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英译本
长久以来,西方没有一部《世说新语》的译本。因为这工作实在太艰巨,且不说篇
幅的浩大,语言的意义和韵味之难以确切把握,单只想想书中出现的六百二十六个人名
(还不包括刘孝标注中提到的其他数量庞大的人名)及其字号、小名、官衔(大都不止一个
),就会叫西方的研究者们望而却步。幸而近十年来这种情况有了变化。继一九七四年法
文本《世说新语》在巴黎出版之后(译者BrunoBelpaire),一九七六年,美国汉学家,明
尼苏达大学东亚系教授马瑞(Richard B。Mather)的《世说新语》英译本(A New Acco
unt of Talls of theWorld)也在美国出版了。这是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
部《世说新语》英译本。这部长达七百二十六页、经历十八年之久的辛勤劳动始克完成
的巨著体现了译者深厚的汉学修养以及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学术事业的忠诚。它的
出版不仅对西方的汉学研究者是一个福音,就是对中国的文史工作者也是一个喜讯。译
者大量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中、日学者研究的成果,在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和注释,史料
的搜罗和去取,注解的排比笺证以及体例的科学安排等方面都付出了艰巨的劳动。而所
有这些,对中外学者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前言、正文和附录。前言部分又分自序(pre-face)、引论(
Introduction)和附志(Translator’s Note)三项,其中主要部分是长达十八页的引论
。附录则包括传略(Biographical Notices)、释名(Glossary of Terms and Of-
ficial Title)、缩写(Abbreviations)、书目(Bibliography)和索引(Index)五种。
作者在《附志》中说:“《世说新语》中并没有什么神秘到叫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东
西。记载在这本书里的轶闻逸事、会话言谈乃至人物性格大部分都是只要稍加替换就可
能在任何社会发生的。因此,我在复述它们的时候尽可能做到接近原来的形式,尽管这
将导致对于英语惯用法的某种‘破格’,但我觉得这样逐字逐句地保留原文的意象和观
念较之从英文中寻找虽然接近作者‘用意’,却改变了原来意象的相应词句要好”。这
种尽量忠实于原文的作法对于那些想把《世说新语》当作《天方夜谭》一类的消闲小品
来谈的西方读者或许不太惬意,但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则显然具有很大的好处。
这个意图的贯彻在全书中随处可见,我们几乎可以不用特别举例,但为了便于暂时还不
可能阅读全书的读者起见,我还是引用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例如《伤逝篇》第十九条(这里的条目编号根据杨勇《世说新语校笺》(香港,一九
八○年版))“今腹心丧羊孚,爪牙失索元”,译者不把“腹心”、“爪牙”译作常见的
henchman,unde-rling或是trusted subordinate 之类,而是直译为:“Now for‘
belly andheart’ I’velost Yang Fu,and for‘talons andteeth’ I’ve
been deprivedof So Yüan。”然后再在注解中注明“腹心”和“爪牙”二语的出处
是《诗经》,并引出原诗。按:二语孝标失注,近代笺证诸家亦未加注,类似这种该注
而未注之处还有不少,Mather 的译本补注了不少这样的地方。)
又如《言语篇》第六十二条“年在桑榆,自然至此”,译文作“Sinceour years
are at the ‘mulberry andelm’stage, it’s natural weshouldcome to
this。”再在注解中说明“‘m-‘ulberry and elm’stage”即“old age”之意
。并且进一步解释“mulberry and elm’stage”何以有“old age”之意。
再如《德行篇》第十七条“王鸡骨支床”,译文作:“Wang,reducedto a skel
eton, kept to lie bed。”“鸡骨”在此无法直译,译者只好稍作变通,但他没有
忘记在注解中加上一句:“Literally,‘Chickenboned’。”
当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作者还是尽可能注意了译文的明白和流畅,并没有
弄得诘屈聱牙或半通不通。这种尽量忠实于原文而又明白的晓畅的译文不仅对那些想要
领略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丰富和精妙的西方读者大有好处。就是对于懂得一些英文的中
国读者也不无裨益。《世说新语》有些地方不易理解,若取Mather的译本对照同读,可
以得到启发。
