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军人都是绝对的服从命令。在战场上听见鸣金声,这就是一种撤退的命令,所以这个时候士兵当然要收兵撤退了。“鸣金”中的“金”,是指一种铜制乐器,最初是指钲,其形状如同一口大钟,但是和钟相比,更狭长一些。它的上面有柄,可以悬挂,很便于携带。
古代战争中,一旦敲钲,就意味着战斗结束,要立马从战场中撤退。因为在战场上,战斗场面混乱,如果想让所有人都能听到撤退的口号,那么就只有敲击金属。因为这种声音非常清脆,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便于士兵清楚听见撤退的信号。
北魏时期,人们发现了铜锣,它的形状如同一个盘子,敲击时声音比钲更加响亮,而且穿透力也更强。于是人们就逐渐使用锣代替钲,“鸣金收兵”也就渐渐演变成了“鸣锣收兵”。无论是鸣金还是鸣锣,都要求军队到达战场与敌人对战的时候,听到声音,立刻收拢队伍有序撤回。在战场上,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会下令撤退。
第一种,在战斗中,场面比较混乱,双方士兵已经混到一起的情况下,队形已经不在了,士兵都非常分散,如同一盘散沙,这个时候无法有效指挥。第二种,在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如果发现敌方太强大,己方根本没有打赢的胜算,不会去以卵击石,就只好下令撤退了,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因为擂鼓时需要很大的气力,到收兵时,鼓手累了,换个省力气的敲,就是鸣金古代的哲学家都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就是生机起来的时候,古人正是利用这种特性用木制成鼓,木同样代表生发,敲鼓就能够振奋起人的精神,打起仗来就更加卖力。那么,鸣金收兵呢,金、秋、收在古人思维中都是收敛的意思,敲动金属制成的罗或磐就代表收兵,把军队收回来 “ 藏起来 ” 养精蓄锐准备再战。
是的,击鼓和鸣金是古代军事指挥号令,所谓击鼓进军就是在战争开始前敲击战鼓,激励士气,命令军队向前推进;“鸣金收兵”是个成语,意指敲打钲发出声音以停止军队的前进,结束战斗。
而且古代在兵法出现前,两军对阵只要不是偷袭就特别讲究道义,比如战国时期开站的话必然是一方击鼓进军另一方也击鼓迎战才会开打,如果另一方不迎战攻击的一方就不能先打,就像再而三,三而竭的故事。
古代的哲学家都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就是生机起来的时候,古人正是利用这种特性用木制成鼓,木同样代表生发,敲鼓就能够振奋起人的精神,打起仗来就更加卖力。那么,鸣金收兵呢,金、秋、收在古人思维中都是收敛的意思,敲动金属制成的罗或磐就代表收兵,把军队收回来 “ 藏起来 ” 养精蓄锐准备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