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弟子规》原名是什么?后来是谁修订的? 答:《训蒙文》,贾存仁。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答:《弟子规》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3、《弟子规》有什么特点? 答:《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4、“六艺”指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术。
5、《弟子规》中告诉我们在规劝父母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 答: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6、《弟子规》教导我们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和同学相处? 答: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7、《弟子规》原文中讲到“不要随便答应别人不符合义理的事,否则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是哪几句话? 答: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8、用《弟子规》中的原文回答:听到别人说你的过错就生气,听到有人夸奖你就高兴会有什么结果? 答:损友来,益友却。
9、《弟子规》中告诉我们“把握光阴,及时努力,珍惜青春。”的是哪几句话? 答: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10、《弟子规》中的哪几句话说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答: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11、我们在外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生病,而且一定不要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弟子规》中哪几句这样告诉我们答: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12、《弟子规》中讲力行和学文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13、《弟子规》中告诉我们选择读物的原则是什么? 答: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14、“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的意思是什么? 答:进门之前要先问是否有人在房内;进入厅堂要高声,提醒主人客人已到。
15、《弟子规》中说平常在家或外出的时候,怎样做才能不让父母担心? 答: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6、《弟子规》告诉我们平时的饮食要做到怎样? 答: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17、“邪僻事,绝勿问。”中的“邪僻”指什么? 答:不正当。
18、《弟子规》中是怎样讲“物有定位”的? 答: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19、用《弟子规》原文回答:《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答: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20、《弟子规》中告诉我们对待恩怨应持的态度是什么? 答: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21、“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的意思是什么? 答: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22、一个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谨守道德规范,《弟子规》中哪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答: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23、不贪财,能宽容,会谦让,就不会与人结怨积仇。《弟子规》上哪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答: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24、《弟子规》告诉我们平时穿衣打扮要做到什么? 答: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25、“执虚器,如执盈。”中的“虚”和“盈”指什么? 答:“虚”指空;“盈”指满的器具。
26、“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什么? 答:在做事以外有多余的精力,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27、你能解释“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的含义吗? 答: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28、“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谁? 答:黄香。
29、《弟子规》一共多少字? 答:1080字。
30、《弟子规》中告诉我们晚辈与长辈说话时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避迟;问起对,视勿移。
31、并称“三百千”的三大国学启蒙读物都是什么? 答:《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2、《三字经》开篇前四句是什么? 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33、《三字经》中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写了什么内容? 答: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34、《三字经》中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写了什么内容? 答: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35、《三字经》中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写了什么内容? 答:介绍了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
36、《三字经》中涉及到的名物都有哪些? 答: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
37、用《三字经》原文回答:“六畜”都是什么? 答: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38、用《三字经》原文回答:“六谷”都是什么? 答: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39、用《三字经》原文回答:“六经”指什么? 答: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40、用《三字经》原文回答:“五子”指谁? 答: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41、《三字经》中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写了什么内容? 答:讲述了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
42、《三字经》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写了什么内容? 答: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43、咏絮之才指的是谁? 答:谢道韫。
44、《三字经》中介绍了哪个人很会教育孩子,五个孩子都很有出息? 答:窦燕山。
45、“为人子,方少时。”后边两句是什么? 答:亲师友,习礼仪。
46、《三字经》中介绍了一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是谁? 答:孔融。
47、“头悬梁,锥刺股。”讲的哪两个人的故事? 答:晋朝孙敬和战国时期苏秦。
48、“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讲的是哪两个人的故事? 答:晋代车胤和孙康。
49、《三字经》中告诉我们应怎样读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 答: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50、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是哪个朝代?《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的? 答:周朝。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51、“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中的“苏老泉”指谁? 答:苏洵。
