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淮南象牙塔成语大世界 > 成语解释 >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有你的祖辈吗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有你的祖辈吗

作者:淮南象牙塔
日期:2021-08-13 18:09:48
阅读:

可以查询本家族的家谱(亦称族谱),家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

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族谱



一、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李牧

三、弘农杨氏

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据《后汉书》所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

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

曾在赴东莱太守任上,途径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到:“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到:“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的走了。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的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而且无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为他们置些产业的,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遂“为东京名族”。

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抗辽卫国,一门五侯,名垂青史,可谓是弘农杨氏的落日余晖。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王翦

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五、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王姓显贵的代表,自三国到唐代七百年间,琅琊王氏世代鼎贵,天下第一,不仅有王祥这样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宰相,对中国社会的安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为秦代名将王离之后,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员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两朝而重复者外,实际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时间,以东晋南朝最为集中。

王羲之

当时,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为侨姓首族的时候,仅宰相就出了九十余名,实际上是古今中外所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辅相因”,也就成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约评价琅琊王氏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历史上郭、何、桓、张、袁、杨等姓也有鼎贵一时的家族,但与琅琊王氏相比,都远远不及。琅琊王氏千年历史上的蝉冕交映,公兖相袭,不仅南朝以前没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后,也找不出第二个家族。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身于琅琊王氏。有盛必有衰,南梁侯景之乱时,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

六、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颖川庾氏及谯郡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陈郡谢氏起初只是一个普通士族“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到了谢尚时期,尚有求婚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谢万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后,方才开始崛起,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陈郡谢氏的主要功绩为淝水之战之中以少胜多,保住了东晋。淝水之战之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但仍旧保持了最高门第的地位不坠。

谢安

自东晋至梁朝(317年-557年),谢氏共有12代、100余人见于史传,其门第之高,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他们的影响力。谢氏拥有大量资产,子弟也大多才华出众,被视为士族领袖前后两百余年。侯景之乱时,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南北朝显赫一时王谢两家没落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游金陵时发出如此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读来仍让人不胜唏嘘!

七、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其九世孙崔杼,为齐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

崔护

自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27人,地位显赫一时。

八、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公室子孙迁他地,但均将国名冠于名字之前。此方式称为“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世郑氏族人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荥阳郑氏中高官累世不断,荥阳郑与清河崔、范阳卢、太原王并为中国四大望族。

郑浑

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书、侍郎、节度使等更多。声望达到鼎盛,其先贤或勤政于朝堂,或教化于州郡、或建功于边陲,都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九、范阳卢氏

卢氏历史上自称来自范阳,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驱逐,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

卢植

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十、太原温氏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太原温氏家族的历代名人有:东汉邹平侯温序、北魏凉州刺史温恢、南朝光禄大夫温羡、南朝大将军温峤……最为著名的是初唐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兄弟三人。温氏三杰俱为卿相之才。高祖李渊镇太原,厚礼之,李世民更是与之交情甚深。温氏三兄弟辅佐李氏父子,太原首义,平刘武周、荡突厥,西征南伐,立下了汗马功勋,为初唐开国名臣。温大雅被封为黎国公、礼部尚书;温彦博,被封为尚书右仆射,陪葬太宗昭陵;温大有为中书侍郎、清河郡公。温氏三杰的后人如温振、温挺、温佶、温造等多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温庭筠为唐末著名的“花间派”文学大师。

温乔

太原祁县温氏望族,人才辈出,数世昌盛,从汉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画巨匠。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温氏家族是皇家最宠幸,百姓百官争相攀附的门第之一。连唐文宗都感叹:“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由此可见温氏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皇族李氏。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奴隶制残余又顽固地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当时农民革命尚处于初级阶段,地方上豪强割据,战乱频繁,中央政权衰弱,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奴隶制残余的有机结合。隋唐以后随着这些历史条件的消失,门阀士族也随之消亡。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统治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门阀制度彻底推出了历史舞台,上述名门望族也风光不再,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来源:趣历史)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千个姓氏,有史可考的就有五千多个,这还不包括少数民族改姓和一些极为罕见的偏姓。不过说起最尊贵、最古老的姓氏,那必须是以下四个姓氏莫属。

