水烫过没开壳是什么原因? 带珠成语有哪些成语 太行山在什么地方啊 成语昼夜无眠的意思 带有灯字的成语 黑道白道有什么区别? 《新三国》中官渡之战前曹操对袁绍最经典一段评价是什么? 带有腾字的成语有哪些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出处? “上无瓦片,下无立锥之地”是什么意思? 痛饮狂歌空度日 1000个四字成语 岿然不动的岿是什么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什... 鲁迅《一件小事》的内容? 完美世界境界划分,王侯境界和神圣境界排第几 成语玩命猜图中一个灯泡里面有个感叹号成语 有 昌 字的四字成语 干大事而惜身 见小利而忘义的整个诗句,我想知道这首诗的诗名及...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什么意思 “天什么地什么”的四字词语是什么? 杞人忧天谜底是什么生肖 有什么带灯字的四字词语 汤烧火热是成语么? 一个女人说你风流倜傥是啥意思 女生唱的歌 郭德纲于谦《买挂票》台词? 急 黑灯瞎火是什么动物 “烧”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寓意飞黄腾达的词语有哪些 把“那痛深入骨髓痛彻心扉” 平静不下来可以用怎样的歇后语 关于灯的成语故事 描写人x的成语 基督教的人不杀生吗? 不动什么的四字词语 形容人没礼貌的成语 成语接龙面不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