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呼?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2、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
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庄子·天地》
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庄子·天地》
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庄子·天地》
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庄子·天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 上一篇:《扔掉可惜》原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 下一篇:《完璧归赵》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