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的话,我建议你去看一下清代吴楚材编著的《古文观止》,里面比较详细
难以走入统治阶级的视野,它们只能游走于文学的边缘,在民间以民间的方式流传。就算是登上了大雅之堂的《诗经》,也要被那些所谓的正统思想规范起来,把美好的爱情诗《关雎》说成什么“后妃之德”,就怕位于《诗经》之首的《关雎》不这样附会就失去了其“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重要地位,对于无法附会的“郑风”则烙上了“郑风淫”的印记。也就是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很多民间的东西失去了其存在的自由,如果已经存在,则往往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由存在的,真正的民间文学被挤到了边缘地带,甚至被挤出文学殿堂。但是我们在进行古代文学研究的时候应该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文学是平等的,它在研究领域应该被研究者同等关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反权威、反主流意识和争取平等的倾向。巴赫金着重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在狂欢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宫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②像大多数的乌托邦向往者一样,巴赫金希望“现实地和完全地回到农神黄金时代的大地”。他利用民间的一切诙谐形式来批判当时的教会和官方的片面严肃和僵化,“所有这些仪式和演出形式,作为取乐为目的的活动形式,同严肃的官方的——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祭祀形式和庆典都有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是原则性的区别,他们显示了看待世界、人和人的关系的另一个角度,绝对非官方、非教会和非国家的角度”。③当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不是说一定要恢复人类欢乐的节日传统,其目的是要传达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也就是对等级制度、神学、官方的颠覆与瓦解,将一切所谓高贵的、精神的、理想的、抽象的东西降低。狂欢化是民间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这种理论提倡相对性精神,摧毁绝对真理,主张平等对话,无论是官方的主流的思想意识,还是民间的思想意识,都能平等共存,并相互影响交流。巴赫金的这种否定权威、反对专制的思想意识对于我们研究古典文学作品是很重要的。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那些潜在于民间的文学与庙堂文学一样具有文学的价值。我们应该多从民间的角度来研读那些文学作品,力图还那些民间文学以本来的面目。
http:///p-9512608238266。html
- 上一篇:中国红军领袖人物参加革命的起因?
- 下一篇:中国第一大姓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