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的和现在 的闽南人生活不太一样,不过大体差不多。 。。。。
除夕:敬天公,贴春联。。。除夕夜:点柴草、放烟花炮竹。。
大年初一:不许清扫地面、不许恶语伤人。。。晚上和除夕夜一样///
初二和上面差不多
我们这边初四、、:迎香大吉。。。
十五:闹元宵、跳火群。。。
七月是鬼月,鬼门关打开,先祖和底下的妖魔鬼怪会回人间普度同欢,家家户户就要盛情款待它们上来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这在闽南地区很风行,我是这里的人(厦门),其他的地方我不知道有没有,是很重要的节日,每一个低端一点距离就时间不同,缘来已久,一辈一辈地传下来
是普渡众生。两个词其实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但普度是白字,就像欢渡春节一样,应该是欢度春节。
普渡众生:指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这是佛教中大乘的核心思想,就是自己成道只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须帮助众生得道,在佛教中称为“渡”(其实中国的道家也有此思想),渡到哪?在佛教中有一个词叫作“彼岸”,我们人所处的是此岸,菩萨和佛的境界一个大的范围称作彼岸。凡是成菩萨成佛的任务是帮助众生“渡”到彼岸。
出 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在闽南一带,农历七月被称为鬼节,七月初一要“开门”,七月30要“关门”,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大家都要轮流做“普渡”,敬祭亡魂,互相宴请,据说是请的人越多越好。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曰。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称为《普渡青词》的祝文。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曰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道光《金门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曰)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国成立前,闽南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至七月三十曰。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曰至八尺初二曰,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闽南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满意答案︶执笔、写流14级2009-08-24 普度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热闹的程度仅次于春节,而节庆的时间之长、交际之广、花费之多,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清末到现代当地政府的官员对普度的弊端,大多持反对态度,有的甚至明令禁止过普度。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普度习俗禁而不止,一直延续到现在,虽不能说愈演愈烈,但热闹、靡费程度一如先前。这是闽南文化的一个污点,还是一个“光点”,见仁见智,各有论据,但总体上看,以为是污点者居多。存在决定意识,闽南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决定了民俗节庆的内容和形式。可见,普度种种不合理外壳下,必定有合理内核,值得深入研究,重新认识。普度是由“七月半”发展而来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后来成为一种民间习俗,佛道合一,俗称“七月半”,“鬼节”,祭祀祖先和孤魂野鬼。过“七月半”的习俗流行于整个汉文化地区,时间不限于一天,犹如清明前后上坟都算过清明一样,七月十五前后,祭祖宴客都是过“七月半”。江浙一带过“七月半”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备办的食品不仅要够吃,还要分送左邻右舍,并让亲朋好友带走一些。晚上,酒足饭饱之后,一家人到河边溪旁放荷花灯、烛火莹莹的小纸船,目送亡灵“往生”而去。北方相对比较冷清一些,过“七月半”仅限于祭祖,一家人会飨,并不呼朋招友。 在闽南由过“七月半”到过普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宋代,闽南七月半是由地方最高长官——知州主持。据《真西山文集》卷49记载,举行祭祀时必须“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此时,“中元三五夜之临,环诸里数百人之众,并斋心而洁虑,冀赦过以除愆,或以士农工商祈安生业,或为祖先亲属追拔冥途”。绍定五年(1232年),农民起义军攻陷德化、永春两县,知州谴责县官僚佐“相先自作全躯之计,委群氓于锋镝之下,举二邑为煨烬之余”,使将士、百姓“游魂荡于太空,枯骨曝于旷野”。知州亲自主持普度,为死去的百姓和将士祝愿“无复久淹之系,西方净土举为极乐之游”。由知州主持,十分严肃地为祖先亲属、牺牲将士、百姓“追拔冥途”和为士农工商祈安的祭祀仪式。可见宋代中元节与盂兰盆会已合为一体,重点由祭祀祖先演变为普度众生。所以,宋代普度是顺应民意,缓和社会矛盾的一种行政措施,是有积极意义的。嘉靖《惠安县志。典祀》记载,至明代,普度祭祀权力下放至里社,由里社“每岁轮一户为会首”、“其轮流会首,及祭毕,会饮”。于是改变了宋代“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的严肃规定,成为一种摆阔气、竞豪奢的习俗。 过“七月半”的延续时间,一般是三五天,而闽南的普度,则延续为一个月。农历七月, 初一谓之“开巷口”,即“开地狱门”,三十谓之“关巷口”,即“关地狱门”。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从初一到三十日,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称“普度日”。有些地方百姓过“普度日”三十天还轮不过来,于是将“开巷口”提前一天,到六月三十日,“关巷口”推迟一天,到八月一日,共三十二天
- 上一篇:为什么都说隔夜菜不能吃隔夜肉可以吃?
- 下一篇:为什么天坛里面只有皇天上帝-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