例如《贤媛篇》第二十二条,“瘐玉台常因人脚短三寸当复能作贼不”,不太好懂
。看Mather译文为:“Yü yu(按即瘐友,玉台为瘐友小字)hasa1ways been depend
ent on others。With one leg three inches short,how could he ever
become a rebel?我们借着译者的劳动可以比较容易地弄清原文的意思,同时知道有
些标点本(例如商务印书馆“诸子集成”本,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本)把此句点作:“
庾玉台常因人脚短三寸,当复能作贼不?”没有在“因人”后面断句是不对的。
在注释上,作者不仅几乎一字不漏地保存了刘孝标的原注(刘注中的个人传记资料部
分作者则收之移到书后附录的传略里,下面还要提到),而且尽可能地吸收了近代学者的
研究成果,加以斟酌去取,间亦有自己的新见。
例如,《言语篇》第二十六条,宋本作“陆机诣王武于,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
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鼓耳。,”末句“未下
”为“末下”之误,“但”为衍文,原句应为:“有千里莼羹、末下盐鼓耳。”千里、
末下皆地名。杨勇《世说新语笺证》辨之甚详。Mather译本取杨说,将此句译为:“We
only have water-lily soup(ch-un-keng)from ThOusand-li Lake(kiangs
u),and salted legumes(yen,shih)from Mo-hsia, that’s all。”并在注解
中指出“未下”系“末下”之误。
又如《方正篇》第十六条取吴士鉴说,改“刘淮”为“刘
》第六十六条取程炎震说,补注“若天之自高”语出《庄子·田子方篇》,《雅量篇》
第九条取杨勇说释“
例。
译者吸收前人成果的同时,也注意到慎重去取。例如他在翻译时参考杨勇《世说新
语校笺》最多,因为后者堪称集大成之作,但他并不苟从,有些地方他取并存两说的审
慎态度,有的仍取旧说,个别地方则纠正了杨书的缺失,或作了一些新的补充。
如《言语篇》第三十一条记周
河之异!”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据《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景定建康志》二
二引《晋书·王导传》、《敦煌本残类书》新亭条等资料改为:“风景不殊,举目有江
河之异!”但“正自有山河之异”并非不通,宋本必有所承,擅改难免武断之讥。最好
是两说并存。Mather译本,正文仍据宋本,而在注解中指出其他资料作“举目有江河之
异”。
又如《文学篇》第六条:宋本作“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 杨勇《世
说新语校笺》据《北堂书钞》、《太平御览》所引古说,定为:“晏闻弼来,乃倒屣迎
之;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这当然很有道理,但其中也颇有令人为难的地方,因为所
引五段引文竟没有两处是完全相同的,结果只好由校笺者折中酌定了。对于校订古籍而
言,这样做不能不说包含着某种风险。Mather译文该条仍据宋本,未作改动,这种慎重
态度是可贵的。
《德行篇》第四十七条:“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
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
,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
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其中“大吴不免哀制”一语
颇不好懂,刘孝标注中未提及,近代笺注名家亦未加注。Mather译本该条注引《艺文类
聚》卷二十引宗躬《孝子传》曰:“吴坦之,隐之兄也,母葬,夕设九饭祭,坦之每临
一祭,辄号恸断绝,至七祭,吐血而死。”(Mather已译为英文,我这里还原为中文)这
个加注实在是十分必要的,译者用功之苦也于此可见一斑。
至于《言语篇》第五十九条记简文帝登阼,荧惑复入太微事,译者引用现代天文学
的研究成果证实当时确实发生过那样的行星运动,使读者对《世说新语》记事之可靠得
到一个坚强的例证,这更是历来注家没有办到而特别值得我们感谢的。
本书在编排方面的科学安排和附录部分的丰富周密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这给读者
和研究者带来许多便利,我以为特别值得向国内文史工作者推荐。
《世说新语》全书由一千多条轶闻逸事组成,旧本虽亦分条,但混乱纠缠的地方不
少,而注文散附正文之下,看得人头昏眼花。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将全书条目整清,
一一编号,又把正文和注文分开排印,显得井井有条,既便于阅览,更便于检索。Math
er的译本在这方面完全吸收了杨书的优点。Mather还在每段轶闻的后面括号注明该段轶
闻又见于何书,这是杨笺所没有的。例如《德行篇》第一条陈蕃礼贤事,括号中的附注
告诉我们在《后汉书》卷八十三第四页b面和《太平御览》卷四七四可以找到同一事件的
