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富不仁是个人行为
为官不仁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为官都不仁了,你要老百姓受着压迫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落落大方,为了一点小事放任自流,当面是人背后是神,未免要求太高了。
为什么为官与为富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社会低层许多人来做呢?
难道只许州官放屁真的就不许百姓拉屎了吗?(用词不雅却也是事实)
指发财致富的人不讲仁慈,心地善良的人不会发财致富。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译文:阳虎曾说:‘要发财就顾不上仁爱,要仁爱就不能发财。’“夏朝每五十亩地,赋税采用‘贡’法;商朝每七十亩地,赋税采用‘助’法;周朝每一百亩地,赋税采用‘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引用阳虎的话:“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是鲁国季氏的家臣,曾经专季氏之权。他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思是富人好“聚”于是不仁,仁人好“散”所以不富。富人与仁人志向不同,所以喜好不同。阳虎有宠于季氏,专政鲁国,是求富,他所言此句,重在富,而孟子引此句,却是重在仁。
《论语·颜渊》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时的回答。他认为,只要百姓用度足够了,君王便没有什么不足,反之,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君王即使再富也不能算“贤君”。孟子此处的用意,与孔子弟子有若的用法是一致的。
在《孟子》此篇中,此言是滕文公问“为国”,即如何治理国家,孟子的回答,是希望滕文公能够做一个明君、仁人,仁人不为罔民之政,不为富而为仁,是其仁政思想的体现。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与孔子所言“足食,足兵,民信”是一样的,孔子所言治国三者,并没有涉及君主自身所求,都是以民为本,这也是孟子对于孔子的继承。
孟子讲仁政,最为重视的是从人的内心进行引导,他引用前人的言语,正是让滕文公做一个比较。阳虎专政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孟子以此来说滕文公,正是希望他能够做一个仁人。孟子在这一章的最后讲道:“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滕文公在实际上勉力行之,这才是孟子所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中华成语故事集
有道理。
这话是春秋末年鲁国枭雄阳虎说的,不是孔子说的。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据说中国人穷日子过惯了,破罐子破摔,所以在有些人心里,“仇富”情结便油然而生。冤有头,债有主,“仇富”情结谁先结?“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早被孟子记录在案(《孟子·滕文公上》)。当了富人就当不了善人?当了善人就当不成富人?环顾现实,不得不承认阳虎还真是个预言家。因为国内的富豪还没有谁肯率先打破这一怪圈,财富榜与慈善榜总是各榜各的,无法合二为一。本土富豪聚财之道不管真懂假懂,毕竟财富在手,胜者为王。但说起“散财之道”,比起外面的一些富豪,那可真是望尘莫及的。
- 上一篇:举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 下一篇:为啥师从名师却培养出个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