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解释 > 孟子虚词整理

孟子虚词整理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2-03-29 21:24:14
阅读:

内容导航:
  • 公务员考试考文言虚词吗
  • 文言虚词整理
  • 急需古文虚词(之、乎、者、也、而、焉)的归纳
  • 哪位大神可以整理一下文言虚词“之乎者也而以为于则何焉且其乃”...
  • 一、公务员考试考文言虚词吗

    文言应该不至于,要看哪个省份,有的省都不考病句或词语类的题

    二、文言虚词整理

    语文文言虚词的部分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此文来自《百度文库》请珍惜。)

    三、急需古文虚词(之、乎、者、也、而、焉)的归纳

    同求

    四、哪位大神可以整理一下文言虚词“之乎者也而以为于则何焉且其乃”...

    (二)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①,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吗?”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②。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③:“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④。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注释】①朝(Zhāo):早晨。②东郭氏:齐国的一个姓东郭的大夫。③孟仲子:孟子的堂弟,又是他的学生。④景丑氏:齐国大夫景丑。

    (三)陈臻问曰①:“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于宋,馈七十镒而受③;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陈臻说:“以前在齐国,齐王送您一百镒好金您不接受;在宋国,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在薛,送您五十镒,您接受了。如果以前不接受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就是错的;后来接受如果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就是不对的。在这两种情况中,您必定处于其中的一种了。”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必然要用些路费,宋君说:‘送点路费(给你)。’我为什么不接受?当在薛地的时候,我有防备(在路上遇害)的打算,主人说:‘听说需要防备,所以送点钱给你买兵器。’我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有(送钱的)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注释】①陈臻:孟子弟子。②金:古代所说的金,多是指黄铜。③镒(yì):古代的重量单位之一,二十两为一镒。

    (四)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朝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曰:“不待三。”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注释】①平陆:齐国边境的邑,在今山东汶上县北。②大夫:这里指地方上的行政长官。

    (五)孟子谓蚔蛙曰①:“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孟子对蚔蛙说:“你辞去灵丘地方长官的职务,请求担任法官,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可以(接近齐王向他)进谏了。现在已经几个月了,还不可以进谏吗?”

    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蚔蛙向齐王进谏而不被采纳,便辞官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齐国有人议论说:“孟子替蚔蛙出的主意倒是很好了,他怎么为自己考虑,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有官职的人,如果无法行使他的职责就辞职;有进谏责任的,无法尽到进谏的责任就辞职。我既没有官职,又没有进谏的责任,那么我的行动进退,难道不是宽宽绰绰大有回旋余地了吗?”

    【注释】①蚔(chí)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邑名。士师:官名,掌禁令、狱讼、刑罚,为古代法官之通称。

    (六)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①。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了,往返途中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为什么呢?”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说:“那个人既然独自包办了,我还说什么呢?”

    【注释】①盖(gě):齐国邑名,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王驩:盖邑的地方长官,齐王的宠臣。

    (七)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①。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地停留。

    充虞请曰②:“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充虞请问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缺乏能力,派我监理打造棺椁的事,当时事情匆迫,我不敢请教。现在想冒昧地问一下:那棺椁似乎太华美了吧?”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孟子说:“上古时候,棺椁没有规定的厚度,中古时候,棺厚七寸,椁的厚度同棺相称。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椁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这样才称尽了孝心。(由于等级的限制)不能用(好的棺椁),就不会称心;没有钱财用好的棺椁,也不会称心。既有资格又有钱财,古人就都用好棺椁,为什么偏我不能这样?而且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肤(而用厚棺椁),对于孝子之心岂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吗?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是不会因为爱惜天下财物而从俭办父母的丧事的。”

    【注释】①嬴:齐国南部邑名,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②充虞:孟子弟子。

    (八)沈同以其私问曰①:“燕可伐与?”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②。有仕于此③,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人伐燕。

    齐国攻打燕国。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其事参见《梁惠王下》第十、十一章及本篇下一章。③仕:同“士”。

    (九)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①。”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曰②:“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王曰:“恶!是何言也!”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③。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曰:“古圣人也。”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曰:“然。”

    孟子说:“是这样。”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曰:“不知也。”

    孟子说:“(周公)不知道。”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注释】①齐国占领燕国时,孟子曾向齐宣王提出,为燕立一君主而后撤离。齐王不听。两年内,燕人不服;赵国等诸侯国也反对齐吞并燕,怕齐国因此而变得更强大,于是立燕昭王,燕人拥护,迫使齐军败退撤回。②陈贾:齐国大夫。③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其旧都,派其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监视殷的遗民。武王死后,成王幼,周公执政,管叔等和武庚反叛,后周公平定了叛乱。