记载。虽然Mather能够这样做部分地是依靠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例如日本学者古回敬一
的《世说新语校勘表》,但这样加以编排的结果的确给我们带来莫大的便利。
书后的附录五种都是很有用的资料和工具,我想逐一加以介绍。
(一)传略(Biographical Notes)。
这个传略包括了《世说新语》正文中所出现的全部六二六人的小传。每条依次包括
下述内容:①姓名,字,小名。字和小名置括弧中,英文拼法和中文字母同时标出,如
果有异名、异字、异号则同时列出。②生卒年月。不能确知者则标出大致年代。③小传
。现存史书中有传者,则在小传前注明传见何书何页。④刘注中此人传记资料来源用缩
写标出原来的书名。⑤逐一列出此人在《世说新语》正文中所出现的章节,并用斜体数
字标明该节下之刘注有此人的传记资料。
(二)释名(Glossary)。
这部分实际上可说是一部《世说新语汉英小词典》,《世说新语》中出现的各种各
样的稍稍特别一点的词语和专有名词,包括官衔之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英文解释
。
(三)缩写(Abbreviations)。
这一部分是注释中所引用的或牵涉到的书名缩写,共三三七条。每条包括书名的英
文拼法,中文原名,作者姓名及年代(确知生卒年者则注明生卒年)。因为其中二八七条
是刘孝标注中所引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部分看成是刘注所引书目录。
(四)书目(Bibliography)。
这书目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A Texts of the SSHY)是《世说新语》的各种版
本,包括校笺本;第二部分(Translations)是《世说新语》的外文译本;第三部分(Spe
cial Stud-ies)是中外学者研究《世说新语》的专书和论文;第四部分(Backgrounds
tudies)是中外学者研究魏晋时代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等,与《世说
新语》的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论文。
这个目录相当完备,对《世说新语》研究者所提供的便利是不言自明
(五)索引(Index)。
包括刘注中所提到的人名(正文中出现的人名已见传略部分)、地名、书名(除已见于
缩写部分外)、文章名等等的索引,而对我们特别有用的是关于孔子、佛、道、老子、庄
子、易经、清谈、婚、丧、音乐、书法、医药等专条。例如我们要研究魏晋时代的清谈
,想从《世说新语》中寻找一些典型的例子,只要利用这个索引,按图索
一检便得,用不着把《世说新语》从头翻到尾了。
编辑这些附录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需要极大的耐心,付出巨大的劳动,即使有某
些前人的成果可资凭借(例如Mather译本的索引部分显然主要取自日本学者高桥清的《世
说新语索引》),大部分仍然得亲自动手。中国传统的学者历来轻视和忽略这项工作,实
际上是一种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现在西方的学术著作几乎没有不加上这一类附录的,
而中国的学术著作(尤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却连一个简单的索引都不编。我很想借
此机会大声疾呼一下:我们实在应当在这方面来一个改革。
不可避免的,Mather的译本也存在某些缺点,这主要表现在译文的准确性上,其中
一部分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偏差,一部分是前人已解决过的问题而译者没有注意到或
者已注意到而没有采纳,也有个别的地方是从人而误的。下面分别举几个例子,跟译者
Mather教授商榷。
《德行篇》第四十条:“殷仲堪阮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
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
,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值水俭”Mather译为“he encount-ered a shortage of food due toflood。
”今按“水俭”当是旱灾而非水灾。“俭”由俭啬之意转为短缺之意。译文中“flood”
应改为“drought”。“受任方州”Mather译为:“I have acceptedoffice in th
e present province。”按译者把“方州”理解为“本州”是不对的,后汉以来称刺史
曰方伯(古称诸侯之长),因而称刺史所辖之地曰方州。“受任方州”应译为:“I hav
eaccepted office as the governor ofthe province。”“今吾处之不易”Ma-
ther译为“At present the situationin which we are living in not ea
sy。”按从上下文看,这里的“不易”是“不改变”,不是“不容易”,全句的意思是说
