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调和就是指,这个世界上有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不固定,但两者是可以转化的。阴阳相互制约,“阳”是火,那“阴”是水。在正常情况下,两者是平等的,也维持这世界的平衡。如果一方减少,另一方将获得相对优势。如果“阳”代表热,“阴”代表冷,那么阳虚会感冒,阴虚会很热。 那我们怎么做的阴阳调和呢?
首先,人们应该适应阴阳的自然变化,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全年阐述了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它符合生物活动的自然规律。遵守这个规律人们将健康无疾,还会长寿。否则,人们将会面临灾难。
二是要了解人体的基本功能,如肾是我们身体中很重要的器官,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起源。脾脏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健康的生活必须依赖于肾脏提供的动力以及脾胃对营养素的持续供应。 所以,了解身体的基本功能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是要充分利用调整阴阳的方法,保持阴阳平衡。阴阳的相互依赖和变化是绝对的,但它们的平衡是相对的。如何保持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已成为健康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应该符合当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如果人体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身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这时,由于我们缺乏专业知识,有必要向医生寻求帮助为我们调整,实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即“阴阳调和”。
手足凉称之为厥逆,得看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一般有蛔厥,热厥,气厥,寒厥,血厥等,各种厥的病机都不一样,当然用药也是天差地别,用药没有什么男女之分。蛔厥一般用乌梅丸,药有黄芩黄连大黄附子细辛乌梅等,热厥承气辈,有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等,气厥四逆散有柴胡芍药枳壳等,寒厥方用四逆辈,附子干姜甘草等,血厥用当归四逆汤有当归细辛通草等。
中医所指的阴阳,是综合了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阴阳观念,以此论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防治疾病的经验。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以阴阳说明医学原理的。以水和火的特性作为阴阳的代表,因为火的炎热、升腾、活跃最具备阳的特征;水的寒冷、沉静、润下最具备阴的特征。阴阳并没有固定的物质,只代表两类事物的属性和动静趋势。阴阳的这一观念对中医学的影响很大,使中医学成为偏重研究人体功能状态,忽略器质变化的学科。阴阳学说解释各种事物的规律时,认为对立面的一方必须具有阳性特征,另一方具有阴性特征。此外,阴阳学说把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看成是一种循环,即阴的转化方向是阳,阳的转化方向是阴,因此阴阳学说能精确地说明事物的发展及新旧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中而调和。1,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2,阴阳的互根: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由此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3,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4,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