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2、30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3、40岁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4、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5、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 qí ]:古称60岁的人为“耆”。
6、70岁。
从心之年:70岁。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mào]:古称80岁至90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7、80岁
耄耋之年、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80岁以上。
米寿: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8、90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9、100岁
期颐:百岁高寿。
茶寿: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15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15。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
17。古稀:70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70-80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希望帮到你!
1、10岁:幼学;外傅之年。
2、20岁:加冠(又“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3、30岁:而立(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克壮:正当壮年;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40岁:不惑(不惑之年)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6、60岁:耳顺;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还历之年;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7、70岁: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杖围之年:指70岁;悬车之年:指70岁。
8、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9、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10、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上寿:百岁。
扩展资料:
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10岁:
1。 幼学、幼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2。 外傅之年:儿童10岁。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
20岁:
1。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2。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3。 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4。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30岁
1。 而立(而立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释。
2。 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3。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4。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40岁
1。 不惑(不惑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释。
50岁
1。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2。 半百:很好理解,一百岁的一半。
3。 知天命、知命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释。
60岁
1。 耳顺、耳顺之年:均指60岁。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释。
2。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3。 花甲、花甲之年: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4。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对应的90岁为上寿。
5。 耆: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70岁
1。 从心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
2。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3。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80岁
1。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2。 中寿:指80岁以上。
3。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90岁
1。 上寿:九十为上寿,对应的60岁为下寿。
2。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100岁
1。 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拓展资料: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 百度百科
- 上一篇:中国古代官职系统明列
- 下一篇:中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