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是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
2、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3、原文
无家对寒食 ,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4、译文
寒食节的夜晚,我没有家人伴在身边,怀念起亲人,热泪如金波一样流出来。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
这样我就可以借明月的光辉给家人传递思念了。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牛郎织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团聚,可是我与妻子团聚之时却不知在何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寒食节,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身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诗人不说寒食,是由于冬至离妻出门,近计算其日,足见离家之久与思妻之久。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百五日夜对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偷春格”
正常的格律诗是颔联、颈联(即第二、三联)要求对仗(也称对偶)。
如果首联(第一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的,就被称为“偷春格”或“偷春体”。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引北宋蔡绦《西清诗话》云:“其法颔
联虽不拘对偶,疑非声律;然破题已的对矣,谓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
而先开也。”清代吴乔《围炉诗话》亦云:“律诗所谓‘偷春格’者,首联对,次联不对也,”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一百五日夜对月》都是较为典型的“偷春格”。现将这两首诗录下,“偷春格”以红色字标出: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一作折尽)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一作披)离放红蕊,想像嚬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流水对”
“流水对”又名“十字对”、“走马对”。即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的上联和下联,只叙一事,表一意,而对偶却十分自然、工整。南宋黄升《玉林诗话》云:“唐人诗喜以两句道一事,曾茶山(即曾几——注)诗中多用此体…”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典型的用“流水对”。现将这两首诗录下,“流水对”以红色字标出: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百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冬至一百五日至寒食,故世言寒食皆称一百五。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杜子美《一百五日夜对月》云:“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姚合《寒食书事》诗云:“今朝一百五,出户雨初晴。”则是诗人例以百五日为寒食也。或者乃谓自冬至至清明凡七气,至寒食[止]一百三日,殊不知历家以余分演之也。司马彪《续汉书》云,介子推焚林而死,故寒食不忍举火,至今有禁烟之说。卢象所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是也。太原一郡旧俗禁烟一月,周举为郡守,以人多死,移书[子]推只禁烟三日。子美《清明诗》云:“朝来新火起”,又“家人钻火用青枫”,皆在寒食三日之后,则知禁烟止于三日也。而韩翃有《寒食即事》诗乃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腊烛,青(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待清明而已传新火,何耶?元微之《连昌宫词》云:“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念奴觅得又连催,特敕宫中许燃烛。”一百六在清明前寒食之后,是时店舍已无烟,而宫中燃烛乃一时之权宜尔。或云,龙星,木之位也,春属东方,心为大火,惧火盛故禁火,是以寒食有龙忌之禁,则所谓禁烟,又未必为子推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