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造句 > 《 成语与服饰文化 》

《 成语与服饰文化 》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1-06-09 04:08:38
阅读:

从成语看中国服饰的演变发展研究中国服饰演变发展的历史,无非从二个方面着手:一是借助文字记载,如历代的《舆服志》以及各种典籍、野史、笔记、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等;二是通过文物考古,如历代绘画、石窟艺术、人物雕塑、俑像、古墓壁画、画像石(砖)以及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服饰实物等。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的古代服饰知识除了听书看戏以外,不少却是从大量成语中获得的,由此也足见中国服饰文化历史的悠久和深入普及的程度。只是这种兼有历史和文物双重价值的服饰成语浩如烟海,从何说起?这里只能试举数例,略作诠释,藉此领略一番古代中人衣着服饰的风貌,并探寻其变化发展的轨迹。 被发文身、雕题交趾 美国著名服装心理学家弗龙格博士认为,人的装饰形式可以划分为二大类,即肉体装饰和外表装饰。远古时代,人们虽然还未发明可以用来蔽体御寒的衣物,但爱美之心古已有之,他们除将美丽的羽毛、闪光的贝壳之类作为外表装饰外,还常用涂色、纹身(刺青)、疤痕、切除、变形等方法来作各种肉体装饰。《礼记·王制》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这“文身”“雕题”(在额上刺字或纹图案)之类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装束之一。 冠冕堂皇 据史籍记载,周代已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礼服。当时的礼服系由冕冠、玄衣及熏裳等组成。其中冠是贵族男子的首服,与现代帽子不同的是,冠只是加盖在发髻上的一个小罩子,并不覆盖整个头顶。戴冠的目的并非为了保暖,而是出于礼仪的需要。《礼记·冠义》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就是说,戴上礼冠之后,才能做到容貌体态端正,颜容和悦,言辞顺达。所以,后来人们常用“冠冕堂皇”来形容人的仪容。 充耳不闻以规为真 帝王戴的冕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冕旒的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音jí,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便与发髻栓结。又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丝带,从颌下绕过,再系于笄的另一端,以固定冕冠。在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黄+主)纩”,又叫做“(王+真)”,俗称“充耳”。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以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释名·释首饰》、“(王+真),镇也。县(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变所以止听也。”“充耳不闻”、“以规为(王+真)”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广袖高髻、峨冠博带 古代袍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却收缩紧小,俗称“琵琶袖”。腰间用宽阔的丝绸织带系束。古时称袖身为“袂”,称袖口为“去”,成语“张袂成阴”、“ 接袂成帷”等即是对这种宽衣大袖的形容。在古代,无论男女都束发梳髻。男人为了固发,不得不戴较高的冠帽,因此“广袖高髻”和“峨冠博带”正是当时男子装束的真实写照。 履舄交错 古代鞋履,名目繁多,有履、舄、屦、鞋、靴等形制。履是一种平底的鞋子,也常用作鞋子的总称,凡是用作礼服的鞋子都称其为“履”。诸履之中,又以舄最为高级名贵。舄是在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类似现在鞋底上加一层鞋掌,走在泥地里可以不被泥湿。春秋时诸侯行会盟之礼,都要穿米黄色的舄。据《周礼·天官》记载:“舄止于朝觐、祭祀时服之,而屦则无时不用也。”按古代习俗,须脱鞋入室,席地而坐(日本人至今仍保持着这种来自中国的生活习俗)。“履舄交错 ”即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宾客满座而室外石界上鞋履凌乱地放在一起的情景。紫绶金章 汉代官员腰间常佩有一装官印的(般+革)囊,而用以系印的绦带叫“绶”(或称“印绶”)。绶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以其纺织的稀密、长短和色彩的不同标志着官职的高低。绶以紫色最贵。《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绶。”《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有“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之句。后用“紫绶金章”泛喻高官显爵。 羽扇纶巾 与帝王将相不同,古代的普通百姓是无权享用礼冠的,只能用丝或麻织成的幅巾包头,东汉末年? quot;黄巾起义“即为一例。幅巾既可束发,劳动时又可以用来擦汗,远比冠帽实用得多。后来因汉元帝额上头发很长,不愿被人看见,便也用幅巾来束发,于是,一时间群臣相效,蔚然成风。从此以后,幅巾的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一直沿用至明代。苏轼在《念奴桥·赤壁怀古》词中就有”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木+虏)灰飞烟灭“之句,这”纶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种,系用丝带织成,因相传诸葛亮常服此巾,故又名”诸葛巾“。 紫袍玉带 朱、紫在中国古代曾长期被视为显贵的服色。据考证,中国的品官服色制度始于北周而形成于隋,此后唐、宋、元、明各代虽有变易,但大体与隋制”紫袍玉带“便常被用来形容官阶身分的显赫。 黄袍加身 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黄色正代表构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丛书》中写道: ”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所以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曾。这种以禽曾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后又被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衣冠禽兽“的成语其源盖出于此,原无詈人之贬义,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后人引申发挥所致。 接着,清代以后是”顶戴花翎“;而民国以后便是”西装革履"的时代。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的话,那么五彩纷呈的服饰成语不正是引导我们去认识中国服饰演变发展历史的无声老师吗?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是说人们把土圭和臬(箭靶)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通过一些成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人们对北斗、银河(又称“汉”)、虹霞的观察。例如,“南箕北斗”本来是反映人们根据星宿来决定方位: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桨。成语“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这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正在初昏时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二、与宫室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先秦时期,一般人的住房都可以称“宫”,也可以称“室”,“宫”和“室”是同义词。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的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有成语“登堂入室”,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另外,古代住房,“门”和“户”虽然都是指门,二者却略有区别:双扇的为“门”,单扇的为“户”。成语“门当户对”原指两家人对面住着,后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宜于结亲。“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现代的门一般以铰链取代了。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蓬荜增辉”的“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简称,即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门。这个成语是说使贫苦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贵客临门或得人馈赠的书画陈设品时的谦谢之辞。“门庭若市”的“庭”指大门内的庭院,整个成语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象集市一样。成语“蓬门瓮牖”是说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架成的窗口,宽容居室的简陋。成语“坐不垂堂”指不坐在堂前屋檐下,以免瓦片掉下来伤着。堂堂的东西墙叫“序”,楼角则叫“隅”。成语“向隅而泣”形容孤独失望的样子。堂前的东西有两根楹柱,柱子承着梁,成语“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以假换真。梁上是栋,又叫檩。栋上是榱(cuī),又叫椽,椽上就盖瓦了(上古多盖茅草)。成语“栋折榱崩”用以比喻国家的倾覆。跟汉民族建筑文化有关的其它成语有亭台楼阁、舞榭歌楼、空中楼阁、祸起萧墙、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钩心斗角、曲径通幽等。