52、《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论语》的? 答: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53、《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孟子》的? 答: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数仁义。
54、《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中庸》的? 答: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55、《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大学》的? 答: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56、“曰仁义,礼智信。”下一句是什么? 答:此五常,不容紊。
57、《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唐朝兴衰的? 答: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58、《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三皇的? 答: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59、“三王”指谁?《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的? 答: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60、《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尚书》的? 答: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61、“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这两句话反映了学习哪部经典的情况? 答:《千字文》。
62、《千字文》的简称是什么? 答:《千文》。
63、《千字文》几字为一句? 答:每四字为一句。
64、《千字文》哪几句话阐明了良好品德的广泛影响力? 答: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65、“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的“玄”和“黄”是什么意思? 答:玄:青黑色,天空的颜色。黄:大地的颜色。
66、“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中的“盈”和“昃”是什么意思? 答:盈:指月光充盈、饱满。昃:指太阳西斜。
6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千字文》中哪两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答: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68、《千字文》成书于什么时期? 答:公元六世纪初,南朝梁武帝时期。
69、《千字文》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 答:南朝梁武帝时期刻印问世的《千字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
70、《千字文》哪几句讲了如何孝顺父母、服侍君主? 答: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71、“寒来暑往”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秋收冬藏。
72、《千字文》中哪两句讲了生命的由来? 答: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73、《千字文》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千字文》在很早就传播于世界各地。日本不仅有多种版本的《千字文》,而且出现了很多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1583年朝鲜出版了以朝语释义注音的《石峰千字文》。1831年《千字文》被译成英文。此后数十年中,相继出现了《千字文》的法文本、拉丁文本、意大利文本,《千字文》的影响达到了海外。
74、为什么说《千字文》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独特地位? 答:《千字文》是历代各流派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隋唐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
75、《千字文》哪两句讲了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答: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76、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答: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
77、《百家姓》成书于什么时候? 答:北宋初年。
78、《百家姓》中有哪些是以封地和国名为姓氏的?说出1至3个。 答:宋、赵、吴等。
79、“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80、《百家姓》中有哪些是以职业或官名为姓氏的?说出1至2个。 答:司徒、司空。
81、《百家姓》中有哪些是以住的地方为姓氏的?说出1至2个。 答:东郭、西门。
82、复姓“司徒”的由来? 答: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83、你能正确读出“查、缪、晟、单”作姓氏时的发音吗? 答:查zhā 缪miào 晟chéng 单shàn
84、“先秦尤许”后边的四个姓氏是什么? 答:何吕施张。
85、现今全国最大三姓氏是什么? 答:李、王、张。
86、现今刘姓是中国的第几大姓氏? 答:第四。
87、现今中国的第五大姓是什么? 答:陈。
88、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书名是什么? 答:《增广百家姓》。
89、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哪个朝代出版的? 答: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
90、《百家姓》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
91、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儒典中称“经”最早的一部经典是什么? 答:《孝经》。
92、“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句话是谁说的? 答:孔子。
93、《孝经》以什么为核心,阐述了什么思想? 答:以孝为核心,阐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94、《孝经》中的“五孝”指什么? 答: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
95、天子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96、诸侯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97、卿大夫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98、士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99、庶人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100、《孝经》在中国古代有什么影响? 答: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101、《四书》是什么学派的经典? 答:儒家。
102、朱熹建议如何阅读《四书》? 答:先读《大学》,次读《论语》,再读《孟子》,最后读《中庸》。
103、朱熹将《大学》重新编排后分为哪两个部分? 答: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104、《大学章句》本中“经”和“传”是怎样划分的? 答:第一章为“经”,其余的十章为“传”。
105、《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第几篇文章? 答:第42篇。
106、《大学》通篇引用哪些著作的内容立论? 答:《诗经》、《尚书》。
107、《大学》开篇阐明宗旨,它的宗旨是什么? 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0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109、《大学》中“三纲领”与“八条目”又可解释为什么? 答:内圣外王。
110、“内圣外王”指的是什么? 答:内圣就是自身的管理与修养;外王是自己对外界的管理与行动。
111、什么精神贯穿于《大学》的始终?