“现在我虽然当了刺史也不改变我的本色。”“尔曹其存之!”Mather译为“You all
should pre-serue this principle!”按“存”在这里的意思是默念,不是“保
存”的“存”,《惑溺篇》第五条“内怀存想”可证。
《雅量篇》第十五条:“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
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著背后,倾身障之,意
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展,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
是胜负始分。”“同是一累”Mather译为“Both were continually tired outby
their labors。”今按这里的“累”是“拖累”“累赘”的累,不是“疲累”的“累”
。古人所谓“盛德之累”就是这个“累”,实际上是“缺失”、“短处”的婉转说法。
因此“同是一累”应译为:“Both their hobbies are burdensto them。”“因叹
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Mather译为:“His gueston this occasion si
ghed and said,‘Inever knew how many pairs ofclogs one would wear
in one life-time。’”今按从上下文看来,“未知,生当著几量屐?”应是阮孚
的话,而不是客人的话。祖约好财,而料理时惟恐有人看见,可见他的身心已为钱所役
,所以好财对祖约而言,确是一累;反之,阮孚虽好屐,但并未役于屐,客人来时,他
神色自若,且能慢条斯理地发出哲理性的感叹。祖阮高下,便从这里看出,若把那句感
叹划归客人,就未免令人不得要领了。
《自新篇》第一条下半:“(周处)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嗟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
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欲自
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句Mather译为:“I’v wanted to reformmy wa
ys,but the years have al- ready salpped by,and till now I’vene
ver accomplished it。”今按周处原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想改,但又怕年已老大,将来
不会有什么结果。译文的意思则是说早就想改,但时间过了很久,至今尚无成效。又“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Mather译为:“what’smore,even though
peoplearedistressed that your ambitionhasnever been established, why
,indeed,should you worry that yourgood reputation won’t becomeknow
n?”按这里“人”是泛指,不是与“周处”相对而言,所以全句应译为:“what’s
more,one should be distre-ssed that his ambition has not yetbeen
estabIished; why should oneneed to worry that his good repu-tati
on won’t become known?”
《言语篇》第十条:“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问曰:‘卿何以不谨于文宪?’桢
答曰:‘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网目不疏。’”刘孝标注:“按诸书咸云桢被刑魏武之世
,建安二十年病亡,后七年文帝乃即位;而谓桢得罪黄初之时,谬矣。”Mather于此段
译文后用括号注出:(If“EmPeror Wu-Ts’ao-Ts’ao” Ts’sois substituted
for“Em-Peror Wen”int he text the anachr-onism could be avoided。
)也就是说,Mather认为刘孝标的按语是对的,并暗示正文中“文帝”可能是“武帝”之
误,今按《世说》正文不误,刘孝标错了,刘桢答语中的“陛下”是对曹丕称呼其父曹
操,并不指曹丕本人。刘盼遂《世说新语笺证》指出:“按正文陛下,盖指魏武,汉晋
之间,通以陛下为人臣私言君上之词。史记田儋传》:“田横谓其客曰:‘陛下所以欲
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淮阴侯列传》:“淮阴侯谓陈
”皆其证。公干正谓魏武网目不
,曹操既然亲自将刘桢判罪,当然,不会再在事后当面去问他:“你为什么不小心遵守
