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解释 > 中庸之道和中庸思想的区别

中庸之道和中庸思想的区别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1-08-22 01:41:46
阅读: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乏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坚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 (5)外内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因而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3。具体内容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备焉。 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结论:过犹不及,不及更不及!恰好合适便是奇绝完满。 http://baike。baidu。com/view/47901。htm每种思想都有其可取及不完善之处,个人认为中庸并非害人,人自害也!

相同方面主要有三点:(1)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2)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3)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不同的方面有:(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对来说,在内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可说是种理性中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则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可说是种性情中庸;(2) 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德性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获得的,所以,要想实现好的德性,实现中道,就得注重习惯的作用,在日常行为中积累达到。孔子则认为作为一种至德中庸实际上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与实现,是先天地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来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修养就能逐渐体认自身本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3) 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种自愿的德性,只有行为主体的自愿行为才可能称得上是种德性,强调意志自由在实现中道过程中的 然后我想补充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建立在中产阶级的基础上,平衡了普通平民与政治寡头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政体观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被说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
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宋明理学传统阐述中庸的字面意思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传统对于中庸的阐释有所错误。他们认为先秦“中庸”一词所谓的“中”乃是指“心中内在”的修持功夫,而非是指“不偏不倚处于中间”的行持处事。再参照《大学》:“此谓诚于中行于外。”二者其实兼而有之,“心中内在”的修持工夫若不失其正,其行止自然“不偏不倚处于中间”。

中道是一种极求完善之学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即适中。一种观点认为认为“中国”亦由“中道”而名。

孔子曰:“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所以为舜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求中道,要避免“过于”和“不及”。张其昀论中道,析“中”五义:一中正,二中和,三中庸,四中行,五时中。

在佛教中,中道简单而言是不苦不乐(不追求痛苦、不追求快乐)的修行方法。中道的最初灵感,是佛陀在长期苦行苦修后却觉得一无所获,而在近河的地方打坐时,听到河船上的人唱着:“琴弦太松、太紧都无法弹出悦耳的声音。”佛陀以此进行推思,凡夫俗子追求欲望、快乐,死后将坠入地狱,而苦行僧的森林苦行虽可在死后生为天人,得到比人世间更好的快乐,但福报用尽也依然要离开天界,再次轮回,因此认为不该在苦乐中计较,以不追求痛苦、不追求快乐的方式修行,才有可能摆脱生老病死与六道轮回。

    相关推荐

    聚合标签
    什么什么手臂 相亲相近水中鸥,上一句带“鸥”字的诗句是什么? 什么中什么什么成语 形容灯的四字词语 佛为心 成语接龙 为人说项 关于坚持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镞”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灯字的成语有哪些 蛇若无头 绝对不行是什么生肖 什么意思 相亲相近水中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应该怎么朗诵 我到底是得的什么病啊,现在都晕了 需关于美术关于绘画的小说 人什么人什么的成语 太行山的文明起源? 博学的四字成语 岿然不动的意思是什么 带人名的成语有哪些? 和忐忑不安相近的成语 “㭴” 这个字怎么念?什么意思? 关于爱的成语和名言【成语20个,名言5个】 “痛饮狂歌向天笑 忌的意思 是“怕”的时候怎么组词 带有“天,地”两字的成语有哪些? 相亲相近水中鸥 代表死亡的四字成语 以说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什么的说道,在前面加个形容词 柳永最美十首词,你最爱哪一首 将军指的是什么生肖? 坍塌的坍拼音什么 带卧字的成语有哪些 诚信是什么意思? 谢谢! 带有象字的四字成语有那些? 电视里:孝庄,教育康熙:天塌地陷 成语中有人是什么成语 猜五个成语,急谢谢 带乌的成语有哪些 臂开头的成语接龙 纹风不动,打一数字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跪求郭德纲于谦 《自食其果》 的台词 急用 被老板扣工资了,心情不好,用成语形容一下? 如何给孩子文学,科学和人文的阅读 修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昼夜无眠的意思 求飞黄腾达1-13季中英双字幕百度云资源 流可以组什么词语 伤于痛深入骨髓是什么意思? "宠辱不惊 你说人的一生到底为了什么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 既然选择并肩而行 趔趔趄趄的反义词 舞文弄墨的成语故事 老子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中国而不是楚国统一中国 顺天者亡 逆天者生 这句话对不?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是什么意思?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是什么意思啊 死字开头的四字词语 关于“死”的委婉说法,是词语的,越多越好 成语第一个字是闻 寓言故事有哪些 含‘无’形的成语 腾的组词有什么 形容目标和理想的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