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为一种有把有嘴的容器,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自汉代以来,瓷壶一直是各地生产的大宗产品,唐以前的壶无把,只在肩部安系或在颈部饰双耳,从唐代开始,带把的壶开始流行。
(1)鸡头壶亦称“天鸡壶”。是在盘口壶的肩部一面加饰一个鸡头,另一面安置把手,前后对称。西晋时的鸡头壶短小无颈,肩部有系,鼓腹小底。东晋鸡头壶鸡头有颈,圆口,并出现鸡尾形壶柄。南朝时壶身增高,颈细长。隋代时腹部变为修长,上圆下瘦,鸡头作昂首曲脖打鸣状,柄与肩部基本垂直,柄上有龙形之类塑贴。
(2)双系鱼形壶晚唐至五代流行的一种器形。瓶体为连体双鱼形,鱼嘴为壶口,鱼脊为双系,鱼尾为圈足。模仿自然,造型优美精巧。
(3)盘口壶汉至唐流行的一种器形。西汉时有的喇叭口壶已在口颈交接处做出一条棱线;东汉时棱线更加突出,口颈外斜,初具盘口的样子,后来即变成盘口壶。盘口壶的演变趋势是通体由矮变高,盘口逐渐高起,颈由短到长;腹部由圆发展为椭圆;系由环形演变到桥形,后又变成条状。
(4)执壶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亦称“注子”。其形状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肥大,把手宽扁。晚唐时的执壶形状为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的直线,美观而实用。五代时壶底由平底改成圈足,容量增大。宋代的执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及柄等高,柄较长,更为实用。元代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贴于腹上,较宋代为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并向外倾斜;在流与颈之间连以s形饰物。柄与流对称,下端贴附腹部,高度与流平行或稍低。这种执壶以景德镇青花器为多,浙江龙泉窑也有烧制。明永乐朝执壶形制和元代相仿,较为清秀。
(5)提梁壶宋耀州窑新创的壶式。小口、球腹、三兽足;肩一侧有龙首流,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明隆庆提梁壶,器型浑圆,提梁式柄。万历间提梁壶,造型考究,柄作窗门形、柄一侧内面有一突孔,便于穿系壶上的兽纽盖;壶嘴弯曲度大,壶身作一瓜棱形。另外,还有瓜棱壶、小口壶、人首鱼龙注壶、长颈注壶、龟形壶、葫芦壶、僧帽壶、凤首扁壶、梨壶、扁平大壶、莲瓣壶、卤壶、竹节柄壶、松竹梅壶、鼎式壶、鼻烟壶及供春壶等。大都造型古雅,制作精美,既实用又美观。
碗为盛饮食的器皿,多为圈足或平底,是瓷器中产量高且出现早的制品。早在原始青瓷中就有发现,流行于魏晋,唐以后大量生产,以至成为古代瓷业生产的大宗产品。
(1)平底碗东汉时的造型为口缘细薄,深腹平底,碗壁弧圆,为半球形;还有一种为口缘微内敛,上腹微鼓起,下腹弧向内收,平底。西晋时多为平底、大口、浅腹。东晋时的碗底出现底足并宽大,拙重厚实。隋碗有的直口有的敛口,均为平底深腹。
(2)葵瓣口碗器口为六瓣葵花式,腹略有弧度,浅圈足,均为白釉印花。创烧于宋代,明永乐时常见,清代康熙、雍正时常有仿制。
(3)雍正粉彩团花蝴蝶纹碗清雍正年间粉彩瓷的代表作品。造型为直口圆唇,腹缓收成小平底,圈足。白釉,釉质细润。饰团花五组,每组画不同姿态的一对彩蝶,衬以花卉纹,其中蝶翼上的脉络清晰可辨。色彩绚丽,层次分明。另外,还有盖碗、翻口碗、金扣边碗、四出碗、八出碗、孔明碗、斗笠碗、扇形碗、莲蓬碗、折腰碗、鸡心碗、卧足碗、素碗、脱胎碗及宫碗等。大都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纹饰简洁。
盘为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用具,造型常见的有圆、方两种,也有海棠形等特殊种类。碟的造型与盘类似,但比盘小。
(1)盅盘南朝至隋代的一种轻巧实用的茶具或酒器,多在浅腹平底的盘内环置5个小盅,盘作子口,似有盖。
(2)高足盘隋瓷中的典型器物。造型为口沿微向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圈纹;盘下有喇叭状高足;盘内有3—7个不等的支烧痕迹。
(3)三角形碟造型为等边三角形,曲线口,斜立壁,平底。器内有凸起花纹,施白釉,外底刻有“官”字款,为辽代所制。
(4)方碟造型为方形,侈口,曲边,平底。碟里满印凸起花纹,有全施白釉的,也有施黄、绿、白三色釉的。据文献记载,“汉食贮以金器,蕃食贮以木器。”方碟及三角形碟是渊源于木制的同式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