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科学研究发现九天贡胶含有明胶原、骨胶原、蛋白质及钙、钾、钠、镁、锌、铁、铜、锰等20余种元素,阿胶中所含的蛋白质、氨基酸总量可达75%,其中氨基酸18种,并包括8种人体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占总氨基酸量的20.30%。阿胶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也较为合理,易于人体吸收。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阿胶具有升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作用,可促进造血功能;能升高白细胞、血小板和升高血氧含量;有扩张微血管、扩大血容量、降低全血黏度和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作用;能增加血清钙的含量,改善人体内钙的平衡,使低钙血症趋于正常;通过补血起到滋润皮肤的作用;并有止血、抗疲劳、抗休克、抗辐射、耐寒冷、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在临床上既可单味使用,又可以配伍应用,还可以通过饮食疗法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另外,现已有研究表明,阿胶对抑制和杀伤癌细胞具有明显效果,说明阿胶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从事放疗、化疗、药物、微波通讯、计算机、医院放射科、放疗操作及核电站、荧光屏前工作的受辐射影响职业因素及多种原因所致白细胞减少患者,可以用阿胶改善症状选购阿胶样品84件,伪劣阿胶8件及其它商品阿胶共计108件,收集不同皮种7件,结合历代本草记述,运用本草学研究方法及实地考察论证后认为,山东东阿阿胶与本草记载相符且质地最佳。
台湾阳明大学从阿胶中提取出一种物质命名为 GH—LG,外电报道称这种物质的抗癌效果比现在常用的紫杉醇高出几十倍。
“九天贡胶”又名“九朝贡胶”。“人中有龙凤,胶中有极品”!阿胶中的极品就是“九天贡胶”!九天贡胶” ,顾名思义“九天” 就是这种阿胶的炼制工艺或某项炼制工艺需要九天九夜方能炼就(正常阿胶的需要3天3夜的炼制,49天的晾晒),“贡胶”说的无外乎是这种胶是专门用来进贡朝廷的。 “九天贡胶”为什么又叫“九朝贡胶”呢?很多人都以为“九朝贡胶”这个“九朝”和 “九朝古都”的概念一样,是九个朝代都进过“贡”的“贡胶”,说明这个“贡胶”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其实不然,此处的“朝”乃“天”、“日”的意思。
九天贡胶的原料主要是德州黑驴。
德州黑驴原产于山东省滨州市、德州市沿渤海各县,以无棣为中心产区,又称“无棣驴”。它是我国大型驴种之一,也是优秀的地方品种,目前已被国家列为地方品种保护名录。 德州黑驴从外貌来说分“三粉驴”和“乌头驴”两大类型。
三粉驴,即鼻、眼周围和腹下粉白,而全身为纯黑。该类型驴体质干燥结实,体型偏轻,皮薄毛细。四肢较细,肌腱明显。蹄高而小,步样轻快。
乌头驴,全身乌黑,无白章。该类型驴体质偏疏松,体型厚重,体躯较宽。四肢粗壮,关节圆大,干活有力,属驴的重型。公驴与母马交配所产马骡高大而有力。
体形外貌:德州驴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外形美观,体型方正,头颈躯干结合良好。毛色分三粉(鼻周围粉白,眼周围粉白,腹下粉白,其余毛为黑色)和乌头(全身毛为黑色)两种。 成年种驴体尺:公驴体高在142厘米,体长为143.6厘米,胸围为152.8厘米,管围为18.7厘米,母驴相应为140、137、160和16.4厘米。 公驴前躯宽大,头颈高扬,眼大嘴齐,有悍威,背腰平直,尻稍斜,肋拱圆,四肢有力,关节明显,蹄圆而质坚。 德州驴平均体高一般为130~135厘米,最高的可达155厘米。 “清代康熙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金埴在其著作《巾箱说》中说:制阿胶之法:至冬取皮浸河一月,刮毛涤垢,务极洁净。然后运回作坊切割、烹煮。”书上说不科学,可能是道听途说记载的——皮子泡一个月,不泡烂了吗?
