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有太守、刺史、京兆尹、太尉、越骑、校尉、参知政事、丞相、郎中等等。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扩展资料:
三公九卿制
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政权构成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三公九卿制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资料:中国古代行政级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职
国务院:尚书台
总理:尚书令
常务副总理:尚书左仆射
副总理:尚书右仆射
国务委员:参尚书事
正副部长:尚书、侍郎
国办:尚书长史、左右丞
国务院参事:尚书郎中
书记处:秘书省
总书记/第一书记:秘书监
中央书记:秘书少监
政治局:中书省
宰相——国务院总理
大将军——军委主席
兵部尚书——国防部长
吏部尚书——中组部部长
礼部尚书——外交部部长
户部尚书——财政部长
工部尚书——建设部长
刑部尚书——司法部长
左都御史——监察部长
大理寺卿——司法部长
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鸿卢寺卿——钓鱼台国宾馆党委书记
内务府总管——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宗人府总管——国务院办公厅主任
顺天府尹——北京第一人民检查检查长
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军机处军机——中央军委委员
上驷院总管——交通部长
督察院总管——第一法官
总督——省委书记
巡抚——省长
总兵--军区司令员
九门提督——北京市公安局长
中央军委:
清代叫军机处
明代叫五军都督府,共十个都督。
宋代叫三衙(殿前司、侍卫马步二司),每司设有都指挥使、都虞侯
唐代叫南衙12卫大将军和北衙十军,隋唐以前往往军政不分,比如汉代的大将军
国防部:
清代至隋代都叫兵部
中央警卫团:
清代设有上三旗和内务府旗组成的御前大臣(无定员)、领侍卫内大臣(6人)、内大臣、散秩大臣、御前侍卫、一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负责皇宫禁卫,护军营护军统领(8人)负责皇城,骁骑营都统(24人)和步军营步军统领(1人)负责京城,前锋营前锋统领(2人)负责前卫探路。
明代设有包括锦衣卫在内的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共二十六个,除了锦衣卫指挥使兼有随扈和侦查、刑狱功能外,其余都只负责把守京师内外城门地界。京师的主要兵力有五军营、神机营、神枢营三大营。
宋代皇宫禁卫由从殿前都指挥使司中精选出的班直负责。
唐代起初由12卫大将军率领兵士负责皇宫禁卫,后由宦官控制的神策军取代
汉代禁军分为南北二军,北军中尉和南军的光禄勋分别控制,各宫殿设有卫尉把守。
大军区司令:
清代固定设有八总督。
明代总督不常设,宋代以前军队集中于中央禁军 地方军队不多故不划分军区,地方官多兼管军事,唐代藩镇更烈
省军区司令:
清代每省设有绿营的提督。
明代每省设有都司,但到了中期之后 ,基本沦为总兵官的下属
基本就是这样!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总理。
刺史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扩展资料:
各朝的中央官制:
秦朝的时候下设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府、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府和御史大夫(皇帝的秘书长兼管 监察)寺,组成国家中枢机构。丞相被称为相国,官位最高。
西汉末年丞相改称为 大司徒,太尉改成 大司马,御史大夫称为 大司空,被称为三公或三司,都是宰相。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只能例行公事,实际的宰相府是台阁。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号称二府。其中枢密院类似于秦代的太尉府,一把手、二把手是枢密使、副使。
明朝 的时候废了中书省,皇帝自己的事情自己想,不再甩手掌柜、放权了,搞不明白的由翰林院官员和殿阁大学士们 起草、拟订诏书谕旨。
后来大学士开始逐渐参与政治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 清朝也沿用了明朝制度,到了雍正期大学士开始没有什么职务权利了,他们自己成立了军机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