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
①《礼记·中庸》:“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②《墨子·辞过》:“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
③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一》:“夫 大舜 生于东, 文王 生于西,其实天下至圣,非东西可得而限也。”
2。旧时亦以专指 孔子 。
①《史记·孔子世家论》:“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②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 宋 祥符 元年,幸 曲阜 ,谒 文宣王 庙,諡 玄圣文宣王 ;五年,改諡 至圣 。”
③翁元圻 注引 明世宗 时礼部议曰:“人以圣人为至,圣人以 孔子 为至。 宋真宗 称 孔子 为 至圣 ,其意已备。”参见“ 至圣先师 ”。
3。谓极圣明;超脱凡俗。
①汉 扬雄 《剧秦美新》:“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作民父母,为天下主。”
②晋 潘岳 《闲居赋》:“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効当年之用。”
至圣 至圣的“至”字有最高的,顶端的,完美的,不可逾越的意思。 至圣——简单来说,就是最高的圣人的意思。 因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世间的影响太大,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等。
先师,意思是前辈老师,指已故的老师,出自《礼记·文王世子》,在古时,将孔子尊称为至圣先师,意思是对行业开创者的尊称。来源于台南市孔庙的赞孔子联: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扩展资料
「至圣先师」,孔子也。「至圣」二字,首见于《中庸》。《中庸》乃孔子之孙,子思(名孔伋),为宏扬其祖孔子之圣德而作。至宋朝朱熹,将此书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中庸右第三十章》:「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悦),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貊」音「莫」。「蛮貊」古时北方的一个种族名)
中国自汉朝以来,皆尊奉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西元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西元1008年),加谥为「元圣文宣王」。祥符五年,(西元1012年),改谥「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西元1307年),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题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清世祖顺治二年,(西元1645年),定谥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到顺治十四年,(西元1657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
故「至圣」二字,为孔子谥号也。(「谥」音是。古时人死后,根据其生时之行为事迹,为之立号,有劝善彰德之用)。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俄语:Конфуций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
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万世先师
“为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天下最高尚的圣人是聪明智慧的,能够居上位临下民。
【出处】《中庸》
【作者】战国时期的子思。
【原文】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159,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160,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161,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162,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163。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164,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译文】
只有天下最高尚的圣人是聪明智慧的,能够居上位临下民,宽大为怀,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细观察,能够分辨区别是非曲直。
圣人的德行广博深厚,时时会表现出来。广博如天,深厚如渊,表现出来百姓没有不尊敬的,说出话来百姓没有不信服的,做起事来百姓没有不高兴的。这样,声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延续到蛮貊这样的边远地区。
船车所能达到的地方,人的力量所能通到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负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落下的地方,凡有血气生命的,没有不尊重亲近他们的,因此说能与天相配。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
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
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2、作者简介
子思,鲁国人,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之一,历史上称之为“述圣”,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子思之儒”,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其主要作品有《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 上一篇:丁彦雨航签订多大的NBA正式合同?
- 下一篇:万什么什么辞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