    (十)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孟子辞掉齐国的官职要回乡。齐王到孟子住处去见他,说:“过去想见您而不可能,(后来)能在一个朝廷里共事,我非常高兴;现在您要撇下我回去了,不知今后还能见到您不?”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孟子回答道:“我不敢要求(同大王相见)罢了,这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

    他日,王谓时子曰①:“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②,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过后的某一天,齐王对时子说:“我打算在都城里给孟子一所房屋,用一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弟子,让大夫和百姓都有个效法的榜样。你何不替我去对孟子谈谈这件事呢?”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③,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的打算)告诉给孟子,陈子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④:“异哉子叔疑⑤!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孟子说:“是啊,时子哪知道这件事是不能做的呢?如果我想富,辞掉了十万钟的俸禄却来接受这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要富吗?季孙说:‘真奇怪啊,子叔疑这个人!想让自己做官,没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却又叫他的子弟去做卿。人们谁个不想富贵?而偏偏在富贵之中有人想独自垄断。’古时候做买卖,是拿自己所有的东西交换所没有的东西,有关部门的官吏管理这种事罢了。有个下贱的汉子,总要找块高地登上去,用来左右张望,(企图)把集市贸易的好处都捞到。人人都认为他卑鄙,于是就对他征税。对商人征税就是从这个下贱的汉子开始的。”

    【注释】①时子:齐国大夫。②钟:古代容量单位,一钟合古代的六石四斗。③陈子:即陈臻,孟子弟子。④季孙:人名,事迹不详。⑤子叔疑:人名,事迹不详。

    (十一)孟子去齐,宿于昼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宿夜。有个想为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答理他,靠着小桌子打盹。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②,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客人不高兴地说:“我先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来同您说话,您却睡觉不听我说,今后再不敢来见您了。”(说完,起身要走。)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③;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④。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孟子说:“坐下,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要是没有贤人在鲁缪公身边,就不能使泄柳、申详(在鲁国)安身。你替我这个长辈着想,却想不到(鲁缪公怎样地对待)子思;(光劝我留下而不去劝齐王改变态度,)这是你跟我这个长辈搞僵了呢,还是我这个长辈跟你搞僵了呢?”

    【注释】①昼:齐国邑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②齐:同“斋”,斋戒。古人在有重大事情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示诚敬,称斋戒。③鲁缪公是鲁国国君,名显,前409年—前377年在位。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孙。鲁缪公尊敬子思,常派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使子思安心。④泄柳、申详:同为鲁缪公时贤人。泄柳亦称子柳;申详,孔子弟子子张之子。他们二人认为,如果没有贤者在左右维护君主,自身就感到不安。

    (十二)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①:“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那就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着期求好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不相投合而离开,在昼邑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滞留迟缓呢?我对(孟子)这一点很不高兴。”

    高子以告③。

    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子。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孟子说:“那尹士哪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相投合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罢了。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觉得太快了,(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一定会召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回老家去。我虽然这么做了,难道肯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齐王如果任用我,那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安宁,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宁。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期望着他能改变!我难道像那种气度狭小的人吗?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怒气冲冲,脸上显露出不满的表情,离开时就非得拼尽一天的气力赶路,然后才歇宿吗?”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尹士听了这话,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注释】①尹士:齐国人。②干:求。③高子:齐国人,孟子弟子

    (十三)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从周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出现圣君贤臣了。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注释】①充虞:孟子弟子。②此句是孔子之语,见《论语·宪问》。

    (十四)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孟子离开齐国,停住在休地。公孙丑问道:“做了官却不接受俸禄,这是古代的规矩吗?”

    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孟子回答道:“不是的。在崇地,我见到了齐王,回来后就有了离开齐国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个想法),所以不接受(俸禄)。接着齐国有战事,不便申请离开。长时间呆在齐国,不是我的意愿。”

    【注释】①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距孟子家约百里。②崇:地名,不可考。

    相关推荐

    • 与暴力有关的词语

      内容导航: 与功能和暴力有关的词语 关于暴力的词语 与爆有关的词语 与纪律有关的词语 一、 与功能和暴力有关的词语 暴取豪夺豪:强横。用暴力劫夺。 出处:宋·苏轼《策断上》:“国用

      成语解释
    • 雪上加霜比喻什么

      内容导航: 雪上加霜是什么意思? 雪上加霜用来比喻什么 “雪上加霜”的意思是什么? 雪上加霜的雪和霜分别是什么意思 一、 雪上加霜是什么意思? 雪上加霜字面意思是在雪上还加上了一