法律?”刘桢更不至于胆子大到当面说曹操法网太密。只有作为第三者,而又是刘桢好
友的曹丕(虽然文中称他为文帝,其实他那时还没作皇帝)才可能这样发问,而刘桢也敢
斗胆发两句牢骚了。不知译者未见刘笺此说(按杨笺已引)还是见而未从。又刘孝标注中
“建安二十年”为“建安二十二年”之误,“后七年”为“后四年”之误,盖刘桢死于
公元217年,而曹丕于公元221年即位也。此点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已经指出,而译者
未采。
《德行篇》第七条:“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
所
与无也!’”细玩文意,季方是把自己比作桂树,而把父亲比作泰山,以桂树之微,焉
知泰山之高,所以我不知父亲有功德与无也,但“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一句则
直把“家君”比作“桂树”,Mather 照原文译为:“My father islive a cassi
a tree growingon theslopes of Mt。T’ai。”这样一来,下面就不可理解了。今
按王叔岷《世说新语补正》指出曾
山之阿”,《类说》为摘抄,错误正多,当然不能据此校勘,即如此句中“纪”为元方
之名,季方名湛,前后也不一,但《类说》所引此句却给我们一个启发,想来原文应当
是“吾于家君犹桂树生泰山之阿。”曾
这样全段意思就豁然贯通了。因此译文当作:“In Comparion withmy father,I
an like a cassia treegrowing on the slopes of Mt。T’ai。”
此外,还有几处抄写上的错误,例如《简傲篇》中文标题误作“轻诋”,而《轻诋
篇》又误作“简傲”;附录P。674中“Táng-Shih hsu唐诗序,by Maocháng毛苌”
,“唐诗”显系“毛诗”之误等等,也是应当于再版时改正的。
最后,附录中如果能再补上一个《世说新语》家族谱,把《世说新语》所牵涉到的
几个大族的世系简要标明,对于读者理解《世说新语》的社会背景和魏晋时代的门阀政
治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工作宋代的汪藻已经做了,现在只须重新核订一遍并以科学
的方式标示出来即可,想来是不会太费事的。
--
轻诋第二十六之二十三、衿抱未虚
(原文)谢太傅谓子侄曰:“中郎始是独有千载!”车骑曰:“中郎衿抱未虚,复那得独有?”
(译)谢太傅(谢安)对子侄们说:“中郎(谢万)才是千载难得的人才!”车骑(谢玄)说:“中郎胸襟狭隘,哪能称得上千载难得?”
谢万(320年-361年),字万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晋朝名士,谢安之弟,又称谢中郎。父谢裒。妻王荃(扬州刺史太原王述之女)。曾接替谢奕为豫州刺史,并领导北伐,但终失败而还,被废为庶人。
《世说新语》关于曹操杀匈奴使者的记载,我觉得是子虚乌有之事。原文如下:
《世说新语 容止第十四》中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我们来分析这段文字中,相关的信息记录。
关于时间的线索:
1、 崔琰当时是曹操手下,
2、曹操当时为魏王
公元205年,曹操破袁氏,领冀州牧,辟崔琰为别驾从事。崔琰从此归曹。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为魏王,
同年由于杨训上表歌颂曹操,崔琰出言讽刺,曹操赐死了崔琰。
也就是说,《世说新语》所说的故事,发生在建安21年,也就是公元216年。
下面介绍下曹操与匈奴的接触史:
1、 东汉中平年间(184年-189年),东汉政府征调南匈奴的兵力来镇压各地起义,南匈奴单于羌渠之子于夫罗带领部队来到中原。
2、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春,曹操剿灭黑山贼和匈奴于夫罗部。
3、 公元193年于夫罗联合黑山军余党协助袁术,同袁术将刘详兵出匡亭,与曹操交战,再次被击败。
4、公元195年,于夫罗去世,其弟呼厨泉继任成为单于,其子刘豹被立为左贤王。
5、公元196年,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追击,呼厨泉派右贤王去卑前去护驾,与李傕等人交战。汉献帝移往许都后,呼厨泉回归本国。
6、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从郭嘉计,北征三郡乌丸。曹军受阻渤海滨,于是率军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带),进军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 八月,登白狼山,乌桓之战曹操军大胜,斩杀乌桓王蹋顿,胡、汉降军二十多万。
7、公元216年,曹操派匈奴右贤王去卑诱呼厨泉来邺城朝见,曹操趁机将呼厨泉留在邺城,派去卑去管理其国。后来,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也就是说,《世说新语》中的,关于曹操见匈奴使节的事,也就是第7件事—曹操扣押匈奴王,分化匈奴各部。
之前,曹操已经与匈奴各部打过不少交道了,匈奴使节还会不知曹操长的是什么样子?
