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问题和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于审美的态度有着很大的联系。在京剧里面大多数都是男扮女装,而在黄梅戏里面大多数都是女扮男装。
大家都知道在京剧之中大多数的故事都是有关于帝王和将士,或者是金戈铁马等以战争作为背景的故事作为主要。而看戏的观众大多数也都是男性,所以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的话,会认为男性来饰演女性的这一个角色,可以更好的把京剧里面所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感觉传达出来。
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大家的认同,并且在京剧里面的唱腔对于嗓音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一些有力度而且具有穿透力的声音。这样的话,对于很多的女性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大多数都会采用男扮女装的形式。
而在黄梅戏之中女扮男装也和上面提到的原因息息相关,在黄梅戏之中大家会发现她的唱腔大多数是比较的细腻的,那这一点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则有着更好的优势,所以大多数都会用女扮男装的形式来将故事给演绎出来。而且在黄梅戏之中,所讲的故事大多数有关与男女之间的感情这一点上,女性比男性来说更加适合去表达。
而且黄梅戏和京剧属于两种不同的风格,比如说像黄梅戏之中大多数就讲一些才子和家人之间的恋爱故事,而京剧则讲述的是一些有关于战争的故事。两者是一强一弱的这种对比,所以说才需要通过不同的反串来呈现。
《京剧舞台上的性别反串艺术》
当年,曾有媒体采访梅兰芳大师,问男旦是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梅大师仅仅回答了四个字:“这是艺术”。
1840年京剧形成的初期,京剧舞台上只有男演员,没有女演员,所以早期剧目多以生行戏为主,旦角戏很少。作为梨园现象,“男旦”是历史的产物。
导致这种并非常态的“男扮女”现象的原因之一,跟旧时代禁止女演员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不无关系。尽管女伶演戏在元明舞台上曾一度活跃(尤其是元代),但到了清代,随着礼教意识强化,由于朝廷明令禁止女子演戏、禁止养家班,京城等地梨园竟成为清一色男演员的天下。康熙以来,几乎每朝都有相关禁令,甚至连女子看戏也严加禁止,如:“道光时,京师戏园演剧,妇女皆可往观,惟须在楼上耳。某御史巡视中城,谓有伤风化,旋奉严旨禁止。”“咸丰时,张观准夙以道学自名,尝官河南知府,甫下车,即禁止妇女入庙观剧。”(《清稗类钞》第5065—5066页,中华书局 1984年版)。在此背景下,早期京剧界“全男班”盛行,从编剧、演员到乐师、化妆师,台前幕后,各色人等无不由男性担当,而剧中人物无论男女老幼,也均由男子来扮演,至于女性则被排斥在大门之外。
后来,风气渐开、坤角初起时期,女演员登台仍难免遭受冷眼。如:江上行《六十年京剧见闻》所述:“从前京剧演员只有男性没有女性,这就是男扮女的由来。光绪中叶有了女演员,但受到歧视,被称为髦儿戏。进不了大班,男角称为名伶,女角则以坤角呼之,以示区别。一方面是受重男轻女封建旧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坤角的艺术难与男性名角比拟,大都演些减头去尾的唱工戏。”
古代女子在台上只准许弹唱歌舞,不能粉墨登场演戏文,因为古代封建思想严重、男尊女卑,在戏文中常有身份高贵的神佛仙圣与帝王的出现,加之宫廷民间经常演唱神戏、庙会戏、庆祝戏,决不容许女子登场亵渎“神灵”,所以戏曲中角色皆由男演员扮演旦角。
京剧旦角的声腔和表演体系本是为男性演员而设的,几代京剧人创制了一整套男旦人才培养及舞台表演程式技艺法则。男旦艺术是用典型化、象征化的方法重塑和表现女性的艺术形象,是对女性本质的再创造,具有古典艺术的典范特征。
扩展资料: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1927年6月20日,听花,即辻武雄,日本人,在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五大名伶魔力对决”,刘喜奎夺魁,鲜灵芝次之;
在“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顺天时报》还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梅派传人胡文阁:男旦艺术传承困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男旦
- 上一篇:五什么六什么成语有哪些
- 下一篇:人什么动成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