答:伦理道德教育。
112、《大学》强调什么的统一? 答:知、情、意、行的统一。
113、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大学》中哪几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答: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1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什么意思? 答: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11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出自哪部书答:《中庸》。
116、《中庸》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答:《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117、“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含义是什么? 答: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118、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哪三条? 答: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119、 《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哪五个先后步骤? 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0、《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思想? 答:以人治人。
121、“以人治人”要求人们怎样做? 答: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122、“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23、《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都有谁?答: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孔门以外的人,以孔门高足为主。
124、因为一件什么事孔子说自己“三月不知肉滋味”? 答:听到一段好的乐曲。
125、《论语》第一篇的篇名是什么? 答:《学而》。
126、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论语》中的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 答: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12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是谁说的? 答:曾参。
128、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却对一人称字,是哪一人?答:闵损。
129、《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匹夫不可夺志也。
1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答:孔子。
131、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是什么意思? 答:是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意思。
132、从何时起,《论语》被钦定为科举考试必读的教科书? 答:元代。
133、《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什么? 答:教育。
134、《论语》中涉及的成语有哪些? 答: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岁寒知松柏等。
135、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的话给他的女儿取名为李敏、李讷,借用的是哪几句话? 答: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36、《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哪里? 答:《论语》。
13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什么? 答:学习方法。
138、《论语十则》既有问又有答的是哪一则? 答:第十则。
139、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准则是什么? 答:就是“礼”。
1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讲什么的? 答: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141、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是哪本书? 答:《孟子》。
142、《孟子》大约有多少字? 答:三万五千多字。
143、孟子是孔子的第几代弟子? 答:第四代。
144、孟子名是什么?字是什么?什么时期的人物? 答: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人物。
145、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什么称号? 答:亚圣。
146、“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 答:孟子。
147、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仁义。
148、“泗水文章昭四月,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的是什么? 答:孔子讲学的地方。
149、“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句话出自哪里? 答:《孟子》。
150、孟轲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答:性善论。
151、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什么? 答:《五经》。
152、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答:《诗经》。
153、诗经共有多少篇,分为哪几部分? 答:《诗经》一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15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答:赋、比、兴。
155、什么是 “四始六义”? 答:“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首篇;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156、《诗经》所写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答:农事诗、征役诗、婚恋诗、燕飨诗、怨刺诗、周族史诗等。
157、用朱熹的话来说说什么是《诗经》中的“赋、比、兴”? 答: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5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选自哪里? 答:《诗经?卫风?木瓜》。
159、《诗经》作品的收集有哪几种说法? 答:行人采诗说、孔子删诗说、献诗说。
160、“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选自哪里? 答:《诗经?王风?采葛》。
161、“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家文档”、“解密的皇家卷宗”说的是哪部著作? 答:《尚书》。
