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倒翁扳倒后能自动竖立起来,我国民间又有叫他“拨不倒”或“扳不倒儿”。而在英文中的名字却叫“中国翻转者”,这表明这个玩具原来是可以翻转的,而且是中国发明的。 据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中显示,“不倒翁”是由唐代的“捕醉仙”转化而来,“捕醉仙”当时又叫“劝酒胡”、“酒胡子”,是古代人们劝酒的一种工具。
唐时期,或许由於饮酒之风盛行,人们制作了一种劝人喝酒的玩具、经匠心雕刻的木头人,称为“酒胡子”,将它置於瓷盘之中,“俯仰旋转”、“缓急由人”。“酒胡子”也有纸制作的:“糊纸作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而旋转不倒也。”,现在称这些玩具为不倒翁。
不倒翁是很好的一种玩具,不知道为什麼在中国不很发达。这物事在唐朝就有,用作劝酒的东西,名为「酒胡子」,大约是做为胡人的样子,唐朝是诸民族混合的时代,所以或者很滑稽的表现也说不定。三十三年前曾在北京古董店看到一个陶俑,有北朝的一个胡奴像,坐在地上弹琵琶,同生人一样大小。这是一个例子,可见在六朝以后,胡人是家庭中常见的。这酒胡子有多麼大,现在不知道了,也不知道怎样用法,我们只从元微之的诗里,可以约略晓得罢了:「遣闷多凭酒,公心只仰胡,挺心惟直指,无意独欺愚。」这办法传到宋朝,《墨庄漫录》记之曰:「饮席刻木为人而锐其下,置之盘中左右欹侧,僛僛然如舞状,力尽乃倒,视其传筹所至,酹之以杯,谓之劝酒胡。」这劝酒胡是终於跌倒的--不过一时不容易倒--所以与后来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於跌倒之前要利用它的重心,左右欹侧,这又同后来是相近的了。做成「不倒翁」以后,辈分是长了,可是似乎代表圆滑取巧的作用,它不给人以好印象,到后来与儿童也渐益疏远了。名称改为「扳不倒」,方言叫做「勃弗倒」,勃字写作正反两个「或」字在一起,难写得很,也很难有铅字,所以从略。
不倒翁在日本的时运要好得多了。当初名叫「起来的小和尚」,就很好玩。在日本狂言里便已说及,「狂言」系是一种小喜剧,盛行於十二三世纪,与中国南宋相当。后来通称「达摩」,因画作粗眉大眼,身穿绯衣,兜住了两脚,正是「画壁九年」的光景。这位达摩大师来至中国,建立禅宗,在思想史上确有重大关系,但与一般民众和妇孺,却没有什麼情分。在日本,一说及达摩,真是人人皆知,草木虫鱼都有以他为名的,有形似的达摩船,女人有达摩髻,从背上脱去外套叫做「剥达摩」。眼睛光溜溜的达摩,又是儿童多麼热爱的玩具呀!达摩的「趺跏而坐」的坐法,特别也与日本相近,要换别的东西上去很容易,这又使「达摩」变化成多样的模型。从达摩一变而成「女达摩」,这彷佛是从「女菩萨」化出来的,又从女达摩一变而化作儿童,便是很顺当的事情了。名称虽是「达摩」,男的女的都可以有,随后变成儿童,就是这个缘故。日本东北地方寒冷,冬天多用草囤安放小孩,形式略同「猫狗窝」相似,小孩坐在里边,很是温暖;尝见鹤冈地方制作这一种「不倒翁」,下半部是土制的,上半部小孩的脸同衣服,系用洋娃娃的材料制成。这倒很有一种地方色彩。
据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中显示,“不倒翁”是由唐代的“捕醉仙”转化而来,“捕醉仙”当时又叫“劝酒胡”、“酒胡子”,是古代人们劝酒的一种工具。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任世间王朝陵替,江山代谢,此人稳坐钓鱼船,仕途永远得意。这个人就是被称为“乱世不倒翁”的冯道。
冯道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形势极不安定的乱世。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共历时五十四年。最长的后梁延续了十七年,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五年。在这期间,后晋被契丹人所灭,契丹人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
在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我们实在无法忽略冯道这位历史上少有的奇人。说他是奇人是因为他的仕途经历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冯道一生,历经五朝,三入中书,担任宰相、三公、三师等职位近三十年,前后俸事八姓十帝,终身享受“国家高级领导人待遇”。冯道处乱世而历巨变,政权和皇帝走马灯似的轮替不休,他的官运却一路亨通,长兴不衰,不但长年位极人臣,死后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声望一度达到顶峰,实为历代所罕见。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死于954年,死年七十三岁。冯道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
