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要灭亡别人的国家,必定要先去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历史的事实。想要一个民族灭亡,必须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此句出自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中的《古史钩沉二》。
1、句中部分字词详解:
(1)欲:想。
(2)必:必须。
(3)文化:文治教化。
2、原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白话译文: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要灭亡别人的国家,必定要先去篡改除去他们记载过去历史的事实。想要一个民族灭亡,必须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
扩展资料: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句话主要是写思想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影响的主要性,想要一个国家灭亡就要先让这个国家没有历史文化作为支撑;想要灭掉一个民族,最主要的是让这个民族没有了文化思想。
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思想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影响的主要性,想要一个国家灭亡就要先让这个国家没有历史文化作为支撑;想要灭掉一个民族,最主要的是让这个民族没有了文化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的支撑点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他们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通过对照历史的得与失用于时刻鞭策自己,让国家得以发展,而学习新的文化只是让国家更好的发展。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了思想!
正:
国的定义产生于文化的基础上,一个群体的文化统一促使民众拥有信仰相同感,统一化,而组成一个国。文化是国的精神基础,其爱国感是源于对自我文化的认可和产生的骄傲。国民可在国文化中找到统一的方向,偏见与意义。文化的毁灭意味着国民将失去信念,从而失去保卫自我精神财富的动力,人的思想凝聚感会四分五裂,国民失去共同利益,从而一个国不用灭也就自亡了。
反:
欲灭一国,可以把灭其文化作为灭其国的方式之一,但并不一定要必先灭其文化,毕竟国与文化还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欲灭一国的方式可以很多,一种方式可以是大家经常说的先灭其文化,使其失去凝聚力;还有一种方式是先灭掉这个国家的执政者,然后可以让灭者与被灭者的国家文化同时存在;更有一种方式是灭掉了一个国家后,作为胜利者的文化在后期执政中反而被失败国家的文化所同化,但只要这时的执政者能够包容来自己不同的文化,这并不影响其执政基础,比如在历史上,满清灭掉了明朝,但并没有灭掉汉文化,反而是到后来满清也被当初被它灭掉的汉文化国度的文化所同化。
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的意思为:消灭一个国家就要先消灭它的历史。消灭一个民族,就要先消灭它的文化。
此句是龚自珍所说。
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都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经济的强弱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所构成的意识形态。
主要体现了思想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影响的主要性,想要一个国家灭亡就要先让这个国家没有历史文化作为支撑;想要灭掉一个民族,最主要的是让这个民族没有了文化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的支撑点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他们所拥有的历史文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龚自珍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他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议论新疆平定准格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
“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是个有名的“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将龚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为内阁中书。
- 上一篇:人们为什么要用它,有什么传说或者典故吗
- 下一篇:人体生长发育从什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