162、《尚书》属于上古无可争议,为何究竟上古到何年何月却又不易言之? 答:原因有三。其一,《尚书》不是在某特定时间上编写而成的著作,而是经过多年累积而成的文献。其二,内容所及的年代不一定就是文献编写的年代。其三,今本《尚书》的内容并非完全可靠,掺有后人伪造的成份。
163、被尊为“素王”的人是谁? 答:孔子。
164、现存《尚书》按朝代次序分几部,共多少篇? 答: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
165、《虞书》记载的是什么? 答:上古唐、虞时代的历史传说。
166、《夏书》之《禹贡》记载了什么内容? 答:禹治水之后的地理状况。
167、《夏书》之《甘誓》记载了什么内容? 答:禹之子启征讨诸侯有扈氏时之誓师辞。
168、《商书》七篇记载的内容是什么? 答:首篇《汤誓》记载商汤讨伐夏桀之事,其余六篇皆属商代后半期的史料。
169、《尚书》的要旨是什么? 答:仁君治民之道,贤臣事君之道。
170、《尚书》各篇的文体可以分为哪六类? 答:典、谟、训、诰、誓、命。
171、最早的文明典籍是什么? 答:《易经》。
172、《易经》还叫什么? 答:也称《周易》或《易》。
173《易经》大约是在什么时期诞生的? 答:新石器时代。
174、《易经》系统的什么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答:开放性和兼容性。
175、《易经》“两派十宗”指什么? 答:两派:道家易学派和儒家易学派。十宗:占卜、灾祥、谶纬、老庄、儒理、史事、医药、丹道、堪舆、星相。
176、《易经》八卦分别指向哪个方位? 答: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177、《易经》对中国的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答:《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78、《易经》数术对当今世界文明有哪些贡献? 答:一是确立了二进制和十进制数;二是确立了数学的任务;三是开始了对除法和余数的研究;四是启蒙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179、《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什么? 答:阴阳。
180、《易经》对建筑学有怎样的影响? 答:《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181、什么是《春秋》? 答:《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182、围绕《春秋》是历史学著作还是政治学著作这一问题,千余年来先后形成了哪三种观点? 答:一是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正确观点,即以《春秋》为政治学著作;二是古文经学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即认为《春秋》是历史学著作;三是调和说,即认为《春秋》“亦经亦史”。
183、《春秋》名称是怎么来的? 答: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定名为“春秋”。
184、《春秋》有什么价值? 答:《春秋》虽然不是历史学著作,却是可贵的史料著作,因而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尤其对于研究儒家学说以及孔子思想意义重大。
185、貌似公允的调和论之所以不能成立的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经史不分”之说不符合古代经史关系的实际。其次,一部论著的性质是恒定不变的,而属于学科分化的经史之分则是一个动态过程,两者不宜混为一谈。
186、什么是春秋时期? 答: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187、什么是“三家分晋”? 答: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188、“春秋三传”是怎么回事?
答: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和《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
189、“春秋”这一词语怎么解释? 答:一是一年的代称;二是泛指历史;三是时代名;四是儒家经典之一;五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190、“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是谁的话? 答:朱熹。
191、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的士人必读之书是什么? 答:《礼记》。
192、《礼记》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它阐述的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193、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叫什么? 答:《大戴礼记》。
194、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叫什么? 答:《小戴礼记》。
195、《礼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196、《礼记》的成文有什么特点? 答:《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197、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仪礼》越来越被漠视呢? 答: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益憔悴而丧失了吸引力。
198、《礼记》的题材或内容可分为哪三个方面? 答: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二是孔门弟子的言行杂事;三是对“礼”的理论性论述。
199、《礼记》中教育教学九原则是什么? 答: 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十三经注疏,以清代阮元所刻最为完备,其目如下: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1。郭象哲学思想剖析(21千字)
(《中国哲学》第一辑1979.8三联书店)
2。五四时期批判封建旧道德的历史意义(与张岱年先生合署)(12千字)
(《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1980.4人民出版社)
3。试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哲学思想(13千字)
(《历史论丛》第一辑1980.8齐鲁书社)
4。叶适(20千字)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三1982.9齐鲁书社)
5。“莫若以明”释(5千字)
(《中国哲学》第七辑1982.4三联书店)
6。开展对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综合研究(2.5千字)
(《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一1984.3复旦大学出版社)
7。汤显祖哲学思想初探(12千字)
(《汤显祖研究论文集》1984.5中国戏剧出版社)
▲(日本《中国古典研究》第三十三、四号1988、89.12)
8。龚自珍(13千字)
(《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三1984.9中国青年出版社)
9。文化之研究乃真理之讨论——读汤老两篇旧文(4千字)
(《燕园论学集》1984.4北京大学出版社)
10。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2千字)
(《文史知识》1984年第四期中华书局)
11。不无遗憾(6千字)
(《读书》1985年第六期三联书店)
12。易卦爻象原始(15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一期)
▲(日本《中国——社会与文化》第二号1987.6)
13。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15千字)
