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⒈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中国古代形成了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⒈战争支柱——以仁为本。《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⒉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
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
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武器主要由木器和石器构成,作战方式基本上是密集编队进行群殴。商朝以后,战车兵逐渐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战车兵为核心的方阵,出现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2战争特点:在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是十分明显的。首先,从战争格局上看,争夺霸权和兼并的战争是非常激烈和频繁的;第二,从军事技术的角度看,铁武器的制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防御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攻防装备也开始增加。
第三阶段:发展时逢秦五代(发展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朝统一天下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第四阶段:自成体系宋嘉佑(体系阶段)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宋元明清(前期),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是它的集中概括。它的产生约在中国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夏代,其形成则在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后世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它的一些基本思想是:(1)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许多兵法都贯穿着反对天命论的思想,强调战争胜负决定于人。孙子、吴子等明确提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政治、将领、治兵、法令及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孙子提出“以五事校之计而索其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说战争的胜负是可以计算和争取的。同时,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奇正、主客、刚柔等矛盾的辩证关系。(2)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凡有作为的军事家,都把军队建设看成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孙子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几乎所有兵法都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认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国家的良好政治制度和措施。(3)从严治军,强调严格的纪律和管理。在号令方面,要求令行禁止,成为“有节制之师”,在赏罚方面主张“有信”和“必诚”,并注意军队平时作风的养成。(4)讲求谋略,运用“兵不厌诈”的指挥艺术。主张奇正并用,虚实结合,使敌难以预测;而用兵的诡诈则以对敌情判断和了解作基础,要求审时度势,临机处置。(5)重视将领的德才和作用。强调选贤任能,要求将领具有智、信、仁、勇、严等品质。但古代军事思想存在着统治阶级的偏见,如抹杀战争的阶级性,宣扬上智下愚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一是法规法令的建设与实施。《尉缭子》中设有《重刑令》、《伍制令》、《勒卒令》、《经卒令》和《兵令》等等,就是为了“明刑罚,正功赏”,使军队“方亦胜,圆亦胜,错邪亦胜,临险亦胜”。
解释:严明刑罚,论功行功赏,有训练的军队方阵也能取胜,圆阵也能取胜,在错综复杂的地形作战也能取胜,在险要阻绝的地形作战也能取胜。
二是教练,加强军队训练其中《吴子》中指出,“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
解释:所以,用兵的法则,以教育训练为先决条件。一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十人;十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百人;百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万人;万人学会打仗,可以教会全军。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战争与主观指导。战争的胜负,除了与政治、经济等基本因素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战争组织指挥者的主观指导。我国古代军事家不但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主观指导的重要性,而且还分为战前和战中的指导。
《孙子兵法》指出:“因利面制权““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为“兵无常势”,战争组织指挥者必须不断根据敌情我情的变化修正主观指导采取克敌制胜的有效手段。
《草庐经略》中有句话说得比较明确:“夫敌情叵测,常胜之家必先悉敌之情也(解释:敌情难以预测,因此常胜的一方必须要先熟悉敌情)。其动其静,其强其弱,其治其乱,其严其懈,虚虚实实,进进退退,变态万状烛照数计,或谋虐潜藏而直钩其隐状,或事机未发面预揣其必然。
盖两军对垒,胜负攸悬, -或不审,所失匪细必观其将帅察其才,因其形而用其权:凡军心之趋向,理势之安危,战守之机宜,事局之究竟,算无遗漏,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根据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可赢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山东工商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尉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战
- 上一篇:中国屈辱历史事件
- 下一篇: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