图为黄帝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12124474_1。html/ ]

第一个,姬姓。这是上古流传下来的贵族姓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但是中国有85%的人口姓氏是由姬姓演变过来的。这是周朝以及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等诸侯国的国姓,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姓,因长居姬水,所以以姬为姓。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周朝始祖后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都是姬姓的杰出代表。可惜现在姓姬的人很少了,也不知道还是不是上古的贵族血统了。

第二个,风姓。风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根据《帝王世纪》和《竹书纪年》的记载,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氏的父亲燧人氏就是风姓,伏羲氏随父姓风,义妹妻子女娲氏随夫姓风。当代姓风的人极少,历史上的风姓名人也极少。历史上有个叫风后的人,很有才能,连黄帝都称赞: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

图为姜太公

第三个,姜姓。这是炎帝的姓氏。同黄帝一样,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历史上那位姜太公可算得上是杰出代表了,助武王伐纣后,他被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 ]

图为唐伯虎

第四个,唐姓。这是尧帝的姓氏。,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26位。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有分布。唐姓是中国姓氏排行18位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唐姓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这6省唐姓占全国唐姓人口60%。战国时期杰出外交家唐雎、“吴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唐寅、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当代著名演员、书法家唐国强、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都是唐家的人才。



汉唐之间是我国士族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世代出将入相,地位尊崇,把持政权,甚至一度与皇族分庭抗礼,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今天就在这里对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十大士家大族来个简要介绍。

十、太原温氏

温氏祖先出自姬姓,最早可追溯到周成王的三弟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晋公族后来受封于河内一个叫温的地方,所以就以“温”为氏。后来因为西汉时茕侯温疥的孙子迁居太原并成为望族,之后温氏后裔就以太原为郡号。

唐叔虞

太原温氏一直人才辈出,从汉代到宋,既出现过不少名吏贤士也出现过不少诗画巨匠。这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初唐的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三兄弟。温氏三杰都是卿相之才,从唐朝未建立之前就与李渊父子交往甚密,后来又为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勋,成为唐朝的开国名臣。

温氏三杰的后人也是人才辈出,有过温振、温挺、温佶、温造等一批公侯守吏,也出现了温庭筠这样的著名“花间派”诗人。

温庭筠

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

九、范阳卢氏

卢氏历史上自称来自范阳(也称涿州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经历过田氏代齐事件之后,卢、高二氏从现在的山东地区被驱逐出去,其中一支聚居于范阳。

范阳卢氏宗祠

范阳卢氏出过的名人也不少,有秦始皇时期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也有东汉末的大儒卢植。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卢植的后裔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连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

卢植

到唐代,卢氏更是大出人才,出过被称为“八相佐唐”、“初唐四杰”的卢照邻,也出过“大历十才子”的卢编。从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正史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

八、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源自古代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后,公室子孙虽流落四方,但仍然对故国念念不忘,并“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来郑氏族人就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

郑氏拜祖大典

东汉末年,由郑浑、郑泰等人开始,荥阳郑氏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高官累世不断,与清河崔、范阳卢、太原王并称中国四大望族。

郑氏三公

唐代之后荥阳郑氏又连续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书、侍郎、节度使之类的就更多了。声望一度达到鼎盛,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了不少贡献。虽然后来因科举制,影响力不再那么大了,但仍然是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七、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名姓氏。

齐国开国君主是吕尚,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尚。吕尚的嫡孙季子本该继承君位,却让位给了弟弟叔乙,之后独自生活在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后以邑为氏,就是现在的崔氏。

姜尚

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自汉至宋,更是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有一份士族门第排名表,虽然版本各不同,但都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

而清河崔氏,则是其中一直著名大族。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经学家崔灵恩,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27人,地位显赫一时。

六、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被称为东晋最后一个“当轴士族”,与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的就是这两家。

在东晋,陈郡谢氏起初只是一个普通士族,直至谢万出仕并掌握了豫州之后,才开始崛起,并在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陈郡谢氏的主要功绩为淝水之战之中以少胜多,保住了东晋。淝水之战之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但仍旧保持了最高门第的地位。

鼎盛时期,谢氏门第之高,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他们的影响力。谢氏拥有大量资产,子弟也大多才华出众,被视为士族领袖前后两百余年。

