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白出家的意义
一般人对出家的理解不深,认为到寺庙随便剃个光头、染衣,就可以算是出家了。真要算的话,只能说你这个人有这个觉悟,但这其实只算是“形象”的出家,而佛法着重的是实质的出家。何谓实质的家?烦恼是家,生死是家,轮回是家。佛教导我们,断烦恼就出烦恼之家;了生死就出生死之家;脱离六道轮回,就出轮回之家。形式上无关紧要,实质非常重要。在家居士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能够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就是真正出家。
二、形式出家的方式
形式出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形式出家必须具足的条件。念念要为一切众生做表率、做模范,使一切众生看到你的行宜,听到你的言说,能够觉悟,也能够发出家之心,发出离烦恼、出离生死的意念。
三、出家人的基本要求
出家人除了以上的条件外,还需要做到远离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是修佛之人的最低标准。因为在佛教之中,最基础的要求就是,严格遵守戒律以及勤奋修行佛法,除了这两点,还要学习“净业三福”和“六和敬”。正如《无量寿经》教导我们,要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总纲领,一定要认真去做。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之中要想到佛的教诲。
最后要读诵佛教经典,凡事出家人觉得没意思的,都是念经太少,自身境界和觉悟完全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多听多想多空冥。同时也要坚持和别人分享学习心得,由心劝解别人一心向善,如此只要满足以上众多要求,即可出家了。
阿弥陀佛!
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为什么女众出家因缘只有一次?男众可以七次?
答:佛陀制定女众只能出家一次,是因为女众心灵比较脆弱,所以有男众比女众多修五百年的说法。女人跟男人的心性程度不一样,所以佛陀制定女众只可以出家一次,你如果要出家就要坚定才来,用这样来保护女众。
男众出家七次,男众虽然还俗了,但哪一天想要出家的时候,他的心性一样很坚定;女众还俗,大部分是感情的因素比较多,一执着感情以后,叫她放下不太容易,所以这不是佛陀对女众不公平,而是为了保护女众,让她的心坚定。像男众的戒条有两百五十条,女众有三百四十八条,你不能说佛陀对女众不好,是因为越多条的戒律保护越多,希望女众能够坚定不退转。
昔有一人无有兄弟。为小儿时父母怜爱。赤心慺慺欲令成就。将诣师友劝之书学。其儿憍蹇永不用心。朝受暮弃初不诵习。如是积年无所知识。父母呼归令治家业。其儿憍诞不念勤力。家道遂穷众事妨废。其儿放纵无所顾录。粜卖家物快心恣意。乱头徒跣衣服不净。悭贪唐突不避耻辱。愚痴自用人所恶贱国人咸憎谓之凶恶。出入行步无与语者。
以前有一个人,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从小就被父母宠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他能长大成材。于是带着他去寻师访友,劝他学习。
这个小儿呢,恃宠而骄,从来不肯用心学习,早上学的,晚上就丢了,从来不肯老老实实地背诵温习。这样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学到知识。于是父母只好叫他回家,继承家业。
就好像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为了子女教育,费钱费力,结果呢,子女不好好学习,荒废学业,甚至学了一身坏毛病,也只好喊他回家继承家业,行不行呢?也许行,也许不行。
这个儿子呢,身娇肉贵,不肯辛勤劳动,挥霍无度,于是家道中落,逐渐变成穷人了。
这个儿子继续放纵,无所顾忌,没钱了就把家里的财物变卖了,供自己享乐,头发也乱糟糟的,光着脚丫子,衣服也脏兮兮的,悭贪吝啬,粗鲁无礼,不知羞耻,愚痴无明,刚愎自用,大家都非常厌恶他,觉得他很卑贱,国人都怨恨他,说他很凶恶,他出行,没有人愿意跟他说话。这个就是典型的败家子形象了。
不自知恶反咎众人。上怨父母次责师友。先祖神灵不肯祐助。使我赖带轗轲如此。不如事佛可得其福。即到佛所为佛作礼。前白佛言。佛道宽弘无所不容。愿为弟子乞蒙听许。佛告此人。夫欲求道当行清净行。汝赍俗垢入我道中。唐自去就何所长益。不如归家孝事父母。诵习师教没命不忘。勤修居业富乐无忧。以礼自将不犯非宜。沐浴衣服慎于言行。执心守一所作事办。敏行精修人所叹慕。如此之行乃可为道耳。
这个败家子不知道自己行为丑恶,反而怪罪众人,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首先是父母的错,
其次是师友的错,
然后是祖先神灵的错,不肯保佑我,
都是大家的错,让我活得这么凄惨,我不如去事奉佛祖,这样可以得到福报呢。
大家看故事觉得很搞笑,这个人怎么这样想啊。其实这样的人屡见不鲜呢。不光有愚痴的子女这样想,还有些愚痴的父母也是这样想的。子女犯错了,都是别人的错,实在找不到人了,那也是社会的错。从来没有反思自己的错。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这个败家子是很有善根的,他知道去礼佛,他就去佛祖面前,礼佛之后说:
佛道宽弘,无所不容,我想出家,希望佛祖开恩批准。
想要出家,似乎是好事啊,佛祖有没有批准呢?