这是《世说新语》的谬处之一。
崔琰是个儒学思想很严重,非常正统的人。
袁绍就是因为攻击了迎天子的曹操,所以崔琰不高兴,对袁绍发牢骚,最后下狱的。
崔琰怎么会大逆不道,去扮演一个王侯,自己的长官—魏王曹操,这是不符合他的性格的,
这是《世说新语》谬处之二。
《世说新语》中曰:曹操是为了“雄远国”,曹操是要令外邦震服,而用别人来代自己,匈奴事后如果知道,只会笑话曹操,鄙视曹操,何服之有?
这是《世说新语》谬处之三。
大家知道,曹操很怕人刺杀他,睡觉都不让自己的亲信靠近自己盖被子。
再亲信的待卫,曹操也不可能让他拿着把刀在自己眼前晃着,《世说新语》说曹操让崔琰扮自己,而自己捉着把刀在大王“曹操”面前晃着,有可能吗?
有人会相信这么反常的事吗?
这是《世说新语》谬处之四。
曹操让间谍问使者:“魏王长得怎么样?”能够出使的人,多少得有点头脑吧。
匈奴给曹操修理了这么多次,他就是再蠢,也不可能会说出:曹操嘛,长得文文秀秀,像个女人。而他身边站着的,才是英雄。这是《世说新语》谬处之五。
曹操闻后,派人追杀使者。就更不用说了。
曹操与匈奴外交的目,是要笼络分化他们,如果使者被杀,与匈奴的外交关系,那还不马上就破裂了。曹操会傻到干这样的事吗?
这是《世说新语》谬处之六。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德行第一
一陈仲举礼贤
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i ):马缰绳。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
⑦廨(xi ):官署。
⑦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里巷的门。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二鄙吝复生
周子居①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③!”
「注释」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竟然。
「译文」
周子居(周乘)经常说:“ 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三汪汪如万顷之陂
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人问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
「注释」
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末年太学生领袖。
②造:拜访。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末年贤人。
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轨:车辙。鸾:鸾铃,此指马车。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④弥日:整日。信宿:连住两夜。
⑤汪汪:水深广的样子。陂(b ēi ):池塘。
⑥器:器局,气度。
「译文」
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访袁奉高(袁阆),车不停驶,马不驻足,就告辞了;到黄叔度(黄宪)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有人问他原委,郭林宗说:“ 叔度犹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四身登龙门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①,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②。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③。
「注释」
①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东汉名臣,被宦官杀害。风格秀整:风度品德高雅正派。高自标持:指在道德操守方面对自己期许很高。
②名教:儒家礼教。
③登龙门:喻身价提高。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黄河流此地,两岸峭壁耸立,水位落差大。传说鱼游到此处,能跳过去即可成龙。
「译文」
李元礼(李膺)风度高雅,品德高尚,自视甚高。以弘扬儒教,正定天下是非为己任。后辈的读书人到了李元礼家,受到他的接待,就认为自己登龙门了。
五李元礼赞贤
李元礼(李鹰)尝叹荀淑、钟浩①曰:“ 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②。”
「注释」
①荀淑:字季和,东汉人。钟皓:字季明,东汉人,归隐后收徒达千人。
②清识:高明的见识。尚:超越。至德:大德,高尚的品德。师:动词,指可为人师表。
「译文」
李元礼曾经赞扬荀淑、钟浩二人说:“ 荀淑见识卓越,别人很难超过。钟浩道德高尚,足以为人师表。”
六真人东行
陈太丘诣荀朗陵①,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②,长文尚小③,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④,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 真人东行。”
「注释」
①陈太丘:陈寔(sh ),东汉人,曾作太丘长。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
②元方:陈寔长子陈纪字。将车:驾车。季方:陈寔次子陈谌字。
③长文:陈群字,为陈纪子,陈寔孙。
④叔慈:荀靖字,荀淑的儿子。慈明:荀爽字,荀淑的儿子。
「译文」
陈太丘(陈寔)去拜访荀淑,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着车,二儿子季方手持节杖在后面跟着,孙子长文年岁还小,也坐在车里。到了荀淑那里,荀淑让三儿子叔慈到门口迎接,六儿子慈明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说:“ 道德高尚的人已经向东去了。”
七泰山桂树
客有问陈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
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家君:尊称别人的父亲,或者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荷:担负,承受。
②阿(ē):山脚。
③沾:浸润。
「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八难为兄弟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 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①。”
