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来源
本计为三十六计第六套第36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计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檀公指南朝名将檀道济,相传有《檀公三十六计》。此外,我国古代其他兵法也有论述。《淮南子。兵略训》:“实(力量强大)则斗,虚(寡不敌众)则走”。我国另一部兵书《兵法圆机。利》也有:“避而有所全,则避也”。《孙子·虚实篇》:“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吴子·料敌》也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由此可见:“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我方不如敌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撤退。所谓上计,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有几种选择:求和、投降、死拼、撤退。四种选择中,前三种是完全没有出路的,是彻底的失败;只有第四种“撤退”才可以保存实力,以图卷土重来,这是最好的抉择。因此说“走”为上。
典故
南北朝时期,齐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朝廷十分震惊。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派人登楼观察,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说王敬则来了,假装要走。有人告诉王敬则,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可谓善走者矣! 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能算失败。撤退,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退是为进。 何时走?怎样走?这里要随机应变,学问大得很。按语中讲的毕再通用缚羊击鼓蒙蔽金人,从容撤走的故事,就显出毕再遇运用“走为上计”的高超本领。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于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再说一个城濮大战之前,楚国吞并周围小国日益强盛的故事。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象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戒备渐渐失去了。 这时,楚应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 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战机,一举歼敌。
第一计 瞒天过海,朝代:隋代 主要人物:陈后主,隋朝大将贺若弼
第二计 围魏救赵,朝代:战国 主要人物:孙膑,庞涓
第三计 借刀杀人,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孙权,曹操,司马懿
第四计 以逸待劳,朝代:战国 主要人物:王翦,项燕
第五计 趁火打劫,朝代:春秋 主要人物: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第六计 声东击西,朝代,东汉 主要人物:班超
第七计 无中生有,朝代,唐 主要人物:张巡,令狐朝
第八计 暗度陈仓,朝代,西汉 主要人物:韩信,刘邦,章邯
第九计 隔岸观火,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曹操,郭嘉,公孙康,袁氏兄弟
第十计 笑里藏刀,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吕蒙,陆逊,关羽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朝代,春秋 主要人物:程婴,公孙许臼,赵氏孤儿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朝代,唐 主要人物:李诉,吴元济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朝代,春秋 主要人物:秦穆公,蹇叔,孟明视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刘备,刘璋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朝代,东汉 主要人物:虞诩,羌人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诸葛亮,孟获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朝代,春秋 主要人物:莫傲,屈居瑕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朝代,唐 主要人物:张巡,尹子奇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曹操,淳于琼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诸葛亮,周瑜,曹仁,赵云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诸葛亮,司马懿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朝代,战国 主要人物:赵括,白起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朝代,秦 主要人物:秦昭王,范睢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朝代,春秋 主要人物:荀息,晋献公,虞公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朝代,秦 主要人物:李斯,胡亥,赵高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朝代,春秋 主要人物:司马禳苴,庄贾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司马懿,曹爽
第二十八计上楼抽梯,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刘琦,诸葛亮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朝代,战国 主要人物:乐毅,骑劫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袁绍,韩馥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貂蝉,吕布,董卓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诸葛亮,司马懿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蒋干,周瑜,曹操,蔡瑁,张允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周瑜,黄盖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朝代,三国 主要人物:周瑜,庞统,黄盖,蒋干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朝代,春秋 主要人物:楚将子玉,晋文公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 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
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
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 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
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 上一篇: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翻译
- 下一篇:三什么二什么的成语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