2 成语的文化内涵

三、与饮食有关的成语

饮食文化在我国很发达,这在成语中有所体现。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其他还有“烹龙炮凤”“山珍海味”“嗟来之食”“若烹小鲜”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

另外,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这些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就是“世纪宝鼎”,以此显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语中留下了一批带有“鼎”语素的成语:鼎鱼幕燕、鼎铛有耳、尝鼎一脔、举鼎拔山、牛鼎烹鸡、举鼎绝膑、三足鼎立、钟鸣鼎食、瓜分鼎峙、负衡据鼎、一言九鼎等。

四、与古代服饰有关的成语

在成语中我们还能了解古代服饰的有关情况。例如,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这些成语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但具体来说,又只指贵族戴的帽子,它与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只有不大宽的冠梁,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又因为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做“缨”,是打结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这两个成语将“冠”、“冕”连用,其实古代“冠”、“冕”是有区别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冕,黑色,顶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诸候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诸候,大夫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王维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两个成语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乱麻做的长袄。随着衣料的改进,汉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袍笏登场”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的意思。至于“黄袍加身”的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了。“褐”(hé)是一种粗毛或麻编制的短衣,是穷苦的劳动者穿的。成语“被褐怀玉”是说怀抱着美才,却不在人前显示。

“峨冠博带”、“轻裘缓带”两个成语中的“带”指古人的腰带。上古的带有两种,一种是皮制的革带,扎在裳下衣内,带上有钩,用来悬佩玉饰等物。成语“窃国窃钩”的“钩”就是指衣带钩。另一种带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外衣。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绅”。此外,后代官服外还有一种金玉带,这纯粹是装饰品,没多大约束作用。

还有“披发左衽”、“凤冠霞披”、“蟒袍玉带”、“象简乌纱”、“褒衣博带”、“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绫罗绸缎”、“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颠倒衣裳”等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情况,这些成语简约且有代表性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其中“披发左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常见的打扮,具体是指一种极其粗放而简单的装束。“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特有的装束,即高高的帽子和宽宽的衣带。还有“凤冠霞披”是一种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它是古代贵族和受朝廷封诰的官宦之家的成年妇女的装束。“蟒袍玉带”是一种绣有大蟒的袍子,饰有玉石的腰带,原是明代的官服,后来演变成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象简乌纱”是指古代大官的装束,“简”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持的记事板,又叫朝笏;“乌纱”是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褒衣博带”即宽袍阔带,它是古代儒生特有的装束。另外还有“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也专指儒生的装束。元朝以前,麻布、褐布、丝绸为常见的制衣材料,“冬裘夏葛”就是指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麻做的衣服。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如果再深入一步地品味这些成语的含义,还会发现穿着不同材质的衣服与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联系。皮毛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衣服暖和而华贵,葛麻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夏衣透气而凉爽,这类服装价值昂贵,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穿得起,所以能够“冬裘夏葛”多半是富贵之人。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纨绔”是一种用生丝制成的华美衣服)。