(《文史哲》1986年第一期选载部分内容(10千字),题名为《近代中国佛学的特点及其评价》)
(《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一期)
(《中国近现代哲学史论文集》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14。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20千字)
▲(日本《东洋学术研究》第25卷第一号1986年)
15。东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观世音灵验故事杂谈(20千字)
(《中原文物》特刊1986年)
16。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8千字)
(《文史知识》1986年第八期)
(日本《东洋学术研究》第27卷1988年,题目改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融合的问题》)
17。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5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二期)
▲(日本《中外日报》1985.11。18)
(《中日佛教研究》198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万木草堂口说〉整理杂谈(13千字)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一期1986.10)
19。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2.5千字)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二集1986.4中华书局)
20。胡适禅宗史研究评议(12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三期)
▲(日本《曹洞宗宗学研究所纪要》创刊号1988.3)
▲(韩国《六祖坛经的世界》大韩传统佛教研究院金知见编
韩国民族社1989.12文末增一“补记”)
21。“何晏”、“王弼”、“郭象”、“向秀”、“谭嗣同”等辞条(25千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20条)1987年)
22。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10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
▲(日本《中外日报》1987.8。28)
23。黄宗羲心性说评述(8千字)
(《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7.12浙江古籍出版社)
▲(日本《东洋の思想と宗教》第五号1988.6)
24。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与初期禅宗思想(10千字)
▲(日本《松ケ冈文库研究年报》第二号1988年)
(《隋唐佛教讨论会论文集》1990.2三秦出版社)
25。杨度的“新佛教论”(5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一期)
▲(日本《中外日报》1987.10。23)
(《中日佛教研究》198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6。借古为今乎?恋古非今乎?——《康有为学术著作选》编后(5千字)
(《书品》1989年第二期)
27。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一部简要的原始资料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编后(3.5千字)
(《书品》1989年第三期)
28。论传统文化(8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三期摘要刊登)
(《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论文集》1990.3
北京大学出版社)
29。佛教的和平精神(3千字)
(《国际政治研究》1989年第四期)
30。择儒学之善者,为现时代服务(1.5千字)
(《书林》1990年第三期)
31。熊十力“量论”杂谈(三则)(8千字)
(《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1990.2三联书店)
32。向西方学习与弘扬民族文化(5.7千字)
(《知与行》1990年第一期)
(《探索与交流》1990年第四期)
33。太虚与中国近代佛教(10千字)
(《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1990.12
香港法住出版社)
34。禅悟的认识论意义(6千字)
(《法音》1991年第一期)
35。儒家“节欲”观的现代意义(7千字)
(《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一期)
▲(韩国《退溪学报》第六十八辑1990.12)
36。“用中和时中——儒家实践的辩证原则(7.5)
(《北京大学校刊》1991.10。20第三版)
(《唯物辩证法问题的再探讨》1993.3人民出版社)
37。胡适的朱熹研究(9千字)
(《朱子学刊》1991年第二期)
38。佛教与现代人的精神修养(6.5千字)
(《一九九○佛光山国际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1992.2)
39。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修养学说的认识论意义(15千字)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2.4中华书局)
40。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4千字)
(《民主与科学》1992年第二期)
41。胡适的中古思想史研究评述(12千字)
(《中国哲学》第十五辑1992.5岳麓书社)
(《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1993.5三联书店)
42。禅的生命,禅的正受——读耕云先生《安祥集》(4千字)
(《佛教文化》1992年第一、二期)
(台湾《中华禅学》第十八期1992.6)
43。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点(15千字)
(台湾《1991年佛学研究论文集》1992.9台湾佛光出版社)
44。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化(8千字)
(《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2.5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45。东亚现代化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6千字)
(《东方文化与现代化》1992.10时事出版社)
46。东方智慧的魅力(13千字)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能》1992.11
北京大学出版社)
47。理学大师马一浮(8千字)
(《中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1992.12上海人民出版社)
48。袁宏与东晋玄学(25千字)
(《国学研究》第一卷1993.3北京大学出版社)
49。一种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玄学的名教自然论
(6千字)
(《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二期)
50。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4千字)
(《学术论丛》1993年第四期山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51。儒家修养论今说(13千字)
(《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1993.8北京大学出版社)