东阿道地阿胶的制作泡皮传统方法一般是三天三夜到四天四夜,不超七天七夜,只要泡到皮子发胀,皮子上的毛用手扯,可以扯得下来就可以了。 将“泡透”的驴皮,置于木凳上,先将里面的腐肉和脂肪除去,再将表面的毛刮掉;《巾箱说》金老先生说“运回作坊切割、烹煮”也是不对的,运回作坊去刮毛,驴毛刮下来还得冲洗,运回去多麻烦啊,我们以前刮毛都是就地搭个工棚,支个木桩就开始干活了。
阿胶老胶工也常说:“刮毛只要刮到一半或三分之二的毛就可以了”,可不是像杀猪一样把皮子刮得干干净净的,完全没有毛的皮子出胶率上不去,按现在科学的说法是:毛囊里蛋白质含量很丰富,这种蛋白质是可以熬出来的。还有,皮子刮好也不是马上拉回作坊,还有一道工序就是再泡皮,要再放到河里浸漂2—3天才运回胶坊切块。 化皮也就是煎取胶汁。工艺师先将熬胶专用的竹篓置于铜锅内,然后把已处理好的小块驴皮倒在竹篓上,加水淹没过皮面,用文火加热,保持微沸1-2天。
为什么要加竹篓呢?因为是竹篓可以避免锅底温度过高,皮子被烧焦,影响质量。在这个过程最传统的方法是,还没当胶汁浓稠,就把未熬化的皮子捞出来,换一口锅熬,对已经熬出来的胶汁做上标示,是第几锅。
张传福说:“这个工序明朝的刘述金老先生记述道,皮入水已化,则每日递减一口,聚其融化之极者,止得一口,然后搭于架上,任其顺下而不断。凡四昼夜,胶乃成”。
当然,小户作坊熬胶就没那么复杂,他们一般是熬到胶汁浓稠就倾出煎液,加水接着熬,先后共煎3-5次,直至皮子完全化掉,充分煎出胶质为度。
化皮有五个关键:
1、加水量很关键。加入的水以淹没过皮面最好,保持锅内一直是冒泡泡的微沸状态。
2、火力控制很重要。提取时用猛火加热,煮至沸腾,然后控制火力,文火保持煎熬,只要锅内微沸即可。这样胶液内的杂质容易浮到上水面,当杂质由锅边聚集到中央时,就可以打抹。
3、补水很重要。为了把原料中的胶汁尽可能煎出,除保持温度和足够水分外,加热提取过程中应随时补充因蒸发所失去的水分,以免因水分不足而影响胶汁的煎出。
4、煎煮的时间也极为重要。煎煮的时间一般为8—48小时,先后反复煎煮3—5次,至煎出胶液中胶汁甚少为止。
5、每次煎出胶汁,应趁热过滤,否则冷却后因黏度较大而过滤困难。 提沫又称打沫,当胶液达到适当浓度时,便兑入适量凉水,稀释后,用武火煮至沸,再用文火缓缓加热,这样胶液内的杂质便浮上水面。当杂质由锅边聚集到中央时,用打沫瓢或打沫刀将其取出。此操作称为“打沫一个”。一般一小时左右打沫一个。打抹的用水非常有讲究的,必须使用阳谷阿城的古阿井的井水。
打沫是熬胶中最重要的工艺,打沫是为了把驴皮中的杂质除去的过程。打沫就要来回加阿井水,因为阿井水比重大,水里面有很多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很容易和驴皮结合,形成络合物飘起来,容易去除阿胶不需要的杂质,但是阿井水极为难得,老东阿和新东阿的胶坊,老东阿离阿城有30多公里,新东阿离阿城有50多公里,取一担水很费劲。 过滤后的胶汁加入明矾适量,搅拌混匀,静置沉淀,再过滤。
由于胶汁黏度较大,其中所含杂质不易沉降,常常用沉降法或沉降、滤过二法合用。一般在胶液中加入适量的明矾(每100千克原料加入明矾60~90克,甚至120克),经搅拌静置数小时,待细小杂质沉降后,分取上层澄清胶液,或用细筛或丝棉滤过后,再置锅中用文火进行浓缩。 胶液过滤并经澄清后,合并进行浓缩。
这个工作就是把经过滤处理的胶液浓缩至糖浆状后取出,静置24小时,待沉淀下降后,倾出上清液,将澄清的胶汁置于铜锅中以文火加热浓缩打沫,1小时左右打一个沫,期间要不断搅拌防止焦化;至一定浓度、杂质提净、胶液不透纸时,即可加入冰糖,搅拌至全部溶解后继续浓缩。
熬胶老胶工也说:“浓缩收胶,火力不宜过大,并不断搅拌,如有泡沫产生,应及时除去。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胶液的黏度也越来越大,这时应防止焦化。 又称挂铲。胶液浓缩至—定程度时,用胶铲铲起,胶液粘附于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挑起“挂铲”时收胶,将胶液倾入凝胶盘内,使之自然冷凝,即得“凝胶”。
至挑起胶液则粘附在棒上呈片状,而不坠落(也叫挂旗),胶液浓缩至无水蒸汽逸出为度。浓缩程度应适当控制,水分过多,成品在干燥过程中常出现四面高、中间低的塌顶现象。 胶液炼成后,趁热倾入凝胶盘内自然冷凝,使胶液凝固成大胶块。此过程称为胶凝。
阿胶熬成后。趁热倾入已涂有植物油的凝胶盘内,使胶液自然凝固成胶坨。凝胶前将凝胶盘洗净,揩干,涂少量麻油或豆油,倾入热胶液后放置于室中(寒露—谷雨季节生产),经12~24小时即可凝成胶坨。胶液凝固后即可切成规定规格的小片状。 胶凝之后是开片、闷胶。对已浓缩收得的胶液进行冷凝得胶坨,将胶坨用刀切掉边角,把胶陀修成整整齐齐的长方形,叫做“放大条”,把大条分解成香烟条一样的规范小条叫“切小条”,吧小条切成规格的小片即得阿胶片,此过程俗称“开片”。
熬胶老胶工强调:手工操作要求刀口平,一刀切过,以防出现刀痕。 干燥室晾胶,数日之后,又将胶片置于木箱内密封2~3天。
如此反复操作3~4次,即可达到干燥的目的。 贮存于密封容器,置阴凉干燥处,防止受潮、受热、发霉、软化、粘连及变质等;但胶片也不能过分干燥,以免胶片碎裂。
这阿胶的古法修治,是层层转合,一招不慎,则满盘皆输,小小驴皮,做出了圣药文章,着实不易正这可谓:
天地精华东阿水,千凝百炼煅阿胶,真命天胶浴水火,阴阳相济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