3 成语的文化内涵
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这些成语中的“葛”与“冬裘夏葛”中的“葛”所指不同,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制成布,但质地很粗糙。另外,劳动者一是贫穷,二是要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不可能戴“峨冠”,着“蟒袍”“阔服”,往往着“短褐”,而且有的还有“穿结”。即使是同样材质制成的衣服,穿着方式不同,也可以反映穿着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如“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同样是说穿用动物皮(“裘”)做的衣,但由于它违背了穿“裘”一般皮毛向外的习惯,将有毛的一面向里,说明有其特殊之处。原因是着“裘”者要“负刍(背柴)”,若将毛穿在外,背柴时会将毛磨坏,由此可见这是贫穷者的装束。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可见成语虽然只是汉语中一种词汇,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与服饰相关的成语之宏观组成规律
总的来讲,在常见成语中,与服饰相关的成语有近百个,用粗线条划分,这些成语大体分为以下三类:
(一)作为衣服的总称出现与具体服饰的出现;
(二)在成语中单纯用作服饰本身含义与借服饰之词而言它;
(三)未出现服饰字眼却是与服饰相关的成语;
如果我们把线条描细,从不同侧面挖掘,则可以找出更多组成规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规律分析:
(一)衣与食连用:
“衣”作为服饰的泛称,当然是服饰文化研究的首要关注词汇。
有个成语叫“衣食父母”,认为衣与食是维持生活必备的两件事物,近代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则提到了一个新词也被纳入成语,即“衣食住行”,说明到了近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住与行也占据了生活的重要位置,但衣、食仍然是最重要的、人们生活最依赖的事物。以上可见衣与食是人们从古至今一直重视的话题,并重的地位使二者常常同时出现。
以下是衣与食连用的成语之汇总:
弊衣箪食 弊衣疏食 布帛菽粟 布衣蔬食 褐衣蔬食 侯服玉食 拣衣挑食 解衣推食 节衣缩食 觅衣求食 锦衣玉食(玉食锦衣) 觅衣求食缩衣节食 宵衣旰食 衣食父母 衣食住行 昃食宵衣
(二)褒贬的侧重点所在:
与服饰有关、特别是以服饰为视角传达生活状态的成语大多寓意褒贬。
倾向于褒义的一般褒寒士清简生活及人格、才学等,例如:弊衣疏食、节衣缩食、被褐怀玉,但也有反例,如“白衣秀士”指尚未取得功名官位的读书人,是中性词,而“鹑衣百结”指衣服破烂不堪,是中性词、甚至倾向于贬义。
这些成语中明显含有贬义的并不多,倾向于贬义的一般用来形容官场阴暗腐败,例如:弹冠相庆。当然与官场有关的服饰成语也有褒义的,例如“宵衣旰食”,而“冬裘夏葛”指高贵华丽的衣服,是中性词,“膏粱锦绣”、“侯服玉食”等词也只是描述了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不可强加其以斥责类贬义。
不过,总的来说,与服饰有关的成语大多是中性词,这些词汇常常是描述性质的,不具有明显的褒贬倾向。
(三)男女服饰的数量悬殊:
在所有此类成语中,提及的服饰一般以男子服饰为主,只有极少成语有明显的女子服饰类描述:如“长袖善舞”:衣服的袖子长,跳舞就容易跳得好看,显而易见,这里“舞长袖”者必然是女子。还有个成语叫“荆钗布裙”,意思是荆枝作钗,粗布为裙,用来形容妇女装束朴素,这个成语则描述了旧社会普通妇女的家庭形象。
但总结时必须要提及的一点是,大部分成语中男女服饰的辨别意识很淡,绝大部分成语在于借服饰而言他,因此它们并不会刻意去描绘服饰本身的特征。
二、与服饰相关成语的描述内容
从内容上来讲,与服饰相关的成语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零散的,而是有明显的几大类,每一类都描述着同一阶级的生活状态及情感品质,以下便是几个典型分类:
(一)寒士的困窘生活
在有关服饰的成语中常常描绘出一些衣服破旧的场景,例如:
白衣秀士 筚路蓝缕 弊衣箪食 弊衣疏食 不衫不履 布衣蔬食 掣襟露肘 鹑衣百结 褐衣蔬食 节衣缩食 荆钗布裙 缩衣节食 衣不蔽体齑盐布帛
这些描绘大多赞扬了文人寒士的简朴生活与独立人格,但从感受上讲,这些词语还是不可避免地倾诉了贫寒之士的清苦与生活困窘,体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一些不利处境。与服饰相关的成语所传达的各种感受中,这种寒士之苦是占绝大多数的。