然而南北朝梁朝发生侯景之乱时,因为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都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显赫一时的王谢两家从此消失。

五、琅琊[láng yá]王氏

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为秦代名将王离之后,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琅琊王氏是王姓显贵的代表,自三国到唐代七百年间,琅琊王氏世代鼎贵,天下第一,不仅有王祥这样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还出现了众多宰相。

王祥卧冰求鲤

衣冠南渡时,琅琊王氏因为对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说法指的就是这个。仅仅东晋南朝时期,琅琊王氏就出了九十余名宰相,这是古今中外所仅有的。

晋元帝司马睿

历史上郭、何、桓、张、袁、杨等姓也有鼎贵一时的家族,但与琅琊王氏相比,都远远不及。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身于琅琊王氏。

有盛必有衰,侯景之乱后琅琊王氏就此消失。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同样来源于姬姓。

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因为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避居太原。因为当时的人仍呼他为王家,所以就用王作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秦兼并六国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得首功,自此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

后来到了刘邦、项羽起兵反秦时期,王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兵败候自杀。他的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成为王氏琅琊祖先。

三、弘农杨氏

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今河南灵宝)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弘农杨氏最著名的莫过于“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伯起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是东汉初年的著名大儒。他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被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官至太尉。据记载,因为他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的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而且无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为他们置些产业的,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他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成为“东京名族”。

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

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抗辽卫国,一门忠烈。

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在今河北赵县。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一、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的始祖是秦代陇西郡首位郡守李崇,他和儿孙三代人共同打下陇西李氏的基础。汉朝,陇西李氏既出过飞将军李广和他的堂弟李蔡这样的大名人,也曾因李陵投降匈奴事件,导致名望受挫。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成为李氏第一位皇帝。到隋朝李氏已是权倾朝野。之后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李姓成为国姓。

李渊

唐太宗修《氏族志》时将李氏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甚至出现后世“言李者称陇西”的情况。

    相关推荐

    聚合标签
    无( )无( )的四字词语都有哪些 相声八扇屏台词 形容颜色的成语成语 形容人多的成语AABB式的 形容淡泊名利的词 形容高兴的成语 最简短的成语故事毛遂自荐 与灯有关的成语 历年宁波市中考作文 顺天应人 关于头和臂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最后一个字带上有哪些 唐与梁师都一役在何处 形容亲吻的成语 腾开头有什么成语 流水的流还可以组什么词 王曦之《兰亭序》全文求 关于死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动成语是什么 二手研磨机如何进口回国? 博学的四字成语 第二个字是腾 关于爱国的古诗十首 如何判断蛤蜊是不是死了,有的开口了是不是死了? 完美世界等级是怎么样划分的 前面有我字的成语 婉转悠扬 哪个字错了? 男说鲁管是啥意思? 急人之困是何意?出自于哪?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无以是什么意思 带有灯字的成语 个人私设公堂,殴打偷我东西的人,会有什么后果,在刑法上怎么讲... 待君如此之好,日后飞黄腾达之时可别忘初心是什么意思 相亲相近水中鸥 谎言说的那么美…………痛彻心扉是那首歌歌词 “颇”的读音是什么? 才的成语有哪些 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康有为是广东人,他为什么能参加顺天乡试呢? 演讲一生只做一件事幼教 权谋残卷的原文内容 历史上;卧在床下 岂容他人酣睡,是谁说的? “腾”字有几个组词? 日韩中药的起源 为什么基督徒可以杀生? 最重青梅竹马出自哪首诗?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十大妖仙,都是哪十大? 四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 黑道、红道、白道分别指什么? 《小时了了》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兀组词语有哪些 1000个四字成语 关于坚持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腾字开头的成语 迎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aabb式的有什么成语 形容幼儿博学的成语 求『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演讲稿! 郭德纲于谦相声 大概内容是郭德纲和他徒弟去给别人念经然后偷... 谁知道“闭门不管庭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的全文? 内什么成语有哪些 “天倾其西北、地陷其东南”说的是什么意思? 回族跟汉族有什么区别?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一生当中 AABB式的词语,写十个怎么写? 关于“灯”的故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