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无论是男人丧妻还是女人失夫,都属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人间惨剧,是值得深表同情的。封建社会男人倒也罢了,死了老婆,还有大把机会接触其他异性,续弦、养小、嫖伎等等,男人是不会寂寞的。但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古代女人就要惨得多,一旦死了老公,种种清规戒律三从四德就来了,与人私通偷人要被浸猪笼,改嫁他人谓之不贞荡妇,随意接触男人谓之轻佻,“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公主也要守寡
历代的皇帝们一个个老婆成群,世人看着只是艳羡,并不认为不合理。古代男人三妻四妾,还明目张胆四处猎艳,青楼花舫处处有,世人也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唐朝的寡妇公主们三番四次改嫁他人,大臣们就看不顺眼了,韩愈在其《外集》十卷中公开指责:“帝女为黎庶垂范,自古然也。今之不淑,与道悖矣。”后世诸多学者提到此事,也无不奉送一个“脏”字。
为什么说寡妇门前是非多
实际上,寡妇门前之所以是非多,是因为这些是非原本就不是是非,从科学的层面来解释,就一目了然。在下不才,穷尽脑汁,从三个方面来细说其中缘故,为寡妇门前的诸多是非分辨分辨,或能开阔读者眼界,帮助了解古今社会人心。南宋的袁采说得最明白:“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得之,则为盗为贼。人惟纵欲,则争端起而狱讼兴。”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寡妇门前的是非,多与性有关,寡妇只是普通女人而已,她们不是神,她们需要在生理上做到阴阳调和,维持起码的身体健康。由于女性独特的生理结构,使得女人守寡备受煎熬。身边没有男人,长夜漫漫,自然寂寞难熬,不东想西想才怪。如果女人长期性冷淡,性孤僻,明显不益于健康,特别是对守寡的女人来说更需要正常的性生活来调整身体,只要不滥性,不乱伦,就不能说寡妇有违道德。
“寡妇门前是非多”,一提到这句话,总让人感到在幸灾乐祸中有些暧昧;在家长里短中有些遮掩。“众口铄金,积魂销骨”,在背后的指指点点,在对面的遮遮掩掩,时间一久,假得也变成真的,真的也就没人相信了。而寡妇这门前的“是非“也就多了起来。
一个寡妇,如果貌美,她的“非”不会长久,一定有男人救她于水火;
一个寡妇,如果积有余财,她的“非”也不会长久,有钱能使鬼推磨,更何况是人呢?
一个相貌平平、又艰难度日的寡妇,她的门前一定少不了“是非”。
自古就是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多。谁推困厄中的人一步?谁拉艰难中的人一把?孔子曾评价颜回说“贤哉,会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就是这个颜回,不到四十就死了。他的这个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营养不良。许多我们熟悉的文学家,就是在孤独穷困中,离开他曾无限眷恋的人世。
一个寡妇的境遇就更好不到哪里去。
普通的人,没有那种责任,也没有那种良心上的义务。而亲戚朋友,也就拿这“是非”二字当借口,理所当然的袖手旁观,置之不理了。至于在道义上,在良心上,更可以居高临下、安之若素了。
所以,一个寡妇的最好的去处,就是水井,就是大梁,就是用青春年华换来的死后让别人用来炫耀的贞节牌坊。
这就是“胳膊拗不过大腿”,一种制度性的悲哀!
人生来,就要有个住的地方,而穷其一生,那住的地方或许仍在缥缈之中;
人吃五谷杂粮,有个病生个灾谁也免不了。可这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医药费,上哪里去找啊?没有钱,等死吧!而反观一些人为的死亡事故,几个子儿就打发了。你不痛快地拿着,这几个钱也没了,有人手眼通天,办法多的是,一个小老百姓,在他的眼里,也就是一只蚂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几千年来梦想中的大同社会。
这“幼吾幼”大概达到了,要不怎有那么多的“小皇帝”?而这“老吾老”就难说了,要不怎有“老东西”常常挂在嘴边?
以前是“寡妇门前是非多”,现在是“穷人面前是非多”。
我这么一说,有人就不高兴了,他说,谁让你穷呢?
是啊,我也正纳闷,又能吃苦又勤劳的人为什么就是穷呢?
因为在古代是一个男权社会,女子的地位相对较低,对女人要求三从四德。所以大部分女人是不怎么出门的,一切经济生活来源都有男人打理,但是寡妇就不一样了,她们为了生活,只能经常抛头露面的去获取日常所需,当然也就是非会很多了。
寡妇,也就是农村中对丈夫去世的妇女的称呼。古代的封建礼教很严格,农村经常会有一些女人因为不守妇道而被浸猪笼的现象发生,但我觉得并不是每个浸猪笼的女人都是真的不守妇道了,可能是因为诬陷或者是误会。因为有一些人呢,就觉得女人是男人的附属,是私有物,哪怕丈夫死去,也不应该跟别的男人接触,但实际情况却不允许这样。
男权社会,很多社交活动,包括抛头露面的做生意之类的都会由男人出面完成,但是寡妇由于丈夫的去世,家中只剩下孤儿寡母,如果孤儿的年龄又不是很大,那么这家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只能由寡母出面,这不免会经常跟外界接触,因此也就会有一些流言蜚语传出来。
再说,人都有一个欺善怕恶的心理,一些心思不正的人,看见这样弱势的家庭,就会觉得有机可乘,如果这个女人个性又不是很强,就特别容易遭到坏人的觊觎。但又由于大家对男人的容忍度比较高,这种行为落在别人眼里就是寡妇不够自重,才产生这么多是非的。所以这就是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原因,无非是大家对于寡妇的一种过于严格的要求,像枷锁一样禁锢在寡妇的头上。
在中国,丈夫已逝的女子被称做“寡妇”(西方叫“未亡人”)。“寡妇门前是非多”中的“是非”,指的是发生的口舌或纠纷;这句俗语是指寡妇的特定身份,既容易招惹屑小的图谋,也更容易招人猜疑。
在古代,封建礼教首先是要求寡妇遵守“从一而终”的妇道,即所谓的“烈女不嫁二夫”,在感情失落中过着孤寂的生活。
烈女不嫁二夫
其次要有意回避人前身后,免得招来闲言碎语。如果与别的男人有所往来,即使是正常的交往,也会遭到非议或指责,产生所谓的“是非”;她还不能分辩与抗争,只能饮恨过着煎熬般的艰难日子。
封建的伦理道德,压在她头上的神权、夫权、族权,就像一条打不开的精神枷锁,桎梏着寡妇的思想和感情,永远不能得到解脱。
传说古代有一个女子,成亲不过两年,丈夫就患风寒死去。成了寡妇后,婆家对她看管很严。有一次,家里的长工不小心把水洒在她的身上,两人说了几句话,就被婆婆说成是不守妇道,到处都是关于她的风言风语,连下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后来她只好在深夜里跳井自杀了。
现实生活中的“寡妇”有权利寻得生活幸福和感情的归宿
如今,现实生活中的“寡妇”已今非昔比,完全能抬起头来走路,更有权利寻得生活幸福和感情的归宿。即使礼教的余毒,有时还作祟于人,但毕竟已成为阳光下的冰雪,渐渐地消融在人们公允的愿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