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古人说过乐极生悲吗?这是人的心情周期。注意调整就行!
楼主问题不成立,古人欢宴多了并未有乐极生悲只说,三国时期曹操的铜雀台聚会正是他最高峰的时期奠定了有魏国为三国最强的基础,周郎的群英会也是取得预订的目标,甚至刘邦更是通过鸿门宴化险为夷,还有清代举行的千叟宴也是国家富强平和的象征。兰亭集序,赤壁赋之后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吗?我所不知。至于滕王阁序可能是因为王勃死了,但是要知道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王勃14岁就完成了滕王阁序。我个人的看法是是欢宴和乐极生悲没有必然联系,不能因为王勃死了一个个例就说古人欢宴之后常乐极生悲。毕竟宴会是我国的娱乐活动是为了高兴才举办的,如果宴会老和悲剧联系起来,我想也没人举办了。所以我个人的意见就是欢宴过后的事是命运的沉浮有好有坏,跟欢宴没有联系。
战国时,齐威王经常通宵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楚国乘机出兵进攻齐国。齐王派淳于髡去赵国请来救兵,才解了齐国之围。
在庆贺淳于髡搬兵有功的宴会上,齐王问淳于髡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齐威王不解其意,又问道:“先生喝一斗酒就醉了,怎么能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想借此机会规劝齐威王不要通宵饮酒,于是就委婉地说:“道理是这样的:如果大王赏给我酒,在喝酒的时候,大王坐在我面前,法官站在我旁边,御史站在我后边,我就感到恐惧,喝上一斗也就醉了;若是在民间,不分男女坐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游戏,喝上八斗也不会醉;假如到了夜里,主人把我留下,无拘无束地坐在一起,这时喝上一石,也不会醉。所以古人说,酒喝到了极点,就不能遵守礼节,人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发生悲哀的事情。”
齐威王听出淳于髡是在讽谏自已,从那以后就不再通宵饮酒了。
出处 《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乐极生悲”是形容一个人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乐极生悲原写为“乐极则悲”,出自《史记。滑稽列传》。以下是这个成语的典故:战国时期,齐威王是个喜欢彻夜饮酒的君王,有一年楚军进攻齐国,他连忙派自己信得过的使节淳于髡去赵国求救。淳于髡果然不辜负齐王重托,到了赵国就请来了10万大军,吓退了楚军。当然,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刻摆设酒宴请淳于髡喝酒庆贺。齐王高兴地问淳于髡:“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这架势,知道齐王又要彻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 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齐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变化:“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喝酒到了极点,就会酒醉而乱了礼节;人如果快乐到了极点,就可能要发生悲伤之事(此句原文即‘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所以,我看做任何事都是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走向反面了。” 这一席话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当即痛快爽朗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劝告,今后不再彻夜饮酒作乐,改掉可能走向自己反面的恶习。就这样,“乐极生悲”这成语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