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一直重视着血缘关系,尤其是在一些大的宗族里面,也正因为这样,在历朝历代里都有一种刑法,令人闻风丧胆,谈着色变,是什么刑法这么令人恐怖了?那就是灭门律条。
灭门律条又叫诛九族,严格意义上来说,灭门律条还可以细分为诛七族,三族等刑律。从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在这些诛族的律令中,诛九族最为严重, 它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子、孙、重孙、玄孙这九辈人,也就是五服之内的人全部杀光。 有时还会涉及到被杀之人的左邻右舍。
据史书记载,最早出现诛九族之说在《尚书·泰誓》,在书中是这样陈述纣王的残暴,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罪及家人”。另外在《周礼·秋官》一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其中针对犯罪者家属的惩罚是这样记载的,书中说“杀其亲者焚之”。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法律的完善,诛族这一残酷的律法也在不断的发展。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国,才明确地提出了诛族的说法。但在那时,秦国诛灭的是三族,而不是九族,并且历史学家对当时的刑法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指的是:父族、母族、妻族,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父母、妻子、兄弟。不管哪一种刑法,都是家破人亡。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唯一一次有明确记载的是发生在隋末。隋炀帝在征伐高丽期间,将杨玄感分尸,并“罪及九族”。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字浩然,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英文名亨利,满族。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
诛九族应来自于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 即始于秦代。
“九族”也是指亲属。但“九族”所指,同样诸说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古代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古代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诛九族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很少,据记载最近的一次不是诛九族,而是诛十族。发生在公元1403年。
在公元1403年的一场血雨腥风中,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夺取了皇位,如愿当上了皇帝。建文帝不知所终,造反成功的朱棣为了得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帝位,希望举国尊崇的大儒方孝孺能够亲自为他撰写诏书。但朱棣的这个要求遭到了方孝孺果断的拒绝,盛怒之下的朱棣将方孝孺投入天牢,希望这个文弱书生能够在牢狱之中回心转意,朱棣还派方孝孺的故人和门生前去劝说,但是耿直倔强的方孝孺义正言辞的将这些说客骂了个狗血喷头,痛斥他们忘恩负义。
万般无奈之下,朱棣想出了一个自以为绝妙的注意,他明知这个儒家子弟心中最是听信圣人之言,而孔子本人最为推崇周公旦。所以,他谎称自己起兵而来只是为了效仿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方孝孺质问皇帝:“既然你朱棣要做周公旦,那么周成王现在何处?”朱棣哑口无言,没有办法回答。羞愤交加的朱棣以诛九族要挟方孝孺,方孝孺说道,诛我十族又如何!
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处死,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抄”。
扩展资料:
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所谓“父族四”,指的是当事者自己一族,外加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所谓“母族三”,指的是当事者外祖父的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所谓“妻族二”,指的是岳父全家和岳母的娘家。由此可知,如果当事者的“九族”被诛灭,也就意味着所有和当事者有一丁点儿血缘关系的人全部被诛杀。这就彻底了断了任何后来者的复仇。
在历史上唯一一次有明确记载的“诛九族”。隋炀帝征高句丽期间,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起兵造反,这场造反最后失败了,杨玄感怕在生时受到残酷的刑罚,就让自己的弟弟杀了自己。之后,隋朝没有放过造反分子的尸体,杨玄感死后被分尸,不仅如此,其亲族也受到了牵连,“罪及九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灭九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灭十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何为九族
- 上一篇: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内容简介
- 下一篇:中国民间风俗:正月里为什么不能剪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