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是依靠儿童对作品的阅读、欣赏、接受,在心理上得到愉悦的满足,精神上受到美的熏陶,对其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一种作用。通常也称为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它可以归结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娱乐作用。
1、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
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时所发挥的作用。
比如,儿童通过阅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可以了解普法战争时期法国被迫割让亚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而丧权辱国的历史;通过阅读比安基的科学童话《尾巴》,就会获得关于动物尾巴功能的知识等等。
2、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3、儿童文学的美感作用
儿童文学的美感作用绝非抽象、空洞的东西。它与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同时产生,而又直接影响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的发挥。高尔基指出:“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这种天性和追求,正是“决定用正确思想、英雄人物进行教育的基础”(《把文学给予儿童》)。
4、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
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是指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
扩展资料: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偏于文学,适合3至17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儿童文学
1你是不是打错字了。。。
结合某作品谈谈儿童文电视玩雪(谈谈儿童电视文学)的特点及作用。
见网站
http://teacher。zjnu。cn/learn/course/etwx/images/0706。htm
3、自选儿童小说一篇进行鉴赏分析(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李小乔是一位辍学在外的流浪少年形象。他在六年级时离家逃亡,近半年时间一直在外面闯荡,过着名副其实的流浪生活。作者打破传统小说惯用手法(以情节和时序结构作品),以主人公李小乔的内心独白来叙述他与一个叫安丽的14岁少女的旅途邂逅,从而展示了一个少年流失生真实的精神世界。他是个逃学漂泊在外的差生,内心却不甘于被人瞧不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恨学校,觉得学校难受、没劲,像个监狱,情感深处却“又感到了一个孩子的命运总是一个学生的命运,学校,总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内心归宿”。正是这种矛盾心态,使之在萍水相逢的安丽面前,会“觉得我没带书好像是丢脸似的”,故而要掩饰年龄,要谎称自己在读初三,要极力显示自己的能耐和老练来寻求心理的平衡。而在派出所里当着安丽的面彻底暴露了真实身份时,又感到无地自容。在李小乔身上,稚气与早熟、自卑与自尊、桀骜不驯与敏感脆弱、无可奈何的失落感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渴求,种种矛盾的因素既相互冲突又彼此交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李小乔这一少年流浪者形象既鲜明突出,又有着深刻的精神现实。
李小乔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少年,这不是游历和漂泊的年龄。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活动空间应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他们的生活内容应主要是学习。这就让人们去思考,六年级的李小乔为什么去逃亡流浪呢?从小说的《作者附言》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主人公李小乔是理解与同情的。李小乔逃离学校并不是为赚钱,而是现在这样的学校和教育方式无法容忍和接纳他。因而,李小乔的逃亡是一种合乎逻辑的选择,是作者将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的弊端放大了给人们看,引起人们对儿童辍学、流浪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并去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同时还启发人们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李小乔们,因为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能否理解并接纳像李小乔这样的精神上和人生观念上的流浪儿。是决定他们是否继续流浪的关键。李小乔这一形象的现实性及其积极意义也集中体现在这里。
2《中国少女》
这是一篇叙中散文,叙述作者陪一个美国中学生访华团到母校的观感。作者巧妙地以母校操场尽头的一个平台作焦点,将眼前的中国少女与少女时代的自己作对比,传达了作者“一阵心酸,一阵欣慰”的复杂情感。作者为自己的少女时代没有歌声的沉闷忧郁的生活而心酸,为出现在外国朋友面前的活泼、开朗的中国少女而愉快生活而欣慰。强烈的时代反差与鲜明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以活生生的事实遣了积聚在外国友人心中的疑团,让外国友人情不自禁地用“How open!”来称赞中国少女。这篇散最初发表在1985年的《少年文艺》上,非常及时地反映了初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中国少女的精神面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色。
《中国少女》的成功还在于细致率直的文风,即作者叙说的是自己特别真切、敏感、动情的体验,同时又用纤细、透明的文笔细腻的表现这份感受。“我”从“压抑而且绵绵不断地在没歌没舞和想歌想舞里煎熬”,走以“open”(开朗、坦率、不受禁止)时代,那时曾感到过有什么东西苏醒了,在心里轻轻地骚动着。“内心的骚动好像总迫使我们想张嘴唱歌,唱美的、舒缓的、情具意切的歌”。但那是个不许歌唱的沉闷年代,她们的真情歌唱被诬蔑为“像野猫叫似的”。像“我”这样的少女经历,许多女青年都曾有过,但对这种心境和情绪,就难得像作者这样一达得坦爽、明快、从容而细腻,又表达得有内涵、有情味、有深度,将“心酸”“欣慰”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少年读者的共鸣。
5、阅读魏滨海的《诺言》中素玉形象,谈分析儿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答:守信用、重诺言,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优秀品德,这篇小说就反映了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文中的素玉本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女生,“她既不是班里的活跃分子,也不是学习尖子,大家都不太注意她”,甚至她也没有漂亮的裙子,可是这一事件中,她却是最认真、最守信用的一个,当大家都因为天气突变而没有遵守诺言时,她的坚持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内心情感的可贵:不管怎么样,都要遵守商定的诺言。她的朴实、她的天真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遵守诺言的意义。特别是对于这个小说的阅读对象--儿童来说,一定有相当的震撼和感想,一定会起到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健康的影响。
4 赵丽宏的《胜者和败者》先抑后扬,,,然后。。。自己写吧。
- 上一篇:东河到九原日盛世濠公交线路
- 下一篇:严刑峻法 是什么意思?用通俗易懂的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