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用惯常的思维和语言难以对冯道的经历和官场哲学 “一言以蔽之”。从冯道一生的政治经历来看,冯道显然是一位“不作为”的高级官员。而这种“不作为”,或许正是他数十年“大旗不倒”的原因。每当政权鼎革之际,冯道都躲到了幕后。而当新政权全面控制局面时,冯道往往会跳到台前来帮助新主子“稳定”局势,理顺方方面面的头绪,使新政权尽快进入角色。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从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察言观色,永跟最有实力的当权者。尽管冯道在大节上并不合乎正统道德准则,却十分适合当时官场的需要。冯道看似“难得糊涂”,“人莫测其喜愠”,实则老谋深算、圆滑多变。而在私德方面,冯道向“圣人”标准看齐。他一生勤俭,为人宽厚,既不贪色,也不贪财,一向爱护百姓、乐于助人,这些品行使他在当时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冯道为官的第一秘诀为,“临难不赴,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资治通鉴。后晋纪》。冯道俸事后晋石敬瑭时,石敬瑭曾以用兵事询问他,冯道对石敬瑭说:“陛下历尽艰险,创成大业,神武睿略天下无有不知。兵伐之事,陛下一定要自己决断。臣下本是一书生,为陛下在中书,守历代成规,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臣下在(后唐)明宗朝时,明宗曾以兵事相询,臣也是这样回答他的。”冯道的回答实在高妙。首先夸赞皇帝“神武睿略”,龙颜必然大悦。然后把“兵伐决断”的皮球踢回给皇帝。进而表明自己行宰相职,一向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尽管冯道依违两可,无所操决,但石敬瑭“颇可其说”,很满意他的答复。一朝宰辅不问军国大事,倒是奇事一件,恐怕诸葛亮、王猛等人地下有知,也会对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冯道为官的第二秘诀是及时辩明政治风向,政治立场和效忠对象可以随时改变。后唐明宗死后,愍帝即位,冯道仍为宰相。这时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愍帝遂出奔卫州。一看愍帝大势已去,冯道“视其君如路人”,亲率百官迎新主子潞王李从珂入,接着拥立李从珂为后唐末帝,冯道则继续担任宰相一职,百官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各归其位。末帝即位时,愍帝还在卫州,三日后,愍帝被杀。后来每次的政治风云中,冯道都能及时调转船头,短时间内把在前一朝累积的官声名望转换为对后一朝的“赤胆忠心”,尽管这种“赤胆忠心”也许在下一次江山易代时烟消云散。
冯道为官的第三秘诀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他适时披诵吟讽,灵活运用委婉的讽谏、无关痛痒的讥诮等手段讨巧取悦皇帝。例如,唐明宗时,冯道曾谏明宗“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然后推荐了一首当时举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明宗听了说:“此诗甚好。”遂命侍臣抄录下来,经常颂读。冯道讽谏皇上居安思危,以天下苍生为念,实质上是大而化之,并没有包含具体治国安邦的建议。此次讽谏后,明宗对冯道更加器重了。
冯道在契丹时,到京师朝拜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责备冯道为什么要事俸后晋,冯道一时不能回答。耶律德光又问:“那你为什么来朝见我?”冯道答道:“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讥刺道:“你是何等老子?”冯道答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冯道应答有趣,引得耶律德光甚为高兴,冯道遂被拜为契丹太傅。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正是由于冯道掌握了这些为官之道,才使得他成为五代时不同时期帝王们的宠臣,冯道实乃古往今来官场中“不世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