「注释」
①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是说兄弟二人才智不分高下。后世用“ 元方季方” 、“ 难兄难弟” 来赞扬兄弟才华俱佳。
「译文」
陈元方(陈纪)的儿子长文才华出众,他和叔叔陈季方(陈谌)的儿子孝先各自评论自己父亲的功德,一时争执不下,就到爷爷陈太丘那里问讯,请求公断。太丘先生说:“ 元方是哥哥,但难说胜过弟弟;季方是弟弟,也难说不如哥哥。”
九舍生取义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③!” 巨伯曰:“ 远来相视④,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
①荀巨伯:东汉人。
②胡贼:胡人,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③可:应该。
④相视:看望你。相,偏指一方。
「译文」
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胡人攻打这里。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今天可能没救了,你快点离开吧!” 荀巨伯说:“ 我远道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这种弃义求生的事,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出的!” 胡人攻进城内,对荀巨伯说:“大军来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 荀巨伯答道:“ 我朋友有病,我不忍丢下他一个人。我愿用我的生命换取他的生命。” 胡人听罢互相说道:“ 我们这些无义之人,攻进的是有道之国啊。” 于是就撤兵离去了。这座城池得以保全。
十不失雍熙
华歆遇子弟甚整①,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②;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③,而二门之里④,两不失雍熙之轨焉。⑤
「注释」
①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遇:对待。整:严整,严肃。
②闲室:私室,家中。朝典:朝廷拜见皇帝的礼仪典制。
③恣:放纵。
④二门:两家。
⑤雍熙:和乐。
「译文」
华歆和晚辈相处很严肃。即使在家中,也仪态庄重,犹如朝见皇帝那样讲求规矩。陈元方兄弟却极随和,两家之间并没有因性格不同而失和。
十一割席分座
管宁①、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③,曰:“ 子非吾友也!”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时人,不仕而终。
②轩冕:此单指车子。
③宁割席分坐:后人以“ 管宁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断交。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十二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①。歆腊日尝集子侄燕饮②,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③,张曰:“ 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注释」
①王朗:字景兴,汉末魏时人,儒雅博学,官至司徒。推:推崇。
②腊日:年终祭祀的日子。燕饮:举行宴会饮酒,燕,同“ 宴”。
③张华:字茂先,以博学著称,官至司空,被赵王司马伦杀害
「译文」
王朗常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和气度。华歆腊日那天曾召集子侄们宴饮,王朗也学着华歆那样做。有人把这事儿说给张华听,张华说:“ 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外表的东西,所以王朗和华歆的距离就更远了。”
十三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十四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①。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②,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
①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以孝著称。因侍奉母亲,很晚才出来做官。谨:谨慎,小心。
②私起:起来小便。
「译文」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家中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子很好,后母就让王祥一直看着它。一天突然风雨大作,王祥抱着李树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觉,后母进来躲在暗处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来撒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没杀成王祥。王祥回来后,得知后母为此事遗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后母于是感动醒悟了,从此像关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爱王祥。
十五嗣宗谨慎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①,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②。
「注释」
①晋文王:司马昭,司马懿的二儿子。魏时任大将军,专揽朝政,死后谥“ 文” ,因此称晋文王。阮嗣宗:阮籍,字嗣宗,“ 竹林七贤” 之一,好老庄,纵酒放达。
②臧否:褒贬,评价。
「译文」
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籍极其谨慎,每次和他聊天,说的都是玄虚高远的事情,从不评判人物。
- 上一篇: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的什么?
- 下一篇:世界的软件巨子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