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如下:
1、因为老子的时代是中世时期,个时代圣贤基本等同于统治者,大家看起来都聪慧有谋,可是却缺乏大智慧,大多数人都挂圣贤之名谋一已之利,现仁义之象而行苟且之事。
2、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民众,不应该束缚甚至是引导民众,这样民众的行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因此发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感慨。即保持淳朴,减少欲望,摒除仁义巧智。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释义:
极其圣明的人抛弃智谋,民利百倍;
极其仁爱的人抛弃忠义,民复孝慈;
绝高技巧的人抛弃利润,盗贼无有。
这三种人仅做表面是不够的。
所以下令让那些行为体现在身上:外表朴素内心朴实,减少拥有清心寡欲。
学尽学问就不用愁了。
扩展资料: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楼上错了!!出自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现在通行的解释是这样的:“弃绝最高学问和渊博知识,有利于民众百倍。弃绝仁义,民众才会恢复慈孝。弃绝奸巧投机,才没有盗贼。”。我看不妥,这样解释是对其严重的误解,是要害人的。其误就在”绝”字上,我个人的认为“绝”字的解释应和《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字同义。是要人人成圣,人人成仁,人人有巧。这样才能体现老子的真正用心。大家看呢?
"人人成圣,才能真正有利于民众(社会)百倍;人人成仁,民众(社会)才会真正恢复慈孝,人人有巧,(社会)才能没有盗贼”。在《老子》第三章就指出:盗的出现是因为“贵难得之货”,而难得之货就是一些人的巧作。人人都有这种巧了,那么那些巧作就没那么有价值了,才能打消人的贪欲。这样解释才能真正体现“绝”字的含义,也是老子对人类社会的终极期望……
老子是真正理解“道”和把握“道”的人,他是希望人人都能理解这个“道”和把握这个“道”,才有了《道德经》的问世。我希望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首先明白老子“道”的含义,这样才不会误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个观点,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篇,和第十八篇大道废案有仁义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老子在此章提出的是杜绝社会祸乱根源的一系列方法,实在是世出世间一切法所应遵循的根本法则。
要理解老子的意思,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三组六个名词的意思。圣、智:就是世俗自高自是、自以为是的贤圣、俗智;仁、义:就是世俗自我标榜、自私自利的私仁、私义;巧、利:就是破坏大道质朴的所谓巧妙、损人利己的所谓利益。
连同前一章老子所说大道废案有仁义,加上本章绝圣弃智等语,我们不可以因此误会老子是在贬低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因为众生迷昧有深浅,所以需要不同的说教来开导点拨,这一点如同佛法中的三乘法意思,对上根说大乘法,对中根说中乘法,对下根说小乘法,这里的大乘小乘是没有优劣高低分别的,只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因缘而已。当然如果直接说到最究竟之处,这个言语都是多余的,所以不管佛法还是道法,都是对应不同众生的不同机缘来说的,如果我们凡夫没有了那些分别贪欲种种,这个法自然不用说了,我们自己就已经道法自然的依道奉行了。正因为我们不能会归自性,诸佛圣贤才要应机说法;因为背离了这个大道,诸佛圣贤才要从我们听得懂的、可以理解接受的层面上讲。所以说,大道也好,真如自性也好,都是无需多说的,是无需说,不是不可以说,众生不懂不明,自然要应机做方便说法呀!
- 上一篇:为什么我做什么事都没有耐心?
- 下一篇:为什么要把印度人叫印度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