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无极大道一本散而为万殊,成就万有。天地山河,日月星系,乃至一切的飞潜动植,胎卵湿化,无不是无极一本的显化和功用。〈清静经〉上说:“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质的具体存在。在佛家称为色相。道家称作有为。而既然有形质,就必定有产生这形质的根本所在。
自然生人,人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物而已。即然产生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事亦随之而始,而起。事小则可见之于人一身的诚伪直曲,中正偏私。事大可发之于一家的敦睦间疏,一国的兴衰更替,以及普天下的和平争战。无论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开始则必有终结,有缘起则必有缘灭。这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定法则。
所以,要研究物象必定要知道物象的根源和枝末。要通达事理,就必定要明白事理的先后得失。
追本求源的目的,在于尽万物之性。通达事理的目的,在于尽人之性。能通物性,能尽人性,无极真道也就不远了。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事和物都是有始有终,知道其之所以先后的原因,那么就接近大自然应有的道理啦!
希望采纳!谢谢!
《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是指”道理,规律“。
此段话的原文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扩展资料: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无极大道一本散而为万殊,成就万有。天地山河,日月星系,乃至一切的飞潜动植,胎卵湿化,无不是无极一本的显化和功用。〈清静经〉上说:“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质的具体存在。在佛家称为色相。道家称作有为。而既然有形质,就必定有产生这形质的根本所在。
自然生人,人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物而已。即然产生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事亦随之而始,而起。事小则可见之于人一身的诚伪直曲,中正偏私。事大可发之于一家的敦睦间疏,一国的兴衰更替,以及普天下的和平争战。无论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开始则必有终结,有缘起则必有缘灭。这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定法则。
所以,要研究物象必定要知道物象的根源和枝末。要通达事理,就必定要明白事理的先后得失。
追本求源的目的,在于尽万物之性。通达事理的目的,在于尽人之性。能通物性,能尽人性,无极真道也就不远了。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