52。读帛书〈系辞〉杂记(7千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期1993.8上海古籍出版社)
53。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8.5千字)
(《圆瑛大师圆寂四十周年纪念文集》1993.9吴轩出版社)
54。神会的顿悟说(10千字)
▲(韩国《白莲佛教论集》第三辑1993.12韩国白莲佛教文化财团)
(《禅学研究》第二辑)
55。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14千字)
(台湾《哲学与文化》第21卷2期1994.2台湾辅仁大学)
56。荀子礼乐论发微(8千字)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三期中华书局)
(《东亚文化的探索——传统文化的发展》1996.11台湾正中书局,内容有增补)
57。儒家思想与官僚文化(15千字)
(《国学研究》第二卷1994.7北京大学出版社)
58。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15千字)
(《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三期四川中华论坛杂志社)
59。东方文化与现代生活(7千字)
(《东方文化研究》1994.8北京大学出版社)
60。胡适读禅籍题记、眉批选(30千字)
(《胡适研究》第一辑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
61。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20千字)
(《国学研究》第三卷1995.12北京大学出版社)
62。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13千字)
(《21世纪中国与日本》1996.10北京大学出版社)
63。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16千字)
(《东方文化大观》[代序]1996.12安徽人民出版社)
64。东方理学宗主淑世儒林楷模——郑梦周与韩国性理学
附:圃隐诗拾遗(50千字)
(《风流与和魂——东方哲学与文化丛书之二》1997.7
沈阳出版社)
65。深刻的见地,平实的评论(2千字)——读匡老评述儒家孔孟思想的两篇旧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期中华书局)
66。中国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千字)
▲(《21世纪韩国国学的方向与课题》1997.7韩国安东大学出版)
67。栗谷经学思想研究(11千字)
(《亚文》第二辑199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8。杨仁山先生小传、欧阳竟无先生小传、吕秋逸先生小传
太虚大师小传(8千字)
(《近代学术史丛书》《杨仁山卷》《太虚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69。欧阳建《言尽意论》正读(6千字)
(《人民政协报》1998年2月16日第3版)
70。儒学在现代韩国(12千字)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一期中华书局)
71。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15千字)
(《燕京学报》新四期1998.5北京大学出版社)
72。《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6千字)
(《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二期1998年6月)
73。中国的佛教与儒教(20千)
(《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纪念论文集》1999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74。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脱(3千字)
(《上海佛教》1999年第三期1999年6月)
75。读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随记(15千)
(《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年7月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
76。中国现代社会与儒家伦理(8千字)
(《文史哲》1999年第期,发表其中第一部分)
77。发扬人文精神,重视自我修养(7千字)
——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
(《孔子研究》1999年第四期,发表一部分)
(《群言》1999年第11期,发表一部分)
78。“无我”与“自我”(5千字)
——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
(《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二期,2000年6月)
79。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8千字)
(《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2000年6月)
80。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10千字)
(《中日近现代佛教的交流与比较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
81。“不由经教”与“由教悟宗”(8千字)
(《中国禅学》第一卷中华书局200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第5期)
82。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读吴言生博士“禅学三书”(3千字)
(《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1、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内容:《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2)确立: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2、廿五史:中国历代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二十五部史书。
3、国学备览:《国学备览》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古籍丛书。该书经选了先秦至晚清二千多年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名著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科技、蒙学等。
【经】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经
尚书
仪礼
周易
春秋左传
尔雅
孝经
【史】
山海经
穆天子传
国语
战国策
史记
水经注
洛阳伽蓝记
贞观政要
史通
文史通义
书目答问
【子】
老子
庄子
公孙龙子
韩非子
淮南子
列子
墨子
荀子
孙子兵法
吕氏春秋
君文字
新书
扬子法言
鬼谷子
颜氏家训
黄帝内经素问
九章算术
近思录
阴符经
周易参周契
黄庭内景经
黄庭外景经
太上感应篇
金刚经
四十二章经
心经
六祖坛经
茶经
乐府杂录
洛阳牡丹记
棋经十三篇
林泉高致
搜神记
世说新语
游仙窟
聊斋志异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
【集】
楚辞
六朝文絜
唐诗三百首
绝妙好词
古文观止
文心雕龙
诗品
二十四诗品
六一诗经
人间词话
西厢记
窦娥冤
牡丹亭
【蒙学】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千家诗
增广贤文
声律启蒙
- 上一篇:()()新()填成语
- 下一篇:()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