      成语大全
    • 卖的成语有哪些

      内容导航: 卖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关于“卖”的成语有哪些? 带卖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带卖字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一、 卖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卖成语 : 砸锅卖铁、 倚老卖老、

      成语故事
    • 孟子虚词整理

      内容导航: 公务员考试考文言虚词吗 文言虚词整理 急需古文虚词(之、乎、者、也、而、焉)的归纳 哪位大神可以整理一下文言虚词“之乎者也而以为于则何焉且其乃”... 一、 公务员考试

      成语解释
    • 繁体李斯谏逐客书

      内容导航: 李斯写谏逐客书原因 李斯为什么要写《谏逐客书》? 李斯谏逐客书如何说服秦王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 一、 李斯写谏逐客书原因 原因: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

      成语造句
    • 为什么喜欢的人总是不合时宜的相遇?

      内容导航: 总是不合时宜的开一些令人尴尬的玩笑,嘴总是想幽默些,却总会惹... 为什么明明喜欢一个人,但遇见的时候总是觉得不好意思 与曾经喜欢的人再次相遇该怎么办 为什么两个人的

      成语大全
    • 巧龙和甜甜能配什么成语

      内容导航: 巧填带龙字的成语 带龙的成语有哪些? 如何用成语描述两个人搭配的很好? 看图猜成语铃当巧龙 一、 巧填带龙字的成语 『 舞凤飞龙 矫若游龙 马水车龙 人中之龙 』〖鱼龙曼羡

      成语故事
    • 带波的四字成语

      内容导航: 带运字的四字成语 带波字的四字成语 有关波字的四字成语 波的四字成语有什么 一、 带运字的四字成语 时来运转 旧指时机来了,命运也有了转机。指境况好转。 应运而生 应:顺

      成语造句
    • 绸的多音字组词

      内容导航: 织多音字组词? 绸怎么读,绸的组词,绸的读音,绸的笔顺,绸的意思 “绸”的读音是什么? 多音字组词 一、 织多音字组词? 织女 织锦 织造 织文 编织 罗织 牛郎织女 织纴 织室 二

      成语解释
    • 老是做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内容导航: 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什么呢? 如何避免吃力不讨好的尴尬事?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一个人总是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是为什么 一、 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

      成语大全
    聚合标签
    谜语 求较婉约,有意境的古典诗句 多多益善 成语什么腾什么绕 《兰亭集序》全文 蓄电池 SOC 什么意思 大荒十大妖女是谁啊 长篇古诗词大全 AABB式的词语有哪些? 颇的拼音是什么 带有汤的成语 从玄学上讲,人不服众命运的安排(逆天而行)会有什么后果? 西服为什么有一个扣永远不会扣 成语"徙木为信"的典故是怎样的? 带卧.的成语有哪些 “镞”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跟水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亲兄热弟》片尾曲的歌词 宠辱不惊 关于母爱的优美句子大全 关于亲切的四字成语 飞扬跋扈为谁雄"出自那里?什么意思? 不看重利益用什么词语形容 什么什么道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应该怎么朗诵 成语 小惩大诫 的出处? 腾有什么成语成语大全 你好,请问下你找到郭德纲 偷斧子 一上来是给郭德纲 一个人掌... 功亏一篑是什么意思? 中带有而的成语有哪些 太行山的地质地貌双什么地质时期形成的 什么死什么活是“成语“ 完美有哪些网络游戏 灯火通明怎么造句 什么人什么意的四字成语? 国与家问题先国后家,国重于家,国为家之基石先家后国家重... 解释一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尔自主张是何意? 比较出名的婉约词人有哪些? 和忐忑不安相近的成语 含有“否”字的成语有哪些? 行为举止十分亲热的四字词语? 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重叠的词语有哪些? 新()()() 有一句话叫他日飞黄腾达时然后什么糟糠之妻 你说人的一生到底为了什么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 表示死亡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什么山什么水都有哪些成语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句话什麽意思 “灯”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欠钱后趁着天黑跑路的行为的词语 含项字的成语 天踏地限是什么意思? 气字加偏旁组成aabb的词语有哪些? 带有“天,地”两字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腾”的成语 完美世界境界划分及宝具等级 属牛的在头饰上有没有什么忌讳 表示死亡的词语有哪些? 描写山和水的成语,5个以上 和忐忑不安相近的词语 十首高中课外古诗词及鉴赏 关于头和臂的成语有哪些 狗长犄角装佯(羊)猜十二生肖 加上符号,弄个QQ昵称! 为什么在大陆,私设公堂、自称是三合会成员、滥用私刑,只能以非... 缩句: 1.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我们追寻诗仙李... 关于灯字的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