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被史学家称为奸臣是因为他一生多次易主,历经四朝,先后为数十位皇帝效命。在中国古代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以忠君事主为荣,但是冯道多次为不同朝代的皇帝效忠,这在史学家眼里是卖国求荣的行为,有悖于忠臣不事二主的气节。
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他能力超群,善于察言观色,也因此才这个战火纷争的年代里他才能混的如鱼得水。如果一位大臣只经历一朝,先后辅政多为皇帝,那么后人史学家都不吝笔墨的表达赞美,而冯道确相反。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在五代十国这个政权更迭频繁的特殊时期,冯道如果不去变通,那么他也就不能发挥自己超群的治国能力,甚至为之丧命。
冯道放弃了做忠实的大臣,而是做了乱世的大臣,虽然他一生辅佐了很多君王,但是他始终都关心百姓,而且他特别清廉,而且经常关心老百姓们的生活。除此之外,冯道也喜欢直说一些事情,虽然不讨君王的喜欢,但是他都是忠实的言语。他对于天下局势的把握丝毫不差,这也是他声名远扬的原因。
冯道也评价过自己,他说不愧对土地也不欺人民,也不欺上天,并且称赞自己在家里是孝顺的,在国家是忠诚的,而且嘴中也不会说一些不好的话。自己的手下也没有不好的人。他的一生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是在和平年代一个大臣能够做到那样的地步,必能够得到重用。而且是在乱世他能够做成那样,注定他是一个有名气的人。
我猜,你说的是五代十国时候的冯道。
冯道是五代十国时候的人,这个人辅佐了十一个的君王。中国史书,多是一些文人写的,他们看中大臣为国尽忠,所以,很多人都是国家灭亡以后,就不会参加新朝廷,不任职,多是归隐老家。
但冯道都辅佐了这么多人,史书上骂他肯定就很正常了。这怪不得他,五代十国时候,活下去都很难,怎么还能有那么多的忠节。所以,距离他比较近的北宋的大家,都认为他“大节有亏、但私德长厚”。不过后来南宋时候就开始骂他,“倾巧乱人,谋身卖国”、“乱臣贼子”了,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冯道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于是这个观点就开开心心的被历代学者继承了下来。这主要是政治上的观念。
实际上,冯道此人,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即贫穷的、无背景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以及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则被抑制。后唐明宗年间,冯道还与李愚等委派官员将原来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用雕版印刷。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他不是为保身而保身,为做官而做官,其中是由其价值观引领的。明代李贽评价冯道之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焚书-卷五》)。此言并非虚誉。以其应召见耶律德光为例。当时契丹军只占领了开封一带,冯氏当时所在的南阳并无危险,要投奔其他割据政权也不难,以他的声望和政治手腕,博取荣华富贵易如反掌。但他却甘冒风险去开封,在复杂的形势下减少了契丹入侵造成的破坏。当时的文武大臣中,一心卖国求荣,争当儿皇帝、孙皇帝的;趁机烧杀抢掠,大发战乱财的;对辽主唯命是从,不敢稍有作为的,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冯道的表现,别说是他同时代的人,就是孔子再世,也很难做到。孔子生当春秋乱世,虽然周游列国,以寻找机会施展政治抱负,但最终政治上一事无成,连自己都自嘲是“丧家之犬”,就是证明。
冯道曾写过《偶成》一诗,以述其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全诗大意是说,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想一想自己以前做过什么,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境地,就能够找到出路。在眼前这个朝代频繁更替的世界,夺得天下者就是明君,就可以前去事奉他,失去天下的就是倒霉的人,就要勇于离弃他。生当乱世,也绝不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但不必固执于一端。通往成功之路何止一条!往哪里走都是一片通涂。只要心存善念,就是虎狼窝里也能安身立命。
这里说的“道德”,也就是他自我评价的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而且是“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而三不欺集中到一点,就是先秦儒家所尊奉的“人心”、“民心”。这一点,冯道力所能及地做到了,也只有他做到了,而在那样一个“狼虎丛中”,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是佛、菩萨、圣人,其他的一切都不应苛求。苛求就是唱高调,就是假道学。
要说冯道有何才能,只能算说他是脸皮厚吧,从历史来看,冯道显然是一位“不作为”的官员。在中国历史上可以是说奇迹了。
乱世之中,冯道还能将每个君王侍奉的妥当的,那是相当有本事的。冯道更是自称“长乐老”,靠的自己的机灵应变,顺局势。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君王面前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每当更朝换代的时候,冯道都躲到了幕后,在新的朝政全面掌控的时候,往往会出来帮助新的君王。在新的官场上从来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察言观色,跟最有实力的当权者。用老谋深算、圆滑多变形容他再好不过了。在生活上,冯道喜欢向“圣人”标准看,一生勤俭节约,为人宽厚老实,既不好色也不贪财,有爱护百姓的,乐于助人等这些行为使他在百姓的生活中赢得很好的声誉。
冯道为官可以说是辨明政治风向,政治上的立场和效忠的对象随时做出更改。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把前一朝代的官声名望转向对新朝代的赤胆忠心。
史上记载耶律德光曾问冯道为何要侍奉后晋,冯道一时无法回答。后又追问,为何不来朝见?。冯道道:“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又追问:“你是何等老子?”答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答的妙,引耶律德光高兴,又被拜为契丹太傅。
正是冯道掌握了这些为官之道,采用无为不争的应对方式,才能稳居朝廷,号称“不倒宰相”。
- 上一篇:一言九鼎的意思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出自哪里
- 下一篇:一段古文翻译