(二)达官贵人的奢靡生活:
除了描绘寒士清苦生活,服饰成语描写的最多的则是达官贵人之奢靡生活,例如:
冬裘夏葛 肥马轻裘 膏粱锦绣 冠冕堂皇 侯服玉食 锦衣玉食 席丰履厚
观察这些词语,我们可以发现服饰的描述并不是单一出现的,或者两类服饰共同出现,或者服饰与“马”、“食”等事物一同出现来描写达官贵人充裕的物质生活。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样,这类成语极少有贬义色彩,它们大多只是描绘生活情况,不带有主观褒贬倾向。
(三)与官场相关的服饰文化:
为官者的服装在成语中还是可以发现不少的,例如:
白衣秀士 峨冠博带 冠冕堂皇 袍笏登场 披发左衽 拖紫垂青
这类成语在之后的服饰分类中会有更加详细的阐述。
三、就成语中的服饰分类漫谈中国古代服饰特点
要从成语的视角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首先要以服饰为切入点对这些成语进行细化分类:
(一)根据服饰本身面料的不同:
从所有有关服饰的成语中筛选,我们大体可以发现以下几种制衣面料:
布:“布”现在一般是制衣材料的统称,但在古代含义有具体化倾向。例如“齑盐布帛”,“布”是指棉织品的意思。
裘:“裘”是大衣的意思,这个词在古代成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仅次于“衣”,例如轻裘缓带、集腋成裘等等。这个词的高频出现也体现了它作为古代服饰的常用面料,应该是古人驱寒保暖的重要途径。
葛:“葛”是指葛麻做的衣服,这个词出现在“冬裘夏葛”中,与“裘”相对,适用于夏日,可见是单薄透气的面料。
锦:“锦”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例如衣锦还乡、膏粱锦绣等。“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是一种上乘面料,“锦绣”就是精美华丽的丝织品的意思。
帛:“帛”是丝织品的意思,见于“齑盐布帛”,从释义上可见“锦”应该是“帛”的一种。
麻:“麻”在成语中出现了两次,即“披麻戴孝”和“披麻救火”,都是指粗麻布孝服和麻绳。
褐:“褐”在成语“被褐怀玉”中出现,泛指粗布衣服。
纨: “纨”是指细绢,何为“绢”?一种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物,因此“纨”应该也是“帛”,这个词出于“纨袴子弟”这一成语。
(二)根据穿者身份地位的不同: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服饰具有身份地位的辨别作用,或者说标志性作用,衣服的品质是身份地位的外现。在这一点上特别体现为官员与平民的服饰差异。
古人常用“布衣”一词,布衣,即布做的衣服,古代为平民所穿,故借指平民。反之,在服饰层面,平民大多用“衣”来指代。
而在生活上、官场上,王公大臣们的服饰就非常绚丽多彩了;
在生活上,冬裘夏葛,肥马轻裘,膏粱锦绣,侯服玉食,锦衣玉食,席丰履厚,物质充沛为基础的生活,服饰质量很高,冬暖夏凉,采用“锦”等高品质柔软舒适的面料。
在官场上,有以下几个成语典型地描绘了官场服饰:
峨冠博带:这个成语是说头戴高高的帽子,腰系宽大的衣带,形容儒生或士大夫的装饰。士大夫们“冠”高“带”宽,他们的服饰具有鲜明的身份特征。
冠冕堂皇:“冠冕”是古代帝王或官员戴的礼帽。这个成语和“峨冠博带”都体现古人重视帽子的挑选,而且往往是知识分子才戴的,平民一般不使用。
袍笏登场:“袍”指古代的官服。“笏”即音户,古代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手板。这个成语描绘了朝廷之上的服饰文化与特定礼仪,而且是中国独有的官员们议论政事的穿着规范。
披发左衽:衽,衣襟。左衽,衣襟向左掩。这个成语展示了一个衣领的地域文化,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而中原一带人民则右衽穿衣。这里“左衽”暗指外族入侵。
拖紫垂青:和“袍笏登场”一样,“拖紫垂青”展现的也是朝堂之上的官场服饰。拖,下垂。紫、青:古代高官系印用的绶带颜色。汉制规定:诸侯为紫色,公卿为青色。这一成语是有时代特征的,展现了汉代官场服饰的颜色象征。
(三)根据服饰用途的不同:
衣:“衣”一般是泛指服饰的,但组成新词时,就具备特定含义,如“白衣”,“白衣秀士”是指尚未取得功名官位的读书人。这时,“衣”和“布”的功用就相似了。
衫:衫,上衣(注:“衫”的组成部分:袖、襟;袖:衣袖,如“长袖善舞”;襟:衣襟,如“掣襟露肘”)。“衫”见于成语“不衫不履”。
冠:“冠”即帽子,“冠”在古代被士大夫及儒生所重视,它在成语中出现频率也较高,如峨冠博带、衣冠楚楚(衣冠齐楚)、张冠李戴、正冠李下、怒发冲冠等。