佛祖说:要想出家求道,应当依教奉行,清净梵行,你呢,带着满身的世俗污垢,进入佛门,有什么收获呢?唐自去就何所长益,这句不太明白。
你不如回家,去好好地孝顺父母,去诵习俗世老师的教诲,终身不忘,努力工作,养家糊口,让家人衣食无忧,同时遵纪守法,举止有礼,不要违法乱纪,不要有违道德。及时沐浴,衣着整洁,不要邋邋遢遢的,谨言慎行,不要口无遮拦。摄心守一,做事情手脚麻利,精进修行,众人赞叹仰慕,这样的人,才可以说出家求道。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不诵为言垢 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 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 不善为行垢 今世亦后世 恶法为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于痴 学当舍此 比丘无垢
于是佛祖说了几个偈子:
不诵习经典,那就是言垢;
不勤奋劳作就是家垢;
不庄严自身,邋邋遢遢,就是色垢;
放逸不守规矩,就是事垢;
悭贪吝啬,就是惠施垢;
作恶行,就是行垢;
今世以及后世,恶法为常垢,这句不太明白。
垢中之垢,莫过于愚痴啊,你应当舍弃这些大大小小的污垢,要知道,出家做比丘那都是清净无垢的。
大概意思就是说,佛门可不是垃圾回收站,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都可以出家的。不论你的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学问深浅、名声高低,你要出家的时候,佛祖不看你这些,关键看什么呢?
看你是否愿意清净梵行。如果你带着各种污垢,逃避现实,一心希望进入佛门混日子,那就会给佛祖脸上抹黑,因果自负。
其人闻偈自知憍痴。即承佛教欢喜还归。思惟偈义改悔自新。孝事父母尊敬师长。诵习经道勤修居业。奉戒自摄非道不行。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善名遐布国内称贤。三年之后还至佛所。五体作礼恳恻自陈。尊敬至真得全形骸。弃恶为善上下蒙庆。愿垂大慈接度为道。佛言善哉。须发寻落即成沙门。内思止观四谛正道。精进日登得罗汉道。
这个人听到佛祖所说的偈子之后,开窍了,知道自己憍慢愚痴,幡然醒悟,接受佛祖的教诲,欢欢喜喜的回家去了。
他认真思考佛祖所说偈子的法义,忏悔之前所做的恶行,改过自新,浪子回头金不换,面貌焕然一新。
他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诵习经典,辛勤劳作,奉持佛戒,严于律己,不如法的事情一律不做。
亲族乡邻都称赞他孝顺,善名远播,国人都称赞他贤良。
这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敦伦尽份,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样的人,那是人见人爱型的,欢迎精进群的师兄个个都成为这样的人。
不要认为自己做不到,你看看人家那个浪子都做到了,你至少比他起点高啊。
希望大家坚持三年,在念佛持咒,求生极乐的基础上,按照印光大师开示的原则去做,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善良贤达。也不枉这位浪子辛辛苦苦给我们表演一番。
三年之后,这位善男子又过去拜佛,五体投地礼佛之后,非常诚恳地说:尊敬佛祖,得以保全我的性命,弃恶从善,所有人都庆幸,希望佛祖大慈大悲,接引我出家求道。
这一次,佛祖批准了,说:很好啊。
于是这位善男子须发自落,成为沙门,精进修行,很快就证了阿罗汉。
这个故事对于有心弘扬佛法的师兄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你看看这个浪子,之前是稀泥糊不上墙,经过佛祖开示,他就豁然开朗,依教奉行,三年之间,变化巨大,变成一个善男子,然后出家证果。
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基本上是很难度化的,比如你如果摊上这么一个儿子,恐怕自己都要崩溃了。因为我们没有佛祖那样的能力,度化众生,能力极其有限。
所以我们应当修净土法门,念佛持咒,求生极乐,去了极乐世界,神通具足,辩才无碍,那时候,你再来度化众生,那就容易很多了。
经文出自:
西土圣贤撰集·第1346部
法句譬喻经四卷
西晋沙门法炬共法立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