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笔客,旧时指刑讼师爷(相当于现代的律师)
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从政的人,都要了解这一点,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专门在笔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厉害。
“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清稗类钞》“狱讼类”有数篇关于刀笔吏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刀笔之锋芒,有时候甚至能对诉讼的胜负起到决定作用。
湖南一讼师廖某,为别人打官司战无不胜,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一少妇年少守寡,欲再嫁,但又怕丈夫的家人阻拦,就找到廖某商议,廖某向她索要了高额费用后,为之撰写辩词,其中经典一句是“为守节失节改节全节事: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这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二个字,但却将孀妇本欲再嫁的心思表述成了为保节、守节而在“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使得改嫁之举不仅符合情理,而且还会引发人们对孀妇的恻隐之心。无怪乎,“县官受词,听之”。廖讼师的讼词对于该案件的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
刀笔吏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理解、解析有过人之处,“刀笔吏”的此种作用在相互倾轧的清代官场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有这样一篇记载:有一知县,与巡抚交好但却得罪了将军,一年元旦向朝廷行朝贺礼后,将军就具章弹劾知县朝贺失仪,此当大不敬,巡抚亦负失察之咎。朝廷果然降罪于巡抚,巡抚愤懑但却无可奈何。巡抚的一个侍从偶尔在酒肆中把这件事讲了出来,被一个讼师听到,他当时就大言:“了此,八字足矣。”侍从惊喜地询问有何妙法,讼师说:“给我三千金我就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从者暗地里把这件事告诉了巡抚,巡抚大喜,满口应承下来。讼师说:“在奏牍中加‘参列前班,不遑后顾’八字,巡抚就没事了。”巡抚思考良久,就在奏牍中加入了这八个字。朝廷果然又转诘将军。因为巡抚、将军朝贺皆列前列,不能顾及末吏,若将军亲见县令失仪,则将军自己也失仪了,将军因此而失职,而巡抚与知县皆无事。
“参列前班,不遑后顾”从常人思维未曾触及的角度着手,指出了告发者自身的荒谬和无理之处,而“了此,八字足矣”则显示了刀笔吏的自信,出奇制胜,从而使得巡抚和知县得到了保全,而将军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因此而失职。
有时刀笔吏为了谋求胜诉及一字千金的效果又不惜教唆当事人弄虚作假、伪造证据。苏州有一个叫陈社甫的讼师,他有一个同乡王某家财万贯却生性懦弱,一孀妇曾向王某借过一笔钱,但时隔很久却仍未归还,王某就派人把孀妇叫来,略微斥责了她一顿。谁知这个孀妇羞愧难当,半夜来到王家门口自缢身亡。那晚雷雨大作,因而没有人察觉,天亮了才发现此事。王某十分害怕就去向陈社甫求救,陈说:“如果你给我五百金,我就为你出主意,保管你没事。”王某一口应承下来。陈社甫让王某赶快为这个妇人换鞋,挥笔写下讼词,其中有点睛之笔:“八尺门高,一女焉能独缢?三更雨甚,两足何以无泥?”在证据制度并不健全的古代,县官采纳了陈社甫的意见,认为被害方“移尸图害”,而仅判王某赔了棺材了事。
当然对于刀笔吏的记载也并非全是负面的,《清稗类钞》中有记载“雍正时
就是指:命里是干律师的,或跟法律有关的工作,会有钱。
大吉的上上签。
刀和笔皆为书写工具,刀用以削治简牍,笔用以书写,文吏必随身携带。
书吏是古代政府里从事文书抄写的办事员,古代官府的文件都是用竹木简,当办事员们抄写文件有了错误,就用小刀削去一层竹木简的表皮,重新抄写。毛笔和小刀是他们的必备工具,所以被称为「刀笔吏」。刀笔书吏出身的官员长期在严格的公文世界里活动,难免办事死板,缺乏想像力,因此在官场上往往要被其他出身的官员嘲笑。「任子」出身的汲黯,就曾在朝廷上当面斥责书吏出身的廷尉张汤:「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为公卿。」【《史记·汲郑列传》】。 到了科举选官制度形成后,书吏在官场上的地位更是下滑,逐步升迁为高官的希望已经很渺茫。明清两朝还明确规定制度,书吏出身要选官的,最高只能选辅佐性质的「佐贰官」,不得担任主官。这样一来,「刀笔吏不可为公卿」成为现实。(官场杂谈系列之六)
刀笔【释义】: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案牍的事叫做刀笔,后多指写状子的事。
“刀笔”最早是指写字的工具,在使用纸之前,人们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子削去,故刀和笔连称了。古有刀笔吏,在秦汉时为管理文书的小吏,古人有时将它称为“刀笔”。后来,有人把公牍也称作“刀笔”。宋朝的杨亿还写过一本《中外制刀》的官府文集。因为古时有些讼师所制诉状,笔法尖刻,上状必伤人,于是“刀笔”一词在原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诉状”和讼师。
- 上一篇: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事迹有哪些
- 下一篇:为何说《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