带:这里的“带”指腰带,王公贵族的衣服常常是一袭拖到脚上方(就是后面所说的“袍”),因而衣带成为他们重要的配件。“带”见于成语“峨冠博带”、“轻裘缓带”、“衣不解带”。
履:“履”是鞋子。见于“不衫不履”。这个词出现得很早,(秦)《吕氏春秋》中便有“郑人买履”的故事。
屣:“屣”也是鞋子的意思,见于“弃如敝屣”。
袍:袍是指古代的官服,见于“袍笏登场”,袍: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四)关于制衣工序:
体现制衣工序的成语主要有以下几个:
青出于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是指靛青,即靛蓝;“蓝”是指蓝草——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如菘蓝、蓼蓝、木蓝等。这个词语某种程度交代了染料的形成,是制衣工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服饰中颜色的象征性密切相关。
自出机杼:机杼本指织布机上的筘,织布时每条经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这个成语介绍了织布工具的细节结构,描绘了织布技术发达后制衣程序的新画面。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战国)《墨子?鲁问》:“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从先秦时期,人们便开始剪裁衣服,至今人们仍然必须这么做,这是制衣文化历史最悠久的步骤之一。
镂月裁云:雕刻月亮,裁剪云彩。比喻手艺极精巧。(唐)李义府《堂堂词》:“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这里“裁”便和“量体裁衣”的过程一致。
还有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成语可以侧面体现古人服饰的制作,即“天衣无缝”。天衣:天上神仙穿的衣服。(宋)《太平广记》卷六引《灵怪录?郭翰》:“……翰问之,谓翰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这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从侧面说明当时人们制衣以针线缝制为主,并且针线的产生必然在宋以前。
四、成语中服饰的年代特征
成语中服饰体现的年代分期是明显而又复杂的,这里仅列出几个典型的例子:
(一)布衣
以“布衣之交”为例:此成语最早可见于西汉的《战国策》和《史记》,《战国策·齐策三》云:“卫君与文布衣交。”三国时期诸葛亮名篇《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既可指平民之间的交往,也可指显贵者与平民之间的交往,可能因为其借代性质,相对于其他一些典型的古代服饰,它的出现还是比较晚的。
(二)长袖
以“长袖善舞”为例:(战国)《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衣服的袖子长,跳舞就容易跳得好看,当然这也体现了古代人的审美特征。由此可见,“长袖”之风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三)裘
不管是“冬裘夏葛”,还是“肥马轻裘”都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东不裘,夏不葛。”“裘”是由动物皮毛制成,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非常原始的,它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袍
见于成语“袍笏登场”,《论语》云:“衣敝縕袍”,可见“袍”不仅在古代服饰中地位很高,而且这一服饰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
(五)冠
以“衣冠楚楚”为例:《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而诗歌又是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的,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冠”是中国古代最悠久的服饰之一,但是“冠”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的非必需品,就能这么早出现,必然是文化发达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从先秦时期就非常发达了。

