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末期。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去世于公元前479年。这个时期,是春秋战国的交界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礼崩乐坏。由于处于一个动乱的时代,因此作为那个时候的大思想家,他的理想就是结束动乱,回到稳定、和谐的状态。我们知道,人是环境的产物,作为一个思想家,更是环境的产物。孔老夫子当年的理想,就是回到一种天下归仁的境界。这是他一生当中追求的理想。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在不同的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多次出现过尊孔与反孔。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是反孔,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尊孔。最近的一次反孔是毛泽东发动的。1971年,中国发生了913事件。当时林彪反毛泽东的阴谋败露,乘机仓皇出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9月18号,也就是林彪被摔死的第五天,抄家的时候,从他家里翻出了一幅字,是林彪写的。上面写着“悠悠万事,唯此唯大,克已复礼”。其中的最后四个字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出自《论语·颜渊》一章。原文是这样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大家知道,颜回是孔子的大弟子,当颜回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讲了这么一大段话。至于林彪为什么要写这四个字,林彪又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写的这四个字,我们无从知道。但林彪写的这四个字与孔子扯上边了,这样就使孔子倒了大霉。毛泽东因为这四个字,就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当时,你们还比较。。。。。。,你们还比较 。。。。。,这么说吧,当时我还比较小(全场大笑)。因为这场运动,孔子的形象就遭到了非常大的损害。你们的父辈,我这个年龄的人,对孔子,一般不称孔老夫子,也不称孔丘,一般叫的就是孔老二。这话对不对呢?也对。因为孔老父子有个哥哥,是个瘸子,叫孟皮,是同父异母的哥哥。但那时叫孔老二,是一种不尊重的叫法。现在你们父辈在谈到孔子的时候,很可能就说是孔老二。这话有点远了。当时批林彪的时候,是这样联系的。孔子的“克已复礼”,被解释成开历史倒车,妄想回到万恶的奴隶制社会,而林彪呢,则是想复辟资本主义。当然现在看来,这种联系是不对的。因为对“克已复礼”有多种解释。克己复礼,就是梦想回到西周的制度上去,只是一种解释。现在我们回到上面那段话中:首先,孔老夫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克制自已干什么呢,复礼。复礼可以被解释为复辟礼制,但也可以解释为按礼制办事。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假设有一天,天下人的人都规范自己的行为,都按礼办事,那下就归仁了,就成为一个“仁”的天下。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如果社会是一个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大家看看“仁”字的写法。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二”。意思是说,两个以上的人才产生“仁”的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仁”第一个含义,它绝对不是自私的,第二,不仅不自私,还要利他,还要爱人。自古以来,对《论语》有不同的评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说,这是一部哲学著作;有的人说,这是一部政治学著作,我对《论语》的看法,这是一部非常人性化的关系学著作。我曾写过这样一篇同名文章,网上有,同学们一搜就可以看到。孔子一生虽说谈天,谈地,但他“敬鬼神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谈怪异的东西,不谈论暴力的东西,不谈论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谈论神乎乎的东西。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入世上,放在人间。
政治需要,当时那次政治运动就是批林批孔
1971年9月13日,林彪的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之后林彪就从副统帅变成了一号反派
1973年7月,太祖在谈话中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他认为,法家在历史上是向前进的,儒家是开倒车的。太祖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目的是为防止所谓“复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四人帮接过太祖提出的这个口号,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总理(意思就是他是当代大儒,反对太祖)。
“批林批孔”运动遂在全国开展起来。这个运动从1974年年初至同年6月,历时半年左右。
至于批“克己复礼”的原因就是昔日林彪曾手书这四个字送给叶群,正好成了靶子
你可以去查,当时的批判文章,现在网上都有
太祖的闹剧
社会大变革
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
“克己复礼”是春秋时代的一句格言。两千多年来许多学者把这四个字分为两半解释,“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己,“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起来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但仔细分辨,问题就来了:一、欲望一定不好以至于必须克制吗?二、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来,则人性岂非具有恶的成分?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在此,“克己复礼”不是分两半说的,而是要合起来看,一气呵成。我认为“克”做“能够”讲,“克己”是能够自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如此一来,就不必担心“欲望是善是恶”的问题,却把焦点转向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
若“克”只是“克制”,“克己”说明自己有问题才需要克制;“复礼”则代表“礼”是善的,“己”是偏恶的。“己”与“礼”对立,这就很接近荀子的“性恶论”了。如果人性是恶的,孔子还能够说出“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样的话吗?所以,“克”为“能够做主”,显示自我向善的动力,可以主动负责地安排人生,这才比较符合孔子的原意。
有人怀疑,“克”可以作“能够”讲吗?当然可以。《大学》里有“克明峻德”这样的话,意思是“能够去昭明自己高尚的德行”。《论语》里类似的用法也出现好几次,譬如“恭己正南面”,“行己有耻”,“己”都放在第二个字,克己、恭己、行己是类似句法。因此,“克己复礼”是指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因为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不可或缺的,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其中已经包含了“克制欲望”的意思。
后面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走上正路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前有“克己”,后有“由己”,更显出人的主动性是行仁的关键,我自己自觉自愿去行善,去做该做的事,不是为了别人,也不是为了别的考虑,这样才有所谓的道德价值。
接着,颜渊又请教有没有具体的做法,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古人对“四勿”很重视,许多古代图画以四只猴子做代表,第一只猴子把眼睛蒙起来,“非礼勿视”;第二只把耳朵遮起来,“非礼勿听”;第三只把口遮起来,“非礼勿言”;第四只把手放后面或放在前面抱拳,“非礼勿动”。“四勿”做到了,你就可以慢慢靠着自己内心的力量,化被动为主动地走上实践礼的人生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