    相关推荐

    聚合标签
    带有“天,地”两字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灯的神话故事 有一句话叫他日飞黄腾达时然后什么糟糠之妻 含有死和生的成语 成语大全 什么什么不动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人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含有“天“”地”两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海燕》生字词 形容浪子的成语有哪些? 天涯漂泊我无家是什么意思 求一些成语 簇锦团花是成语吗 "佛说 婉约派比较有名的诗词? 分我杯羹是何意?出自于哪? 表示母爱的句子 成语什么的纱布 网络新名词菜乌是什么意思 疯狂看图猜成语昌字打一成语是什么答案 各位大神,我跟我女朋友相处一年了,她脾气很暴躁,我也是很暴躁... 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请好好珍惜在身边一直 什么为人成语 表达“一直飞黄腾达”的成语有哪些? 纹风不动,打一数字 形容“很华丽”的成语有哪些? 加上符号,弄个QQ昵称! “金兰之好”“琴瑟之好”“秦晋之好”有什么区别? ( )山( )水 形容被吓得害怕的成语有哪些? 自去自来堂前燕 郭德纲相声《偷斧子》里面的唱词(我佛耶……那段)是什么曲子?... 热字开头有什么成语 “镞”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有一首歌的歌词是窗外的天气,好像是,这是什么歌 《太行山上》中重大历史事件分析 干大事而惜身 见小利而忘义的整个诗句,我想知道这首诗的诗名及... 完美国际别墅任务中所有NPC的具体位置? 《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飞黄腾达的生肖是什么? 形容高兴快乐的成语十个 Aabb,还有哪些? 我男20岁!没文化,没技术,人又懒,朋友也没几个,感觉日子越... AABB式四字词语有哪些 水宿山行的介绍 什天什么四字成语 有首歌是男生唱的,歌词是窗外的天气,像你心藏在谷底 是什么成语? 有一个成语叫什么举而望步来的 柔情和豪情交... 为什么现在女人那么高傲,什么原因 风水大师们肖牛人办公室桌上摆什么可以招财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什么意思? 李清照和柳永的词共10首 形容亲热的成语 成语什么心什么死 关于母爱的优美句子大全 牛遇彩则祭彩,注意不过头装饰自己,牛一出头就没头了 这句话... 怎么填合适词语?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带有团字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一动不动的四字词语 项字成语有哪些 主角牛比的都市小说,主角一出来就无敌,要有自己的势力(可以是...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生命值什么?好迷茫 心什么死什么猜成语 【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是什么意思呀? 上面一个偶像面一个千猜一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